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初的感觉是手腕莫名其妙的刺痛、酸麻、肿胀、无力,只是断断续续地发作而已,把电脑关上两天,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几个月之后,她的手腕疼痛越来越严重,再后来几乎痛得抬不起手来,晚上也无法 ...
小米最初的感觉是手腕莫名其妙的刺痛、酸麻、肿胀、无力,只是断断续续地发作而已,把电脑关上两天,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几个月之后,她的手腕疼痛越来越严重,再后来几乎痛得抬不起手来,晚上也无法入睡,穿针引线之类的精细活儿都做不了了,她这才真的害怕起来。
小米做建筑设计师算得上子承父业。工作当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她喜欢向父亲请教,更重要的是,父亲也愿意和年轻的同行交流。惟有一点父亲与她“代沟”明显,那就是他看不惯新一代设计师置铅笔、尺子、橡皮于不顾,全身心依赖上鼠标和键盘。他认为后者的方便是显而易见,但“手动”的快感差了许多。父亲就是这样,手表喜欢机械表,车子喜欢手动档。
对,就是方便,小米图的正是这个。所以,虽然她已经开始感到手指关节隐隐作痛,手腕发酸、无法使力,好像还有点儿肿,但还是难舍电脑,连夜突击出好几份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工作之余,还心瘾难戒地跟电脑游戏斗智斗勇了两个通宵,美其名曰:休息。
其实不得休息,她的右手难受得更厉害了。实在捱不下去的时候跑去看医生,医生说她的手腕已经受了伤,叫做“腕管综合征”。如果哪天问题严重到手已经丧失感觉的程度,那么很可能,它就要报废了。
小米吓坏了,自己没干什么呀?套用医生的话就是:没有外伤史。工作中用手是勤了点儿,但那是工作,怎好避免?
鼠标好用,“鼠标手”难当
耐心的医生对腕管综合征的解释,记性好的小米已经能倒背如流了——腕管综合征是指人体的正中神经在进入手掌部的经络中受到压迫所产生的症状,主要包括食指与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无力。
我们的手腕当中有个由腕横韧带、腕骨、结缔组织形成的通道,这个通道叫腕管。它就像一座拱桥,除有娇嫩的正中神经通过外,还有多根肌腱通过。当正中神经经过这里而受到压迫时,就会出现“腕管综合征”的痛苦。如果平时对它不加疼爱,当它是透明的机器人,让它无休无止地工作、任劳任怨地为你行方便,慢慢地债越欠越多,它的讨债方式就是——生病,罢工。
小米想想:这说的正是自己嘛!每天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手腕关节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活动,逐渐形成了腕关节的麻痹和疼痛。
手外科专家认为鼠标比键盘更容易造成手的伤害。因为人们使用鼠标时,总是反复集中地机械活动一两个手指,这种单调而轻微的活动看起来没什么,但它可能会拉伤手腕的韧带。因此,有人将这种不同于传统手部损伤的症候群称为“鼠标手”。
作为一种“累积性创伤失调”症,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已经将它列为影响工作的十个首要问题之一。
病情轻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使用腕背屈位夹板治疗,并且需要在晚上睡觉时戴上护腕;如果药物疗效不好,或者手部肌肉非常无力就要施行腕管切开术了。
谁是下一个“候选者”?
《美国医学会期刊》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只有2。7%腕管综合征患者能够被正确的诊断治疗,另有14。4%的正常人潜藏着腕管综合征却不自知,这让医学人士不得不为粗心和逆来顺受的人们担忧。
像小米这样长期从事打字工作或电脑制图的人最容易成为腕管综合征的受害者。其他可能造成类似隐患的职业有音乐家、教师、IT技术研发人员、网站编辑、记者、撰稿人等,都是和频繁使用双手有关的工作族。
不止是和电脑亲密过度而埋下的“祸根”,腕管综合征也会出现在不上网、不打电脑的人身上。在经常用手劳作的专职主妇那里,它更名换姓被俗称为“妈妈手”;而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体重过重、经常要重复做某个固定动作或是搬动重物也会有患上腕管综合征的可能,你可要好好地关怀他们。
小米想起母亲最近常抱怨手腕疼痛、手指麻木酸痛,自己还以为她年纪大了,关节不灵活,后来发现她退休后为了圆少年时的音乐梦,开始学习钢琴,因为是初学,手法不熟手腕发僵,她又刻苦,就反反复复练习。小米向医生说了母亲的情况,医生说腕管综合征很可能已经伤害到了她,建议她也尽快来医院看一看。
母女俩得了同样的病,小米忍不住要叹气。根据来自新加坡的调查,女性是腕管综合征的最大受害者,其发病率比男性高3倍,以30岁~60岁的人居多。这是因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更容易受到压迫。对青年女性来说,发病的常见原因还有妊娠、分娩、哺乳等,因为这期间,体内发生了一系列代谢和内分泌变化,导致手腕部滑膜过度增生,腕管内内容物增多,使这条“通道”更为拥挤不堪,继而压迫敏感的正中神经而产生腕管综合征。好在,她们的病痛会随着妊娠、哺乳的结束而自愈。
此外,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失调的人患上腕管综合征的几率比一般人高。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骨科频道
(实习编辑:古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