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寒痹

    寒痹,病名。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随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灵枢·寿夭刚柔》:“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痛痹,骨痹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其他
    多发人群:老年人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5-9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关节酸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
    相关检查:
    并发症:风湿性多肌痛,小儿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药品:寒痹停片,寒痹停片
  •   寒痹病因

      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内因则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前提下,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

  • 寒痹一般治疗

      一、寒痹西医治疗

      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结合治疗。

      一、饮食(姜、酒、热辣发汗、通经活络食品)

      二、服中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类药)

      三、沐浴药浴(通经活络类蒸热浸泡类药浴)

      四、能量灯(TDP灯、室、全息波能照射)

      五、治疗服装(远红外线、纳米元素能量服)

      六、高温疗(桑拿浴、热沙埋、矿泥浴、土坑热疗、窑热土法疗等)

    寒痹辨证论治

      二、寒痹中医治疗

      1.寒凝痹阻证

      治法: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

    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

    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

    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

      治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

    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

    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

    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

      治法: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

    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

    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

    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

      治法:

    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

    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

    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

    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偏方:

      方法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生盐500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方法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生盐250克、大葱白250克捣碎,生盐炒烫后,加入大葱白.再炒l-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方法三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麸皮500克、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先将麸皮炒烫,加入余药,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四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将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五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生川乌30克、生附片30克、肉桂30克、北细辛30克、川椒30克、羌活30克,共研粗末,洒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六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生盐500克、小茴香125克(研未)、晚蚕砂500克、白酒25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七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炭灰2500克、蚯蚓粪500克、红花20克、醋适量,共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药袋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每天2次,每次1小时。本法尤适于历节风。

      方法八

      取位:痛部

      操作方法:

    取生附子20克、海螵蛸20克、肉桂25克、川牛膝25克、茜草根25克、羌活25克、海桐皮25克、杜仲25克、防风25克、全当归25克、赤芍25克、续断25克、川芍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透骨草25克、川椒15克、红花15克、血竭15克、桃仁25克、生盐19克,共捣粉末,加入黄酒800毫升拌匀,装入布袋,蒸20分钟左右。在患部垫上毛巾,再用药袋热熨,药袋冷即更换。每晚1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九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生麻黄10克、北细辛10克、苍术10克、皂角10克、菖蒲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共研粗末,拌入晚蚕砂150克和适量黄酒沙烫,装入布袋。从上到下,每疼痛处各熨5-10分钟,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次。指、趾不可熨,给风、寒、湿邪留有出路。

      方法十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生姜60克(打烂),葱白30克,盐15克,酒、醋适量同炒烫,装入布袋,熨烫患处。药袋冷则更换,约30分钟。再将药物炒烫后摊于席上,患者卧其上,至药冷为度。每天1次。

      方法十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麸皮250克、川椒30克、细辛30克炒烫后装入布袋,在酸痛处推熨,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方法十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

    取芫花、桑皮、肉桂、川椒、柳蛀屑、麦麸各20克,捣碎,醋拌匀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

  • 寒痹饮食原则

      寒痹的食疗

      一、薏米红豆汤

      原料:

      薏米、红豆。

      做法:

      1、薏米和红豆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够足够水;

      2、开火至锅中水开后,再煮3分钟,关火焖30分钟;

      3、再开火,煮至锅中水再次沸腾后,再煮3分钟,关火焖30分钟即可;

      4、将汤滤出当水喝,红豆和薏米当饭吃,也可以一起当成粥吃。喜欢甜的,就加些糖。

      二、寒痹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 宜多吃姜、酒、热辣发汗、通经活络食品。

      2、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梨、枇杷、橙子、杏、罗汉果等。

      3、饮食方面要多吃清淡的、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

      寒痹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避免吃高热量、高脂肪、煎炸的食物。

痛痹,骨痹
寒痹,病名。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随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灵枢·寿夭刚柔》:“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