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如何“辨证施治”胃癌

中医疗法 2013-02-16 10:48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胃癌属于中医“反胃”、“胃脘痛”、“噎膈”、“积聚”、“伏梁”等范畴。如《素问·阴阳别论》谓:“三阳结 ...

 

  中医认为本病是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或感受外邪,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久病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凝结于胃而成。正如《诸病源候论》曰:“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气结,气结则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奇效良方·翻胃门》谓:“夫反胃者,本乎胃。多因胃气选遂,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胃弱不能消磨谷食,遂成此症”。因此,辨证施治十分重要!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时时作痛,或痛及双胁,嗳气或呃逆,吞咽困难,呕吐反胃,舌淡红,苔薄白,脉弱细或沉细。

  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剂:逍遥散合旋复代赭石汤加减。

  (2)痰湿凝结型

  主证:胸脘闷胀,或隐隐作痛,呕吐痰涎,面黄虚胖,腹胀便溏,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腻、脉细濡或滑。

  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剂:二陈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主证:胃脘部刺痛或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扪及肿块,腹胀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见柏油样大便,舌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细。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4)脾胃虚寒型

  主证:面色白光 白,神倦无力,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欠温,浮肿便溏,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缓或细弱。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剂:附子理中汤加减。

  (5)胃热伤阴型

  主证:胃脘灼热,时有隐痛,口干欲饮,喜冷饮,或胃脘嘈杂,饥不欲食,纳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质红或绛,或舌见裂纹,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解毒。

  方剂:养胃汤加减。

  (6)气血双亏型

  主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自汗盗汗,或见低热,纳呆食少,胃脘疼痛或有肿块,食后胃胀,形体消瘦,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和胃。

  方剂:八珍汤加减。

  注:脾气虚弱在胃癌的早期即可出现,并贯穿于各个阶段,故属于胃癌患者共有的临床特征。因此,益气健脾法是中医治疗胃癌最常用的治法。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此类药物多为甘缓之品,柔而不烈,可大剂量使用。一般来说,胃癌初期治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中期治以补虚降逆,消痰涤饮;晚期治以补虚升提为主。

  小编tips:本病在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可选用下列药物加强清热解毒抗癌的作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蜈蚣、三棱、莪术、山慈菇、白英、藤梨根、蛇莓、龙葵等。想了解更多关于防癌抗癌的新知?请关注>>>>癌症频道:防癌,从这里开始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中药抗癌又一宝
    ScienceDaily是美国的Internet免费联机杂志,已经发行3年,专门发布科学、技术和医学新闻。
    75072次观看数 2011-03-06 09:34:22
  • 探明中医药抗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备有治疗方法多样、处方用药个体化、临床经验丰富等特点和优势,对于癌前期病变和癌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疾病中后期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等临床情况较为切合。
    75074次观看数 2011-03-06 09:35:40
  • 中医药治疗癌性腹水
    癌性腹水多由原发性肝癌、胃癌、肠癌、卵巢癌等转移所致,其中以肝癌为常见,按中医病机分析,癌性腹水系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本,气滞血阏,水湿逗留为标,虚实互见,宜标本同治。
    75075次观看数 2011-03-06 09:35:40
  • 中医治癌透视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75076次观看数 2011-03-06 09:35:40
  • 中医药能延长癌症患者生命
    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昨天在广州召开。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医院承办。
    75079次观看数 2011-03-06 09:35:41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独特优势
    患上肿瘤尤其是恶性的会给患者和全家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求医问药往往会因急而生乱,结果反而造成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因此,如何科学、正确地把握诊疗时机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46245次观看数 2013-08-22 16: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