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泌乳素瘤

    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垂体瘤,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PRL)引起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以高泌乳素血症、溢乳症或溢乳-闭经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男性少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肿瘤科,内分泌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育龄期妇女易发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3-6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30000元)
    疾病症状:水潴留,溢乳,男子性功能障碍
    相关检查:MRI,泌乳素兴奋试验,泌乳素分泌抑制试验
    并发症:高泌乳素血症,肢端肥大症,泌乳素瘤
    治疗药品:止痛化癥胶囊,调经促孕丸,甲磺酸溴隐亭片
  •   一、发病原因

      高PRL血症原因众多,详见表1。除生理性高PRL血症外,还有病理性、药物性原因。原因不明者称为特发性高PRL血症。

       1.病理性高PRL血症

    病理性高PRL血症多见于下丘脑-垂体疾病,以PRL瘤最为多见。除PRL瘤(或含有PRL瘤的混合瘤)外,其他下丘脑-垂体肿瘤、浸润性或炎症性疾病、结节病、肉芽肿以及外伤、放射性损伤等均是由于下丘脑多巴胺生成障碍或阻断垂体门脉血流致使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不能到达腺垂体所致。由于泌乳素释放因子(PRF)增多引起高PRL血症的情况见于原发性甲减、应激刺激和神经源性刺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清除PRL障碍而导致高PRL血症。肝硬化患者由于雌激素和PRL在肝脏的灭活障碍致血PRL升高。某些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也可出现高PRL血症,但与疾病的活动性和血清学异常无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高PRL血症的原因不明。高泌乳素血症可伴或不伴溢乳。

      2.药物性高PRL血症

    能引起高PRL血症的药物众多,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某些抗高血压药、阿片制剂及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等。其中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一些具有安定、镇静或镇吐作用以及抗抑郁、抗精神病类药物。在常用剂量时血PRL一般不超过100µg/L。口服多潘立酮5~7天后所致高PRL血症水平在35~70µg/L之间,偶可明显升高,被误诊为PRL瘤。由于氯丙嗪和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的作用最强,25mg氯丙嗪可使正常人血清PRL水平增加5~7倍,故常用于PRL的动态试验以协助PRL瘤的诊断。

      3.PRL瘤

    PRL瘤的发病机制曾有过几种假说。以往认为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是PRL瘤形成的原因,但大规模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尤其是低剂量的雌激素和PRL瘤的形成并无联系。现认为垂体的自身缺陷是PRL瘤形成的起始原因,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仅起着允许和促进作用。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腺垂体肿瘤中找到一些候选基因,其中与PRL瘤有关的肿瘤激活基因有肝素结合分泌性转型基因(heparinbinding secretory transforming gene,HST)、垂体瘤转型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肿瘤抑制基因有CDKN2A基因和MENI基因,后者在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I型患者中被发现。由于这些基因的变异,解除了垂体干细胞的生长抑制状态,转化成某种或几种腺垂体细胞,并发生单克隆增殖。在下丘脑激素调节紊乱、腺垂体内局部形成肿瘤,导致某种或几种腺垂体激素自主性合成和分泌。

      特异性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有助于微腺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并为选择合适的随访方案提供依据,对家族性MEN-I进行家族筛查也将成为可能。

      二、发病机制

      PRL瘤的发病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取得进展以来,目前认为垂体PRL分泌细胞原发的内在缺陷(primary intrinsic defects)是PRL瘤形成的起始原因,下丘脑调节垂体PRL细胞功能紊乱仅起着允许和促进作用。二者均参与了垂体PRL瘤的发生。

      实验表明,雌激素可使实验大鼠形成PRL瘤,认为雌激素的作用是降低了增生抑制因子(PIF),削弱了下丘脑对PRL细胞的调节。临床上,育龄妇女PRL瘤发病率最高,妊娠使原有PRL瘤明显增大,约10%的PRL瘤是在妊娠后发生的,以及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治疗使约90%的PRL瘤病人血清PRL水平下降,并可使瘤体缩小等均提示PRL瘤病因上存在着多巴胺即PIF作用的不足。

      另一方面,实验和临床均显示PRL瘤有很强的功能自主性,从而认为PRL瘤对下丘脑调节激素反应异常系肿瘤细胞自身的内在缺陷继发的功能紊乱。近年来,通过利用X染色体失活分析,证实了大多数垂体PRL瘤起源上是来自单个PRL细胞的异常克隆,表明肿瘤起源于垂体PRL细胞自身原发缺陷。这一发现,结合上述临床和实验研究,可用分阶段理论来解释PRL的发生,即肿瘤发生的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前者指垂体PRL细胞发生了自发的或获得性突变,后者设想突变的细胞在内在或外在因子作用下不断克隆扩展成为肿瘤。

      最近几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腺垂体肿瘤中找到一些候选基因,其中与PRL瘤有关的肿瘤激活基因有肝素结合分泌性转型基因(heparinbinding secretory transforming gene,HST)、垂体瘤转型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rm,PTTC)。肿瘤抑制基因有CDKNA基因无与这些药物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精神障碍、失眠、激素治疗、月经生育史、哺乳史其与乳溢的关系等

  • 泌乳素瘤一般治疗

      泌乳素瘤的治疗,决定于瘤体大小、PRL增高的水平、症状及生育要求。

      一.药物治疗:

      首选溴隐亭,开始睡前1.25mg,每隔2-3天增加1.25-2.5mg,每日有效量为5-7.5mg。治疗后血PRL下降,2-3月后月经来潮。用药1年左右可停药观察,但复发率逐年增高。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①溴隐亭治疗3 月以上无明显效果的巨大腺瘤,②要求生育的患者,但手术治疗往往不彻底,术后大多仍须溴隐亭治疗。

      三.放射治疗:

      可防止停药后复发,以求长期控制。

      四.妊娠期泌乳素瘤的处理:

      1.妊娠期使泌乳素瘤增大的危险性很小。

      2.一旦受孕应立即停用溴隐亭;

      3.下述情况应引产或再服用溴隐亭:瘤体>10mm,每4-6周检查视野,如出现头痛、视野缩小者应予以引产。如必须推迟分娩, 则应持续应用溴隐亭使瘤体缩小。

      4.用溴隐亭的孕妇产后24小时一般宜停药。 产后不宜哺乳。

      5.产褥期使用溴隐亭的患者应注意避孕剂的影响,若需避孕,不宜使用雌激素类避孕药。

    泌乳素瘤辨证论治

      1.中医疗法:

      1)建议进行详细检查,有针对性的治疗。不要盲目治疗。

  •   1.预防:

      1)凡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应该用药物治疗,纠正高泌乳素血症,抑制泌乳,恢复月经,预防可能形成的腺瘤或瘤体增大,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应定期随访。

      2)停用引起PRL水平升高的各种药物。

  • 泌乳素瘤一般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 泌乳素瘤饮食原则

      泌乳素瘤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多吃大米、小麦、小米、大豆,鸡、羊、牛肉,鸭子、乌龟、鳖、鲫鱼、娼鱼是具有补益健脾的食品,木耳、猴头蘑、香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磨菇都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