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是既密切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疾病,均来源于肠道蛔虫。1932年,英国医生Mure在我国施行了首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1942年,华西医大施行了第2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从而揭开了东方胆道外科的新页。自发现胆道蛔虫以来的资料记载,本病至少在我国肆虐了半个世纪,并成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肝,胆
    多发人群:儿童、青少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7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突发性疼痛,发烧,指甲尖有缺痕
    相关检查:T管造影
    并发症:急性胰腺炎,肝脓肿,胆管炎
    治疗药品:盐酸左旋咪唑糖浆,磷酸哌嗪宝塔糖,复方鹧鸪菜散
  •   一、发病原因

      胆道蛔虫病发生大致有以下因素:①蛔虫可做摇摆、迂曲、翻转、折返等运动,能在肠中游走;②一般情况下蛔虫在肠内头向胃端,吸噬食物渣和肠液,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低胃酸为蛔虫上行的诱因之一,有研究表明胆道蛔虫病人平均胃酸值低。儿童和孕妇发病率较高可能也与其低胃酸有关。③蛔虫有钻孔习性,上行至十二指肠时,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进入胆道。④全身或局部疾患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肠环境改变,如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妊娠时,可增强蛔虫的活动性,促其上行。⑤各种原因引起的括约肌病理或生理性松弛时,便于蛔虫钻入,如进食油腻食物后、手术刺激(胆囊切除术、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等。⑥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如剂量不足可激惹蛔虫兴奋盲动,易于进入胆道。

      蛔虫进入胆道后,大多停留在胆总管中,少有进入胆囊者,因为胆囊管较细而且有螺旋状的Heiste黏膜瓣阻碍蛔虫进入。蛔虫也可进一步上行至肝总管或左右肝管,甚至进入肝内胆管中。

      进入胆道的蛔虫数量大多数病例为1条,一般不超过10条,但也有报告数十条至数百条蛔虫引起胆道蛔虫病。

      蛔虫在胆道内的生存时间一般为1周~1个月,在离体的人新鲜胆汁饲养时最长生存期为14天。

      蛔虫进入胆道有时亦可退出,大多在下列情况时发生:①虫体部分进入胆道,部分留于十二指肠,药物刺激或肠蠕动波推动可使其卷曲后拉退出胆道。②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内压力低时,胆汁的排泌可将较小的蛔虫排出。③胆道扩张时,蛔虫可自行运动排出。④蛔虫死亡后随胆汁排出。蛔虫留在胆道内往往引起严重的症状。

      二、发病机制

      蛔虫钻入胆道时引起Oddi括约肌的强烈痉挛而出现典型的胆绞痛。随着蛔虫的进入,肠道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被带入胆道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感染向上蔓延导致毛细胆管性肝炎或肝脓肿。同时因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胆道开口阻塞,带菌胆汁逆流进入胰管,或者虫体直接阻塞胰管开口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当感染累及肝脏和肝内胆管,可侵蚀汇管区血管而导致胆道出血。由于蛔虫体光滑呈圆柱形,且不断蠕动,故胆管阻塞多不完全,发生阻塞性黄疸比较少见。但是蛔虫残骸和虫卵可以成为结石的核心,文献报道蛔虫残片或虫卵为结石核心者占胆结石的36.5%~65.5%,可见胆道蛔虫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之一。

      肝蛔虫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蛔虫性肝脓肿和肝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性肝脓肿是蛔虫上行穿破肝内胆管所致,可为单发或多发,脓肿内含有蛔虫残骸和虫卵是其特点。肝脓肿可向腹腔穿破致弥漫性腹膜炎;亦可向胸腔穿破致右侧脓胸。脓肿内坏死肝组织和虫卵尚可流入肝静脉引起肝静脉炎症及血栓形成,甚至经右心入肺,引起肺梗死及化脓症状。肝蛔虫性肉芽肿系雌蛔虫侵入肝内,大量产卵所致,早期为嗜酸性脓肿,以后形成肉芽肿。文献有肝蛔虫性肉芽肿引起胆道大出血的报道。此外,蛔虫嵌塞肝内胆管可导致相应区域的肝坏死以及后期的局限性肝纤维化病变。

  •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药物治疗:解痉止痛:解除痉挛可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肌内或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5~1mg,儿童每次0.01~0.03mg/kg,也可用山莨菪碱(654-2)肌注或静脉滴注。单用解痉药物止痛效果欠佳时可加用镇痛药物,如盐酸哌替啶50~75mg肌注,必要时4~6h重复应用。因为注射镇痛药物可能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剧疼痛,所以镇痛药物必须联合解痉药物应用方可取得较好疗效。另外加用维生素K类、黄体酮等肌注或穴位注射亦有作用。针刺穴位常取足三里、阳陵泉,还可选加太冲、内关、胆囊穴等,用强刺激或泻法,在急性绞痛时常可取得较好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病无并发症时可采用胆总管切开取虫及T管引流术,有条件时可行术中胆道造影以免多条蛔虫存在时漏取。术后置T管引流便于局部用药或冲洗,拔管前行造影检查如有残留蛔虫再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出。如胆囊内有蛔虫时往往需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如全身情况许可,均应行胆道大量盐水及抗菌药物冲洗,以排出虫卵、控制细菌感染。近年来内镜技术发展很快,内镜外科已成为一门新的专业,对胆道蛔虫病,如蛔虫位于胆总管,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虫,兼有检查目的,亦可局部冲洗和用药,较开腹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如蛔虫不完全进入胆总管或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入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有并发症的胆道蛔虫病,可根据并发症的种类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特殊疗法: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补充维生素,维持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高热量液体、新鲜冰冻血浆等。

      二、预后:手术疗法治愈率和病死率各家报告不一,疗效与确诊率早晚、手术时机、病人全身状况、并发症的轻重有关。手术死亡的病例多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脓毒血症或肝功能衰竭等。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辨证论治

      一、中药治疗:

      ①33%硫酸镁溶液,10ml,3次/d,口服。②乌梅丸,9g,2次/d。③胆道驱蛔汤:乌梅12g,川椒9g,使君子肉15g,苦楝皮9g,木香9g,枳壳9g,延胡索12g,大黄9g(后下),每天1剂,分2次服。④阿司匹林0.5g,食醋100~150m1,3次/d,加温水服。以上药物均有利胆消炎和排虫作用。驱除肠道蛔虫应在症状缓解期进行,应选用使虫体麻痹之药物如哌嗪(枸橼酸哌嗪) (驱蛔灵)、己二酸哌嗪、四咪唑(驱虫净)、噻嘧啶(驱虫灵,噻吩嘧啶)、 噻嘧啶(抗虫灵)、阿苯达唑 (肠虫清)等。不宜应用使虫体痉挛收缩的驱蛔药如山道年(驱蛔素)、驱虫丹(一粒丹)等。利胆驱虫的原则是增加胆汁分泌量,使胆汁偏酸,麻痹和抑制虫体,使Oddi括约肌松弛。症状消退后,仍须坚持利胆排虫1~2周,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   一、预防: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及彻底的驱蛔治疗,提高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及降低胆道蛔虫病的重要措施。

      胆道蛔虫病常见,尤其是农村发病率更高。预防本病必须先要预防肠道蛔虫病。要全社会动员做好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积极宣传,每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之生菜果,防止病从口入。有肠道蛔虫症时,给予定期驱蛔治疗,如得了胆道蛔虫病,应遵医嘱彻底治疗,以免虫卵、虫体残骸在胆道内滞瘤导致胆结石。胆道蛔虫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多能治愈,如治疗无效,症状加重,并出现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切开胆管取蛔虫引流胆汁,和其他相应处理。现也有人主张采用内窥镜直视下取蛔虫。

  •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一般护理

      一、预后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手术疗法治愈率和病死率各家报告不一,疗效与确诊率早晚、手术时机、病人全身状况、并发症的轻重有关。手术死亡的病例多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脓毒血症或肝功能衰竭等。

  •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饮食清淡,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是既密切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疾病,均来源于肠道蛔虫。1932年,英国医生Mure在我国施行了首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1942年,华西医大施行了第2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从而揭开了东方胆道外科的新页。自发现胆道蛔虫以来的资料记载,本病至少在我国肆虐了半个世纪,并成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