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cute infectious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感染性ATIN),是感染引起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数天内突然发生的、以肾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急性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肾内科
    疾病别称: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肾,免疫系统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6-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寒战,菌尿,脓尿
    相关检查:尿浓缩试验,尿碱性磷酸酶,尿磷
    并发症:肾衰
    治疗药品: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哌酮,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
  •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感染性ATIN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也可由血源性感染引起。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近来由于吸毒造成的HIV感染和在男性生殖器官的药物滥用而引起的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也逐渐增多。感染性ATIN的病因主要有:

      1.细菌 大肠埃希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分枝杆菌、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产碱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

      2.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3.真菌 组织胞质菌。

      4.立克次体。

      5.病毒 巨细胞病毒、汉滩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

      二、发病机制

      全身性感染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其发病机制可能不是细菌直接侵犯肾间质引起,而是细菌或其毒素对肾间质的免疫损伤。另一种可能是感染因子直接侵入肾间质引起,间质水肿和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主要出现在肾髓质,而皮质炎症是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特点。急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感染性ATIN,其间质损害呈局灶性,炎症病灶呈放射状分布,这与全身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变化明显不同。在后者,浸润围绕血管呈环带状,主要集中在皮质和皮髓交界区。急性肾盂肾炎是细菌直接侵犯肾间质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又称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杆菌,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诱发感染的因素有尿路梗阻或其他尿路异常,妊娠、高龄、免疫力低下,尿道功能紊乱等。

  •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一般治疗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本病治疗目的在于尽快控制炎症反应,防止纤维化的发生。治疗原则包括:寻找并除去病因,切断致病因素的来源;积极控制感染,阻止致病因素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维持足够的尿量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肾功能恶化;如有肾功能不全,应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根据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感染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宜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值得注意的是,要严密观测药物的副作用,以防发生新的过敏和肾毒性。多数病例在全身或局部感染控制以后肾脏病变得到缓解。以急性肾盂肾炎为病因的ATIN,治疗应选用血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在病变进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和残余肾时,病情已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期,此时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反复发作的感染。

    1.病因治疗

    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均宜积极治疗原发病。间质性肾炎常因原发病的好转而好转、加重而加重。积极抗感染和对症治疗,能有效缓解病情。大多数急性间质性肾炎去除病因后,肾脏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有人认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发病后2周内即行有效治疗,血肌酐水平最终常可降至88.4μmol/L;而3周后方明确诊断再进行治疗,则血肌酐有的只能降至265.2μmol/L。急性间质性肾炎延误诊治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间质纤维化,最终发生尿毒症。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治疗的关键就是去除病因。有的甚至只需去除病因,病情就可自然缓解。

      2.抗感染

    针对感染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其原则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即以最少的不良反应、最低的治疗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具体选择包括:

      (1)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培养结果未出来之前,宜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因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大多由大肠埃希杆菌引起,宜选择有效杀菌剂。

      (2)在尿和肾内药物浓度较高的抗生素:肾盂肾炎是肾实质的深部感染,抗菌药在尿内和血中要有较高的浓度,才能使肾内达到有效浓度。

      (3)对肾脏毒副作用少的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使用肾毒性抗生素,特别是对肾功能不全者,尤应注意。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前,必须做皮肤药敏试验。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用药要谨慎,以免发生药物性急性间质肾炎。

      (4)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避免用相互有拮抗作用或毒性叠加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只适应于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有耐药菌株出现的情况。

      (5)确定治疗疗程:如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多采用14天疗程。中等度的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可口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d以及碳酸氢钠1g/次,2次/d;或口服氧氟沙星(氟嗪酸)0.2g/次,2次/d。严重感染者宜静脉给予抗生素,可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g/次,每8~12小时1次;或头孢噻肟(Cefotaxime)2g/次,每8小时1次;或头孢哌酮(Cefoperazone)2g/次,每8~12小时1次;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Ceftriaxone)1g/次,每12~24小时1次。

      3.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

    急性间质性肾炎,无论是否并发急性肾衰竭,均要注意休息。同时既要加强营养,又要避免可能致敏的虾、蟹等动物蛋白的摄入。多给予低蛋白高热卡饮食,低蛋白饮食可减轻肾单位的负荷,高热卡可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4.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急性间质性肾炎并发的急性肾衰竭,相当一部分是非少尿型的,注意摄入适量的水、钠、钾,避免脱水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可根据血容量及血生化指标,调整每天输液的质和量,量出为入,保持足够的尿量。

      5.其他支持治疗

    包括口服双嘧达莫、维生素E;静脉点滴三磷腺苷、肌苷等;合并尿少水肿而又不能进行透析治疗时,可用呋塞米或布美他尼(丁尿胺)等利尿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维生素E可促进依前列醇的合成,抗血小板凝聚和扩张血管,改善肾血流量;双嘧达莫及丹参均能抑制凝血,丹参还能调节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三磷腺苷能刺激肾脏合成前列腺素,提高细胞内三磷腺苷含量,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存活;呋塞米与多巴胺合用,可加强利尿和利钠效应,使肾小管阻塞缓解,降低管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预防

    主要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感染和系统性疾病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引起间质肾炎的发生。对本病更应密切注意液体和电解质失衡。适当加强营养支持疗法,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致命并发症发生,采取多种措施避免加重感染和促使胃肠道出血的因素。

  •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一般护理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护理

    多数与药物和感染有关的ATIN是自限性的,在找出并去除可能的致病因子后许多病例肾功能在数天内得到改善。甚至在控制感染后ATIN可以治愈。能否完全治愈与肾功能衰竭持续时间有关。持续和活动的小管间质炎症易导致疾病不能痊愈与不可逆的间质纤维化。另一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是间质受单个核细胞浸润的程度和范围。如不能去除继续侵犯的因素,患者可能进展到终末肾。

  •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饮食原则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饮食保健

    一、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吃哪些对身体好?

      1)低蛋白

      供给量据病情而定,症状较轻者控制在20~40g/d,以减轻肾脏的负担;低蛋白饮食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发生贫血。一旦血中尿素氮、肌酐清除率接近正常,无论有无蛋白尿,蛋白质供给量应逐步增加至每天0.8g/kg,以利于肾功能修复。选用含必需氨基酸多,而非必需氨基酸少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和鱼等;不宜选食豆类及其制品。

      2)限制钠及水分

      发病初,水肿为主要症状,肾脏不能正常地排泄水钠。限制饮水和忌盐,是消除水肿的好方法。应根据病情,尿量及水肿情况,给予低盐、无盐或少钠饮食。少钠饮食除不加食盐或酱油外,还要避免用含钠高的食品。具体参考第二十七章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饮食营养治疗原则。

      3)控制钾摄入

      少尿或无尿时,应严格控制钾供给量,水分限制在500ml/d以下,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品,如鲜蘑菇、香菇、红枣、贝类、豆类、蔬菜及水果类等。

      4)热能

      治疗以休息、药物和饮食营养治疗相结合,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故热能消耗降低,活动少使食欲降低,每天供给热能不必过高,按0.10~0.13MJ(25~30kcal)/kg,全天以6.69~8.37MJ(1600~2000kcal)为宜。

      5)碳水化物和脂肪

      饮食热能大部分由碳水化物供给,补充足够碳水化物,可以防止热能不足,也使食物供给少量蛋白质完全用于组织修复和生长发育;宜增添甜点心、粉皮、凉粉等。不需严格限制脂肪总量,但少给含动物油脂多的及油煎炸的食物。急性肾炎常伴有高血压,不宜多食动物脂肪,以防血脂升高;宜增加甜点心、含碳水化物高的蔬菜,饮食以清淡为佳。

      6)供给足够维生素

      多用新鲜的绿叶蔬菜及水果。新鲜蔬菜能增进病人的食欲,除非是在少尿期限制钾时,需限制蔬菜;否则应多给时鲜蔬菜。恢复期可多供给山药、红枣、桂圆、莲子、银耳等有滋补作用食物。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1:、铁等,均有利于肾功能恢复及预防贫血,食物中应足量补充;可选食醋溜卷心菜、番茄炒鸡蛋、炒胡萝卜丝等食品。

      7)多供给成碱性食品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尿液偏酸,食物酸碱性可调节尿液pH值。供给成碱性食物,使尿液近中性,有利于治疗。少尿期应限制含钾多的水果和蔬菜,预防高血钾的发生。成酸性食物是指在体内代谢后生成偏酸性物质,以粮食、豆类和富含蛋白质的肉类食物为主(表19—1),而成碱性食物有蔬菜、水果和奶类等食物组成。

      二、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能吃或少吃高脂食物。慢性肾炎患者有高血压和贫血的症状,动物脂肪对高血压和贫血是不利因素,因为脂肪能加重动脉硬化和抑制造血功能,故慢性肾炎病人不宜过多食用。但慢性肾炎如果没有脂肪的摄入,机体会变得更加虚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植物油代替,每日60克左右。

      2、不能吃高盐分的饮食。慢性肾炎的水肿与血容量、钠盐的关系极大。每 1克盐可带进 110毫升左右的水,肾炎患者如果进食过量的食盐,而排尿功能又受损,常常会加重水肿症状,血容量增大,造成心力衰竭。所以必须限制食盐的摄取,给予低盐饮食。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4克以下,以防水肿加重和血容量增加,发生意外。

      3、限制嘌呤含量高及含氮高的食物。为了减轻肾脏的负担,应限制吃刺激肾脏细胞的食物,如菠菜、芹菜、小萝卜、豆类、豆制品、沙丁鱼及鸡汤、鱼汤、肉汤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嘌呤及氮的含量高,在肾功能不良时,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对肾功能有负面影响。

      4、忌用性味强烈的调味品。性味强烈调味品如胡椒、芥末、咖胆、辣椒等对肾功能不利,应忌食。由于味精吃多了之后会口渴想喝水,在限制饮水量的同时,也应少用味精。

      5、限制植物蛋白质的摄取。蛋白质摄入量应视肾功能的情况而定。如病人出现少尿、水肿、高血压和氮质滞留时,每日蛋白质的摄人量应控制在20~40克,以减轻肾脏的负担,避免氮质在体内的积存。特别是植物蛋白质中含大量的膘吟碱,能加重肾脏的中间代谢,故不宜食用豆类及豆制品作为营养补充。豆类及豆制品包括黄豆、绿豆、蚕豆、豆浆、豆腐等。

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cute infectious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感染性ATIN),是感染引起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数天内突然发生的、以肾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急性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