近视按发病机理还可以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性近视。 ...
近视按程度可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按眼底有无病理变化又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低、中度近视的特点是:眼底没有病理性变化(即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以每年50-100度的速度增长,给后代造成的遗传影响较小,到青春期后(18-20岁),随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近视度数一般不会再进一步发展。儿童期用眼过度导致的近视多数为这种单纯性近视。
对16岁以下的青少年而言,近视度数超过225度即为中度近视,超过425度即为高度近视。一旦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再不加以重视,进而引发眼底病变,就形成病理性近视了。眼球前后径的过度延长,眼球的整体营养、代谢机能随之发生障碍,于是,脉络膜缺血萎缩;巩膜弹性降低、后巩膜出现葡萄肿;玻璃体变性或液化;视网膜出血、裂孔、黄斑变性甚至脱离……患这些可怕的眼底病变的几率明显增加。这时眼镜已不能解决问题,视功能将遭受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失明!病理性近视不仅发展速度更快,而且不会随发育的停止而停止,18岁后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会给后代造成遗传。
近视按发病机理还可以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性近视。
青少年近视多为“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初期多为假性近视,可稍不注意,就开始向真性近视过渡。假性近视阶段,只是眼球调节功能上的异常,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及时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再配合缓解眼肌疲劳的治疗方法,视力是完全可以恢复的。
如果不良环境因素始终存在、视疲劳不断加重的话,假性近视就开始向真性近视转变,眼球调节功能的异常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眼球前后径增长的结构异常,真性近视也就发生了。在青少年近视中占绝大多数的混合性近视就是这样一个从功能异常向结构异常演变的过程,而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混合性近视中假性成份不断转化为真性度数的过程。
目前,青少年近视呈现发病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则危害严重,近视防治刻不容缓!
近视防治的原则是:“治假•防真•防重”。即:积极治疗假性近视;防止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的过渡;防止严重眼底并发症的发生!
学生时期的近视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发现不及时,假性近视往往已向真性近视转化,视物不清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运动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危险,甚至影响开朗性格的养成,对升学、就业和特长的发挥更是不利。而发生在4、5岁之前的近视,如不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还可能引发孩子患上弱视、斜视,这些眼病会对孩子的视功能造成终生损害,甚至影响大脑的发育。
近视早发现、早治疗,并不代表孩子视力一下降,就赶快配副眼镜完事。有统计显示:16岁以下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一多半是含有假性近视度数的混合性近视,而且年龄越小,假性成分所占比例越大,这时,仓促地给孩子配戴眼镜、或是配戴过度矫正地眼镜,对孩子的眼睛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假性近视迅速转化成真性近视,并使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何况,眼镜只是矫正视力的工具,对近视没有治疗作用。
正确的防治方法应该是——“内调外养”,积极治疗假性近视;防止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的过渡;防止严重眼底并发症的发生!
“外养”——防止近距离用眼过度,避免诱发和加重近视的不良环境因素,在外部为眼睛创造一个良性的视觉环境。
暑期这段时间,孩子学业较轻,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做户外运动,多做一些远眺的动作使眼睛放松,避免过近、过长时间的读写,特别要控制孩子持续看电视、打电脑的时间,每次不能超过40分钟,中间一定要休息10分钟。有人做过试验,连续看电视4小时,视力会下降一半!这也是为什么假期作业少了,近视度数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内调”——改善眼周、眼底的气血状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于内部给眼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理环境。 1 2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