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因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
(二)发病机制
1.动力性因素
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波及两侧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并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多见,大多属于早期轻型。此外,椎间隙间距改变对椎动脉亦产生影响,因为在椎间隙退变的同时,由于上、下椎体之间的间距变短,致使同节段的椎动脉相对增长。这不仅直接破坏了椎动脉本身与颈椎骨骼之间原有的平衡,且易使其出现折曲、狭窄及弯曲等改变。只要恢复椎节间高度(例如通过牵引),此现象即可迅速消失。
2.机械性因素
主要由于持续性致压物所致。
(1)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椎节后方小关节囊处的创伤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而钩椎关节囊壁滑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由于直接减小了横突孔的横径(对椎动脉的影响较之矢状径更为重要)而易波及椎动脉,可因局部的刺激或压迫而引起该动脉的痉挛、折曲或狭窄。
(2)钩突骨质增生:在颈椎诸关节中钩椎关节是退变最早的部位之一,因此骨质增生亦较多见。增生的骨刺除直接压迫侧后方的脊神经外,椎动脉亦易受压,加之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的余地,从而构成其发病的主要病理解剖特点之一。钩突骨质增生的部位以颈椎退变的好发部位为多见,即颈5~6、颈6~7和颈4~5;但近年来,发现颈3~4椎节亦非少见。
(3)髓核脱出:由于椎体侧后方钩突的阻挡,椎间隙内的髓核不易从此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或椎动脉。但当它一旦穿破椎体后缘侧方的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波及椎动脉。
3.血管因素
不仅较为复杂,且易变性大。主要表现为:
(1)血管动力学异常: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除因颈椎本身的退变因素外,血管亦出现老化,尤其是50岁以上的病例,主要出现血管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减弱。当然,此种现象亦与颈椎的活动量大有关,尤其是旋转、前屈等,均使椎动脉处于被牵拉状态,从而也加速了血管的退变及老化。
(2)动脉硬化性改变:是血管动力学异常病理改变的结果,即便是正常人,50岁以后,其全身动脉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硬化性改变,椎动脉亦不例外,其程度与年龄成正比。如果在血管壁上再出现粥样斑块(椎动脉为好发部位之一),则可加速这一病变过程。
(3)血管变异:解剖材料表明,椎动脉及椎静脉(丛)易出现变异,包括横突孔的分隔(少数可分成2~3个)、矢状径及横径改变、血管数量的差异、两侧血管的不对称及口径大小不一等,均与本病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数种因素可同时出现,或以某一种为主。其中由于椎节不稳及局部创伤性反应所致者,易通过局部制动等有效措施而使症状消除。而因增生的骨刺等机械因素引起者则多为持续性。如在同一病例数种发病因素并存,当通过治疗后其中属于可逆性的因素已经消除,而症状随之消失或明显减轻,则说明其他因素并非占主导地位,其预后多较佳。但如果采取各种疗法后症状并无明显缓解时,则表明机械性致压物为本病例发病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除外其他疾患基础上多需手术治疗。因此如对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如能全面加以了解,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判定。
椎动脉型颈椎病一般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为本型的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均可获得疗效,尤其是因颈椎不稳所致者,大多可痊愈而不留后遗症。
2.手术疗法 患者具有以下三种情况时方可考虑施术,可行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
(1)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次以上者。
(2)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
(3)经DSA椎动脉造影或MRA检查证实者。
(二)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节不稳所致者。症状严重经手术治疗的病例预后亦多满意,作者既往所施术的数十例中,至今未见复发者。
椎动脉型颈椎病辨证论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预防
颈椎病的预防
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椎动脉型颈椎病一般护理
椎动脉型颈椎病护理
颈椎病哑铃医疗体操
1.屈肘扩胸:两腿分立肩宽,两手哑铃自然下垂,两臂平肩屈肘,同时向后扩胸。反复12~16次。
2.斜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肘置于胸两侧,上体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3.侧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进置于胸两侧,左手持哑铃向右侧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4.上方出击,两腿分开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时置于胸两侧,右手持哑铃向上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5.伸臂外展:两腿分立与肩宽,双手持哑铃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举,左右交替重复6~8次。
6.耸肩后旋: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臂伸直向下,两肩用力向上耸起,两肩向后旋并放下,反复进行12~16次。
7.两肩后张扩胸后伸: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肩伸直外旋,两肩后张,同时扩胸,反复12~16次。
8.直臂前后摆动:两腿前后分立,两手持哑铃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时前后交替摆动,重复6~8次,两腿互换站定位置,同时摆动6~8次。
9.头侧屈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向左屈曲,达最大范围,再向右侧旋转到最大范围,左右交替,反复6~8次。
10.头前屈后仰: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前屈,尽可能达最大范围;头颈部向后仰达最大范围,重复6~8次。
11.头部旋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重复6~8次。
以上动作要轻柔,旋转动作因人而异每天可作1~2次。
椎动脉型颈椎病饮食原则
椎动脉型颈椎病饮食保健
颈椎病吃哪些对身体好?
颈椎病患者的一般饮食原则为:合理搭配,饮食要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
颈椎病食物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热能,如米、面,都属于这类食物;另一种食物,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称为副食,如豆类、水果和蔬菜等。主食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粗细要同时吃,不可单一偏食。 粗细、干稀、主副搭配的全面营养可满足人体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维持正常人体的需要。
颈椎病患者需对症进食:由于颈椎病是椎体增生、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所以颈椎病患者应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其中钙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含量为多。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B、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属血虚气滞者,应多进食公鸡、鲤鱼、黑豆等食物。 视力模糊、流泪者,宜多食含钙、硒、锌类食物。如豆制品,动物肝、蛋鱼、蘑菇、芦笋、胡萝卜、颈椎病伴高血压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
颈椎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应戒烟、酒。
2、不要经常吃生冷和过热的食物。
3、忌油腻厚味之品。
4、忌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