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Fulkerson和Nair等认为老年钙化性瓣膜病与全身代谢紊乱,特别是钙磷代谢紊乱无关,也与冠心病、类风湿或其他心脏炎性病变关系不明显。综合目前文献关于该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①骨质脱钙,异位地沉积于瓣膜或瓣环。Sugihara等用人体模拟的计算机系统测定法结合超声检出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研究测定老年人椎骨的矿物质代谢对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环钙化的影响,发现二尖瓣环上沉积的钙盐主要来自椎骨的脱钙。
②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Bloor研究发现老年钙化性瓣膜病在糖尿病及变形性骨炎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改变碳水化合物代谢可明显逆转瓣膜钙化的病变程度。③瓣膜随龄的退行性变化。Thompson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人群中,CAS90%以上都是由正常瓣膜退行性改变所致,而先天性两瓣畸形者在老年人的主动脉瓣狭窄中所占比例极小。在<65岁的人群中钙化性瓣膜病的发生率仅20%,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则为上述年龄组的3~4倍,并有研究发现瓣膜钙化的程度随着增龄而加重,且多瓣膜受累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钙化性瓣膜病实际上代表了“年龄过程”的变化,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退行性病变。
④性别因素。有钙化性瓣膜病的老年人50%~60%是女性。尽管也有研究认为,无论主动脉瓣钙化还是MAC,没有性别差异,但大多数研究显示MAC在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比例在1∶2~1∶4。一种可能的解释认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同龄男性,该因素可影响骨与软组织间钙的分布,而老年女性二尖瓣环周围组织对损伤反应更为敏感,这如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在女性二尖瓣狭窄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一样。
⑤瓣膜所承受的压力增加。老年钙化性瓣膜病为什么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原因一直未明,可能与这两个瓣膜承受压力最大,尤其是主动脉瓣。瓣膜受力增加和高速的血流冲击易造成瓣环的损伤,引起组织变性、纤维组织增生、中性脂肪浸润或引起胶原断裂形成间隙,有利于钙盐沉积,加速了钙化的过程有关。也有学者发现增加二尖瓣压力的因素可以加速退行性变过程,如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口狭窄、高血压等可使左室收缩压升高,而二尖瓣压力也相应增高,由于后叶位于左室流出道,处于与压力力量垂直的位置,因此此处病变更为明显。临床上观察到极为罕见的右心瓣膜钙化老年人,常伴有右心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更说明瓣膜的钙化与瓣膜所承受的压力有密切关系。
二、发病机制
1.心脏瓣膜的随龄变化
心脏的退行性变主要有3种形式,即钙化、硬化和黏液性变。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病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是CAS和MAC。
从出生到成年,房室瓣心房侧的心内膜及心房肌逐渐进行性增厚。瓣膜的闭合缘也有轻微增厚,并开始出现小结节状物,以二尖瓣前叶最为明显,可能与瓣叶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瓣环和纤维组织内脂质含量逐渐增加。一般在30岁,瓣膜中的脂质就开始出现,40岁以后镜下钙化就较常见。进入老年期后胶原纤维变致密,染色不一致,平行排列消失,心肌细胞核的数量减少。60岁钙质沿主动脉环开始沉积,主动脉基底部明显增厚,沿瓣膜闭合缘形成兰伯赘生物(一种不透明的细小乳头状突起)。使瓣叶闭合速度减慢。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心瓣膜不断增厚、变硬、活动受限,二尖瓣前叶还可出现黄色脂质条纹。镜下这些条纹呈现嗜苏丹微粒。并有泡沫细胞出现。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瓣膜的纤维体部,合并有粥样硬化病变的瓣膜可发生血栓、钙质沉积和出血。
2.解剖学特征
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主要累及左心瓣膜,最多见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环,通常无瓣膜游离缘受累和瓣叶间粘连,以此可与风湿和其他炎症所致的瓣膜钙化相区别。右心瓣膜的钙化极少见。自1960年以来,仅有十几例三尖瓣环钙化的病例报道,多为合并有其他瓣膜钙化的老年人。肺动脉瓣钙化在临床上更属罕见。仅有过一篇报道尸检检出5例。均系与其他瓣膜钙化并存,且其年龄均显著高于其他瓣膜钙化组(平均年龄81.2岁)。推测肺动脉瓣可能是老年钙化性瓣膜病病程中最后受累,也是受累最轻的一组瓣膜。以下就CAS和MAS的解剖学特点作一简述。
CAS:病变主要集中表现在瓣膜主动脉侧内膜下,钙质一般从主动脉面的基底部开始。沿主动脉环沉积。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向瓣膜游离缘扩展。轻者呈米粒状或针状钙化灶,重者钙化斑块可填塞瓦氏窦,但瓣膜间一般不发生粘连、融合和固定。因此,即使瓣膜钙化严重,瓣膜仍可活动,仅闭合速度显著减慢,而跨瓣压差也变化不大。主动脉瓣的钙化多为两个或三个瓣叶同时受累,但病变程度不同,一般无冠瓣和右冠瓣重于左冠瓣。也可向下延伸至纤维三角,但肌部和膜部室间隔交界处有钙质沉着时,可压迫和累及心脏传导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或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MAC:病变主要累及以下部位:
①二尖瓣环;
②二尖瓣后叶心室面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左室心内膜间,严重时可沿瓣环形成“C”形钙化环;
③钙化延伸至左房、左室和二尖瓣孔周围,形成僵硬的支架,限制后瓣活动,可导致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一般来说,瓣环钙化多重于瓣叶,而各瓣叶常可同时受累,后叶增厚与钙化程度轻于前叶和主动脉瓣。病变主要累及瓣膜的纤维组织和二尖瓣叶的基底部,瓣尖和二尖瓣闭合缘常不受累。当钙化累及瓣环的大部分组织时,瓣上和瓣膜内组织增厚、变硬,瓣叶扭曲变形,二尖瓣后叶向心房侧移位。随着病变的加重,瓣环固定,不能随心室收缩而缩小,进而引起左室变形。由于一般不引起瓣缘间粘连和融合,因此瓣口一般不发生严重狭窄,仅当瓣缘间的钙化物质明显突向心腔时,才可使瓣口相对变窄。因此,实际MAC造成的是瓣环狭窄,而不是像风湿性瓣膜病导致瓣叶融合造成的瓣的狭窄。此外,瓣环内纤维组织的钙化及粥样硬化可使瓣环失去正常的括约作用,这是发生二尖瓣反流的主要原因。
由于房室结、希氏束与二尖瓣纤维支架的解剖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二尖瓣环的退行性改变可直接累及传导系统。窦房结的解剖位置虽距二尖瓣较远,但二尖瓣环的退行性变多与传导系统内弥漫性硬化并存。且MAC往往可扩展到左房,阻断房内或房间束传导阻滞,MAC合并病窦综合征的发生率高,正反映了整个心肌纤维组织的弥漫性退行性变。临床上也发现MAC合并传导障碍者明显高于CAS。Nair在有传导严重障碍需安装起搏器的钙化性瓣膜病病人中发现,CAS并发MAC者其永久性起搏器的植入率为33%,而无MAC的CAS病人仅为10%。因此可认为,MAC往往是心肌广泛钙化的一个局部表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主要与MAC有关。 3.组织学改变 光镜下可见瓣膜的退行性变自基底部开始,病变主要累及纤维层,随着年龄的增长,瓣膜胶原纤维增生、致密,边缘模糊,排列紊乱及黏液样变性。变性自纤维深层至浅层逐渐扩展,呈“花瓣”形淡染区域,其边缘及内部有胶原及弹力纤维细丝连接并有脂质聚集。细胞核固缩、减少。弹力纤维崩解。瓣膜海绵层与纤维层之间的胶原弹力纤维分隔不破坏及消失。细小的钙盐颗粒首先沉积于瓣膜基底部胶原纤维黏液样变性及脂质聚集区域,并随黏液样变性及脂质聚集的扩展而扩展。严重时累及整个瓣叶纤维层,形成多灶性、无定形钙斑。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薄壁血管增生及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偶有异物样巨细胞。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前叶的严重钙斑形成主要见于瓣叶中部及远端。半月瓣小结亦可受累。而二尖瓣后叶钙化则以瓣环为重。 电镜下可见瓣膜中细胞成分明显减少,纤维细胞皱缩呈长菱形,核固缩。胞质中见变性的线粒体及空泡状残余体,细胞外基质中可见基质小泡,后者钙化并聚集。有学者研究证实瓣膜中的基质小泡源于衰老的纤维细胞胞质的自吞噬泡。它们随细胞崩解而释放于基质中。这种具有脂膜结构的基质小泡就是光镜下的脂质,其中的酸性磷脂与钙具有极强的结合力。
4.瓣膜钙化程度分级
根据光镜下瓣膜钙化情况可分为5级。0级:镜下未见钙盐沉积,伴或不伴瓣膜纤维结缔组织变性。Ⅰ级:局灶性细小粉尘状钙盐沉积。Ⅱ级:局灶性密集粗大粉尘状钙盐沉积或多灶性粉尘状钙盐沉积。Ⅲ级:弥漫性或多灶性密集粗大粉尘状钙盐沉积,部分融合成小片状。Ⅳ级:无定形钙斑形成。也有人根据瓣膜僵直与钙化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瓣膜轻度增厚、变硬,局灶性点片状钙盐沉积。中度:瓣膜增厚、硬化,瓦氏窦有弥漫性斑点状或针状钙盐沉积,瓣环呈多灶性钙化。重度:瓣叶明显增厚、僵硬变形,或瓣叶间粘连,瓦氏窦内结节状钙盐沉积,瓣环区域钙化灶融合成“C”形,或钙化累及周围的心肌组织。
5.与其他心脏病并存情况
王竹生观察了52例退行性瓣膜病与并存心脏病的情况,表明大多数并存高血压心脏病,且以主动脉瓣为主。其原因可能是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主动脉瓣承受的机械应力大,引起胶原纤维断裂形成间隙而有利于钙盐沉积以致主动脉瓣钙化。冠心病检出率又明显高于肺心病,但同时并存两种心脏病的检出率低。高心病以主动脉右冠瓣和无冠瓣钙化居多,而冠心病则以左冠瓣、主动脉瓣环、主动脉三瓣及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环损害多见。并存心脏病越多,其心功能损害越严重。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一般治疗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能阻滞本病的进展。其治疗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于心功能代偿和无临床症状的病人,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一般不必治疗。
②对各种易患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进行积极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合并症如心衰、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等。
③对已发生并发症如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应及时安装起搏器,对症状期病人应定期随访,以免发生意外。
④对瓣膜严重钙化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有症状病人,应劝其手术或进行其他介入性治疗。
1.内科药物治疗
可应用改善钙磷代谢的药物和(或)钙拮抗药,但能否阻滞钙在瓣膜或瓣环的沉着,尚无足够资料证明其疗效。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对症处理。发生心力衰竭时可应用洋地黄或其他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和利尿药物。有心绞痛发作时可给予硝酸甘油、钙拮抗药和β受体阻滞药。对于缓慢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者,特别是有晕厥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2.瓣膜置换术
目前已公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手术的改进,死亡率已大大降低(3%~18%)。目前世界范围内老年人每年接受瓣膜置换术者达73万多人。Agarwa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65岁以上老年人换瓣术存活率已达85%~95%。Roiux对335例换瓣术后的随访观察发现,大于75岁者5年存活率为70.8%,心功能由Ⅳ级提高到Ⅱ级者99.6%。对合并有严重冠心病者如同时进行冠脉搭桥术,则预后改善更为明显。
(1)手术指征:
目前多主张跨瓣压差≥6.65kPa(50mmHg),瓣口面积≤0.75cm2为“金标准”。对MAC而无症状的严重二尖瓣反流患者应进行运动耐量的评价。另外,判定左室的收缩功能对于决定是否行换瓣术是至关重要的。对有症状的轻到中度二尖瓣反流病人也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客观评定运动状态下病人是否合并有肺动脉及肺静脉高血压。
(2)影响换瓣术预后的因素:
①年龄:高龄者病死率高。Cormie研究发现>70岁者其术后1年内病死率是<70岁年龄组的2.5倍;
②心功能:Acar指出术前心功能明显减退者,其病死率是正常心功能病人的5~20倍;
③冠心病:严重冠脉病变者(冠脉狭窄>70%)其术后病死率较非冠心病者增高2.7倍;
④有肺、肝、肾疾患或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者,其预后较差;
⑤跨瓣压差:一般来说手术存活率与跨瓣压差呈反向关系。阜外医院罗军等报道,围术期瓣膜替换术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心肌保护不满意、心脏阻断时间≥120min或体外循环时间≥160min、既往有瓣膜手术史、心胸比率≥0.7、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和主动脉瓣狭窄等。
(3)换瓣术有待解决的问题:
①换瓣术使钙化性瓣膜病的老年人寿命延长,术后的生存期可长达10年以上,但>80岁的病人术后生物瓣再发生退行性变,是否需要再手术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②老年人常并存多种疾病,采用机械瓣膜需终身抗凝,而一些病人往往具有抗凝禁忌证。总之,如何为老年人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积累经验。
3.球囊瓣膜成形术(PBAV)
自1986年该方法向临床推广应用以治疗老年钙化性瓣膜病获得成功以来,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非手术介入治疗手段。PBAV操作简单、不需开胸。安全且费用低,病人易于接受,尤其适合于不宜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法国一项对442例(其中1/3的病人>80岁)行PBAV的老年人观察资料表明,术后瓣口面积由平均0.48cm2增加到0.82cm2,其病死率7.6%,随访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者为46%。Muilins用两根球囊扩张导管进行瓣膜扩张,发现效果显然优于单球囊。扩张后狭窄的瓣口面积至少可增加50%,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也显著改善,左心排出量明显增加,跨瓣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临床症状也显著改善。随访17个月病人情况良好,疗效满意。合并有冠脉疾患者,在做PBAV的同时作PTCA,疗效更为显著。尤其对单支血管病变合并其他疾病的高危患者,将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治疗措施。其主要并发症有出血、低血压、栓塞及瓣膜反流,但程度均较轻。Acar对56例>78岁老年人行PBAV,成功率达93%。并发心包填塞者为1.8%,急性心肌梗死者3.6%,血管创伤5.3%,总病死率为7.1%。
但是PBAV术后瓣口再狭窄是目前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Waller认为球囊扩张主要是使主动脉壁扩张,钙化斑块破裂,术后再狭窄可能是因为过度扩张的主动脉壁弹性回缩所致。一些随访结果显示80%左右患者在手术后5~17个月发生瓣口再狭窄。由于这种过高的晚期再狭窄率,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PBAV仅为一种短期缓解症状的姑息疗法。
4.其他
1988年高频超声消融主动脉瓣上的钙化斑块首先应用于动物实验。Brace后来将这一方法用于治疗5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术后跨瓣压差明显降低,瓣口面积明显扩大,未见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或脑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此项技术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预后
房颤和心衰是本病常见并发症,预后不佳。主动脉瓣狭窄一旦发生心衰,其心输出量降低,左室流出道受阻会更明显,后负荷增加又进一步降低左室功能使心衰加重。因此,主动脉瓣狭窄者一旦出现心衰,临床表现急剧恶化,且猝死率高(5%~34%)。主动脉瓣狭窄者出现症状后平均寿命4年。出现晕厥为3年,发生心衰仅2年,故有症状者较无症状者预后差。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预防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钙化性瓣膜病是一种主要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病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日常生活并威胁其生命的一种重要心血管疾病,而且该病本身由于使心脏病受累范围广,引起的临床并发症复杂,特别是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已引起了国内外心血管病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至今对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楚。因而在预防措施的研究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本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找到延缓心脏退行性变、预防和治疗瓣膜钙化的有效措施,使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一般护理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护理
1、提供疾病好转信息,强调正面效果,消除病人活动的顾虑,增加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2、防寒保暖,防止受凉受湿。
3、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4、适度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饮食原则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饮食保健
1、进食营养丰富食物,多食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猪肝、牛奶、鱼等。
2、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3、进食水果、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