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在初染结核1年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内发病最高。由于卡介苗的广泛接种及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其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但由于防治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有些地区本病仍较常见,所发现的患者仍以晚期为多。因此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传染科
    疾病别称:结脑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肺结核群体多见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疾病症状:消瘦,颈部强硬,脉搏细速
    相关检查:CT检查,WBC,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并发症:癫痫,意识障碍
    治疗药品:异烟肼,利福平,伊曲康唑胶囊
  •  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合并肝脾粟粒结核约占62%,肾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

    二、发病机制

      结核病变波及脑膜主要通过血行-脑脊液途径。结脑的发生与机体的高度过敏性有关。此外,结脑亦可因脑实质或脑膜干酪灶破溃而引起。偶见脊椎、颅骨或中耳与乳突的结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1.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是一种需氧菌,菌壁富含多种脂质。结核菌多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先形成小区域的感染,由于该菌不分泌酶或毒素而不引起免疫或炎性反应,宿主也无任何症状。数周后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

      当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则使T淋巴细胞致敏,激活巨噬细胞并移至感染灶。巨噬细胞可吞没杆菌并融合一起形成多核巨细胞(Langer hans巨细胞),此时大多数杆菌经此免疫反应而被杀灭,少量仍可留在巨噬细胞内。这种肉芽肿性病灶被不完全的囊壁样组织包绕,其体积微小可在脑膜或脑实质内静止存在多年或终生。

      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炎性反应可迅速增加,但其程度和菌壁的抗原物质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关系。炎性过程产生的大量渗出物多沉积在脑底池,随时间的进展可引起蛛网膜炎,此时成纤维细胞进入渗出物,脑膜渐渐增殖变厚,当影响脑膜对脑脊液的吸收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若因粘连而阻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2.病理改变

    脑部肿胀,软脑膜呈弥漫性混浊,灰黄色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遍布其下,以脑底部桥池、视交叉池及额叶底部最为显著。炎性渗出物侵入脑神经鞘可包绕并挤压神经纤维。镜下可见软脑膜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以单核、淋巴细胞为主,并有少量巨噬细胞及浆细胞。软脑膜可查见散在的粟粒状结核结节,多由数个多核巨细胞、大量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组成,并有少量浆细胞,后者多见于较晚期。此外,结节内常有干酪样坏死物质。大脑实质水肿,有时可见结核瘤,但其成因尚未明确。室管膜及脉络丛均可显示炎性反应或结核结节。软脑膜血管及脑实质内的小动脉常有血管炎性改变,炎性过程由外膜开始,破坏弹力纤维并引起血管内膜炎,进一步引起血管闭塞、脑梗死或出血。

      国内胡昌恒等1986年报道了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脑内大片出血的尸检病例。在经过不规则治疗或慢性过程的病例,脑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并与脑底粘连可致脑积水。神经细胞多呈急性肿胀,细胞周围间隙加宽及脑实质内胶质细胞增多。国内马怀珍、李薇1988年报道了一组65例全身尸检资料,其中62例有脑外结核,多见于肺、骨骼及淋巴结等处,故认为结核性脑膜炎是全身结核病的一种表现。

  • 结核性脑膜炎一般治疗

    1.结核性脑膜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1.一般疗法 必须严格执行下列各项措施:

      (1)切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的接触。

      (2)严格卧床休息,营养必须丰富。

      (3)细心护理:改变患儿体位,细心护理患儿眼睛、黏膜及皮肤,预防皮肤褥疮;耐心喂养,保证入量;昏迷患儿应用鼻饲法。

      (4)最好能住院治疗,只在条件不许可时才可考虑门诊治疗,但应加强随访及督促坚持治疗。

      2.抗结核药物疗法

    治疗原则为早期和彻底治疗(不间断治疗和长期治疗)。

      目前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多采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合并治疗。其中异烟肼INH为最主要的药物,整个疗程自始至终应用。疗程1~1.5年,或脑脊液正常后不少于半年。

      一线抗结核药物三联或四联疗法:

      (1)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2)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链霉素治疗。

      SM:20~30mg/(kg·d),每天肌注1次,最大量不超过每天750mg。1~2个月后根据病情改为隔天1次,1~2个月;链霉素可导致听力及前庭功能损害,一般肌内注射不超过2个月。总疗程3个月左右。

      INH:10~20mg/(kg·d),一次顿服,最大量不超过每天400mg,疗程1~1.5年。异烟肼口服或静脉滴注的同时,为防止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毒副作用应给予维生素B6。

      利福平:10~15mg/(kg·d),最大量不超过每天450mg,疗程6~9个月,必要时1年。

      吡嗪酰胺:20~30mg/(kg·d),口服,每天最大量不超过1.5g,疗程3~6个月。

      乙硫异烟胺:10~15mg(kg·d),每天最大量不超过500mg,疗程6个月,一般为代替RFP或PZA用。

      二线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成人15~25mg/(kg·d),儿童15mg/(kg·d),可据情更替上述抗结核物。

      鞘内注射抗结核药物问题:自INH广泛应用后,鞘注疗法已较少采用。但对严重的晚期患儿有时可考虑使用。剂量:INH 20~50mg/次,可与鞘注激素同时或隔天交替应用。2~4周为1疗程。

      3.激素疗法治疗原则为必须与有效之抗结核药物同时应用,

    剂量和疗程要适中,在需要应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皮质类固醇激素适用于较严重的患者以控制炎性反应和脑膜粘连。由于激素有抗炎症、抗过敏、抗毒和抗纤维性变的作用,可使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迅速消失,降低颅压及减轻和防止脑积水的发生,故为配合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疗法。激素对脑底脑膜炎型效果最好,如患儿已至脑膜脑炎型、极晚期或已发生蛛网膜下腔梗阻以及合并结核瘤时,激素的效果即不显著。

      激素剂量要适中,强的松(prednisone)或强的松龙(prednisolone)1.5~2mg/(kg·d),最大量不超过45mg/d;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比强的松强5倍,故剂量为其1/5;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在急性期可静滴1疗程1~2周,剂量5mg/(kg·d);于激素减量过程中可配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每天12.5~25U肌内注射。激素于用药4~6周后缓慢减量,根据病情在2~3个月内减完。

      在已有脑脊液循环梗阻或有发生梗阻趋势之患儿,可鞘内注射激素,但对制剂种类、注入剂量及必要的稀释等问题要特别谨慎。

      晚期脑积水考虑脑室-腹腔分流等手术。药物治疗一般需时9~12个月,直至CSF检查结果完全正常才能认为临床治愈,此后仍可继续口服异烟肼数月以防复发。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或属轻症患者,疗程时间可减至6个月,对重症或有抗药性的患者,疗程延长至18~24个月。

      4.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或速尿静脉推注。

    脑积水的治疗在小儿结脑抗菌药物治疗中,脑积水的控制常为治疗中首要问题。在病程的1~2周即可从临床上诊断出脑积水,可经CT检查、侧脑室穿刺及引流证实。北京儿童医院病理证实的85例结脑合并脑积水中,13%病程短于2周。根据我们400余例侧脑室穿刺及引流的经验认识到及早控制脑积水非常重要。

      对脑积水的治疗除常规使用激素外,可采取以下措施:

      (1)侧脑室引流:

    适用于急性脑积水用其他降颅压措施无效,或疑有脑疝形成时。持续引流时间1~3周,一般作1~2次即可控制,引流量每天可达50~200ml。引流时应注意固定好侧脑室穿刺针,以免损伤脑组织,并经常观察脑脊液压力,防止压力过低引起脑出血。特别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对慢性进行性脑积水只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而难于根本解决问题。

      (2)高渗液的应用:

    其作用原理为当静脉快速滴入高渗液后,由于血与脑脊液之间渗透压之差而产生降颅压作用。适用于抢救脑疝患儿有严重脑水肿者,以及3岁以上患儿使用侧脑室引流有一定困难者。常用的高渗液有30%尿素、20%甘露醇、25%山梨醇、50%葡萄糖或尿素和甘露醇混合液。剂量为1~1.5g/(kg·次),于30min内快速静脉注入,必要时可2~3次/d。此外,亦可应用50%甘油糖浆口服,1~1.5g/(kg·次),1天可服3~4次,但效果较差。

      (3)醋氮酰胺:

    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可能由于抑制脑室脉络丛中碳酸酐酶之作用,从而使脑脊液生成减少,降低颅压。作用较慢。剂量为20~40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宜长,可数周至半年。配合侧脑室引流或高渗液静点治疗之前后应用,以弥补二者不能长期应用之不足。对慢性脑积水其他降压措施不易坚持时,更为适用。其副作用在较小婴儿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可同时服用碳酸氢钠以资预防。少见的副作用有血尿伴腹痛,停药后很快恢复,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无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亦属少见,但要引起注意。

      (4)分流手术:

    如果由于脑底脑膜粘连梗阻致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时,以上疗法均难以奏效,长期应用侧脑室引流只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而且难以长期坚持,此时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炎症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脑室脑池分流术。我院有3例梗阻性脑积水患儿在手术后,效果尚称满意,其中1例死亡,2例存活,其中1例已存活达10余年。

      5.对症治疗

    高热及惊厥不止时可用冬眠Ⅱ号或其他镇静药。为了改善神经系统代谢过程可用谷氨酸、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及大量维生素C等。对营养不良小儿或恢复极慢者可行小量(25~50ml)多次输血。有多动者可加用安坦2mg,2~3次/d,有肢体障碍,失语时,说明脑实质有病变,其中大部分为脑血管病变,早期应用血管扩张药物似有一定帮助。

      6.随访观察

    患儿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必须密切随访观察。复发病例全部发生在停药后4年内,绝大多数在2~3年内。因此建议停药后随访观察至少3年,最好5年。凡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可认为治愈,但仍应继续观察,直到停止治疗后5年。

      二、预后

      早期得到确诊并系统治疗者预后良好,延误治疗或治疗不系统,常导致严重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抽搐及脑积水等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2年共出院979例结脑,其中死亡138例,病死率为14.1%,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以下情况:

    1 .原发耐药菌株感染

    小儿结脑的原发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严重影响了结脑的预后,增加了病死率。根据北京儿童医院观察1963~1967年阶段的结脑病死率原发耐药菌较敏感菌所致者高14倍左右,1973~1977年由于应用了利福平等于耐药患儿,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原发耐药菌较敏感菌感染的病死率仍高7倍。

      2.治疗早晚

    治疗越晚病死率越高,979例患儿中,早期病例无死亡,中期患儿病死率3.3%,晚期患儿病死率24.9%。

      3.年龄

    患儿年龄越小,脑膜炎发展越快,越严重,因此病死率也越高。同样严重程度,3岁以下婴幼儿较3岁以上者预后为差。

      4.病型

    脑实质受损严重者预后差,浆液型病死率为零;脑底脑膜炎型为6.4%;脑膜脑炎型为21.5%,占所有死亡病例的78.2%。

      5.有无合并脑积水

    这也与病期早晚有关,合并脑积水患儿比未合并脑积水者病死率远远为高,各占20%和3.9%,有些患儿可在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就死于脑疝。

      6.初治或复治

    复治病例包括复发或恶化者,预后较差。

      7.治疗方法

    在剂量不足及方法不当时,预后原应较好的早期、中期患儿病程可变为迁延或慢性,发生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以致脑脊液循环梗阻,出现脑积水或脊髓障碍,或病程迁延出现脑血管病变和脑梗死,造成不可逆病变,导致后遗症或终至死亡。

      结脑治愈后复发率一般为5%~10%。根据244例随访观察结果,复发率为5.3%。复发多发生在疗程结束后2年内,也偶可在3~5年内发生。复发大多数为1次,偶可多次。复发病例如能及早发现,立即治疗,仍可完全治愈。但有些复发病例疗效不如初治病例,效果较差。随访时可利用脑电图作为观察工具,脑电图好转者智能较正常。

    结核性脑膜炎辨证论治

     2.结核性脑膜炎中医治疗

     中医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本症久病重病后,热邪稽留、真阴耗损引起脾胃气虚,导致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治宜培补脾胃,滋阴平肝为主。可用加味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有热加葛根、柴胡、黄芩、黄连等;有抽搐时加用镇惊药物如天麻、钩藤、全蝎、蜈蚣、僵蚕、胆星或蝉蜕等。晚期脑膜炎着重补脾滋阴、扶阳救逆,可用六君子汤加附子、肉桂。有脑积水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后遗症可采用针灸疗法。根据瘫痪及不同神经症状采用不同穴位。

  •   结核性脑膜炎预防

    一、预防

      主要原则是增强体质,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新生儿及儿童按要求积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早期综合治疗,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

      预防结脑最基本的办法是防止小儿受到结核感染,有效措施如下:

      1.必须做好BCG初种及复种工作 经验证明,有效的BCG接种可防止或减少结脑的发生。根据临床观察,结脑患儿多为未接种过BCG者,少数患儿虽出生时接种过,但未定期复种。因此新生儿接种BCG及以后的复种工作,实不容忽视。

      2.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传染源 早期发现成人结核病患者,尤其在和小儿密切接触的人员中如父母、托儿所的保育员及幼儿园和小学里的教师,做好防痨工作,加强成人结核的管理和治疗。

      3.提高小儿机体抵抗力 正确的喂养,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坚持计划免疫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减少急性传染病。

      4.早期发现及彻底治疗小儿原发性结核病 早期及彻底治愈小儿原发性结核病,可大大减少结脑的发生,应用INH进行化学预防对防止结脑有实际意义。

  • 结核性脑膜炎一般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

    1、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对患儿的各种刺激,在惊厥发作时牙齿间应垫牙垫,防止咬伤及坠床跌伤。

      2、患儿应侧躺着,以免仰卧是舌根后坠堵塞喉咙,解松衣领,及时清除口鼻喉分泌物及呕吐物。昏迷及瘫痪儿,应每隔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昏迷时眼不能闭者,可涂抹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户角膜。

      3、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坚持全程合理用药,做好病情的观察,为患儿制定良好的生活制度,保证休息时间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注意饮食,给予充足的营养进食宜少量多餐,耐心喂养。

  • 结核性脑膜炎饮食原则

     结核性脑膜炎饮食保健

     一、饮食宜忌

      1.红豆、芸豆: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营养丰富。

      2.加蘑菇丁、胡萝卜丁、葡萄干制成的小米粥:每天早上喝一碗。可提高免疫力。

      3.苹果、猕猴桃、香蕉、酸奶:每天午饭前一小时食用以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

      4.花生米:每天生吃200粒紫色、小粒花生米可以提供优质维生素E,还可补血。

      5.糖:避免吃精制糖,含大量淀粉,能量堆积,使大脑氧化快。

      6.罐装沙丁鱼、咸鱼等加工食品:含防腐剂,高盐,增加体液渗透压,增加脑负担。

结脑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在初染结核1年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内发病最高。由于卡介苗的广泛接种及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其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但由于防治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有些地区本病仍较常见,所发现的患者仍以晚期为多。因此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