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凉燥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即是凉燥,又谓之“次寒”。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寒燥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皮肤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0%
    治疗周期:15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疾病症状:恶寒,头痛,咳嗽
    相关检查:
    并发症:颅咽管瘤,慢性干燥性鼻炎,新生儿泪囊炎
    治疗药品:普济痔疮栓,复方金银花颗粒,复方感冒灵颗粒
  • 凉燥疾病病因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

  • 凉燥辨证论治

    凉燥中医治疗

       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如寒热已解,肺燥移于大肠,证见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参见秋燥、温燥等条。

  • 凉燥预防

      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应多出户外活动,呼吸吐纳,增强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 凉燥饮食原则

    凉燥饮食保健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