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黏多糖贮积症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组溶酶体累积病,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缺陷,造成酸性黏多糖(葡糖氨基聚糖)降解受阻,黏多糖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由于过多的黏多糖贮积于骨、软骨等组织或器官内,从而影响到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多余的黏多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黏多糖贮积症属先天性或原发性代谢异常综合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疾病别称:黏多糖病,黏多糖增多症,粘多糖贮积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治 愈 率:3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视力障碍,耳流脓,肝脾肿大
    相关检查:CT检查,头颅平片,尿液粘多糖检测
    并发症:新生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药品:消积化虫糖浆,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   一、发病原因

       1.黏多糖贮积症Ⅰ型(Hurler综合征)

    为带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α-L-艾杜糖酶(α-L-iduronidase)缺乏所致,可分为3个亚型:

      (1)Hurler综合征:即MPSIH型。

      (2)Scheie综合征即MPS-IS型,亦即7大类中原Ⅴ型(MPS-Ⅴ型)。

      (3)Hurler-Sheie综合征,其改变介于前两型之间。

      2.黏多糖贮积症Ⅱ型(Hunter综合征)

    为伴性(X)连锁遗传性疾病,仅见于男性,由于体内缺乏艾杜糖醛酸硫酸酶而患病,临床表现与X线检查同MPS-1,但其临床进展慢于前者,临床表现轻于前者,该型根据临床表现轻重,又分2个亚型是:①MPSⅡA,又称重症型;②MPSⅡB,又称轻症型。

      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Sanfilippo综合征)

    旧称营养不良性智力发育不全(polydystrophic oligophreni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体内多种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低下,其他如面貌、身材改变,严重程度不一。根据缺乏酶的不同和临床表现的差异等,又可分4个亚型,即MPSⅢA、MPSⅢB、MPSⅢC和MPSⅢD。

      4.黏多糖贮积症Ⅳ型(Morquio综合征)

    为较多见的黏多糖贮积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较独特。本型分2个亚型:

      (1)MPSⅣA型,其相关缺乏酶为N-乙酰-半乳糖氨糖-6-硫酸盐硫酸酯酶(N-acetyl-galactosamine-6-sulfate sulfatase)。

      (2)MPSⅣB型,缺乏酶为β-半乳糖苷酶(bata-galactosidase)。该2个亚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上可差异较大,通常A型病情较严重。

      5.黏多糖贮积症Ⅴ型

    现认为该型即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Seheie型,与Hrular综合征不同之处表现为无严重的角膜混浊,且混浊为周边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寿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关节强直。背柱、头颅X线示仅有轻微改变。

      6.黏多糖贮积症Ⅵ型(Maroteaux-Lamy综合征)

    或称芳基硫酸酯酶B缺乏症(anglsulfatase B deficiency)。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缺乏酶即为芳基硫酸酯酶。本型与Hurler综合征基本相似,但智力正常,与Hurler不同者为部分病人尚有骨骺,尤其是股骨头骺后缺血坏死样改变可存在。该症预后较MPSⅠ综合征寿命长。与Hurler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寿限较长,智力基本正常,及骨骺可存在Hurler尿中硫酸皮肤素及硫酸肝素均增多,而Ⅵ型仅后者增多。在缺乏酶方面Ⅰ型缺α-L-艾杜糖醛酶,Ⅵ型缺芳基硫酸酯酶B。

      7.黏多糖贮积症Ⅶ型(Sly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极罕见,患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患者婴儿期即见身材矮小,智力迟钝,鸡胸,背柱侧弯等。本症分重症和轻症2个亚型,前者发病早,并有关节挛缩,后者发病晚,常有股骨头缺血坏死样改变。

      二、发病机制

      除MPSⅡ型呈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各型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缺陷的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只有纯合子基因型才会发病。在父母均为杂合子的子女中,其基因突变与正常的几率均为25%,其余50%均为杂合子基因携带者。由于MPSⅡ型的缺陷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上,因此只有男性才患病,女性均为基因携带者,子代中男性患病以及女性成为携带者的几率各为50%。

      目前已证实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较大。

      黏多糖包括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类肝素、硫酸角质素、肝素及透明质酸等成分,为角膜、软骨、骨骼、皮肤、筋膜、心瓣膜和血管结缔组织的结构成分。MPSⅠ型的α-艾杜糖醛酸酶缺乏、MPSⅡ型的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乏以及MPSⅦ型的β-葡萄糖醛酸酶缺乏,均导致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类肝素的降解受阻。MPSⅢ型的各种酶缺乏均可引起硫酸类肝素的降解障碍。MPSⅣ型的β-半乳糖苷酶缺乏主要影响硫酸角质素的降解。MPSⅥ型的酰基硫酸酯酶B缺乏主要使硫酸软骨素的降解受阻。不能降解的各种黏多糖成分在体内大量积蓄,并沉积于上述各组织中,引起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同时,过多的黏多糖可从尿液中不断排出。

  • 黏多糖贮积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症目前缺乏彻底根治的方法。虽然在黏多糖增多症的治疗领域已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在临床治疗中广泛采用。最有希望治疗黏多糖增多症的方法是特异性的酶替代治疗及基因治疗,二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存情况。特异性酶替代治疗可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接给体内输入经过微包裹的酶,此为直接法。另一种则为间接法,即利用反转录病毒进行转基因处理,使患者自体的周围血淋巴细胞或骨髓造血祖细胞逆向转化为含有正常酶基因的细胞,或通过骨髓移植给患者体内植入含有正常酶基因的骨髓细胞,从而使患者体内可以自身合成所缺乏的黏多糖代谢酶。目前,上述2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某些躯体和器官的缺陷,如心脏瓣膜的置换、角膜移植、严重的脊髓压缩等。

      二、预后

       1.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患者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常于15岁左右因心脏病变及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死亡。因环枢半脱位,而压迫背髓或背膜,引起颅压升高,甚至危及生命。存活患者均有骨关节功能障碍,并可早发关节退变。

      2.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患者存活较长,一般可存活20~30年,病变为进行性发展,病人因心脏、呼吸系统严重受累死亡。

      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本病有进行性智力减退,骨骼改变常在儿童期可修复,甚至在骨骺融合后可完全消失。但骨关节畸形和塑形异常,则无法完全恢复。少数病人因呼吸道受累而死亡。

      4.黏多糖贮积症Ⅳ型

    很少于儿童期死亡,多数病存活数十年,但本病易累及主动脉瓣和呼吸道,致心肺功能不全死亡。患者还可因寰枢关节半脱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

      5.黏多糖贮积症Ⅶ型

    重型者常因心脏病变夭折。因关节挛缩可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存活者,均可过早发生继发症、退行性骨关节病。

      黏多糖增多症患者的寿命明显缩短,平均预期寿命一般为10~20岁。主要的死亡原因为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损害以及肺部感染。如能早期诊断,并有效减少体内黏多糖的堆积,将有助于患者智力状况的改善,混浊的角膜可恢复透明,肿大的肝脏和脾脏得以缩小,阻止骨骼畸形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 黏多糖贮积症预防  

      黏多糖增多症是一组先天性黏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属于溶酶体疾病。目前尚缺乏有关预防资料。

  • 黏多糖贮积症一般护理

    黏多糖贮积症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 黏多糖贮积症饮食原则

    黏多糖贮积症饮食

      黏多糖贮积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黏多糖病,黏多糖增多症,粘多糖贮积病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组溶酶体累积病,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缺陷,造成酸性黏多糖(葡糖氨基聚糖)降解受阻,黏多糖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由于过多的黏多糖贮积于骨、软骨等组织或器官内,从而影响到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多余的黏多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黏多糖贮积症属先天性或原发性代谢异常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