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异常和糖尿病的总称,妊娠期糖尿病的控制不良可以导致严重的母体和胎儿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和合并症。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升高并呈现年轻化;另一方面,不少孕妇吃得多且精,而活动少,这是妊娠期得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妊娠可促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在妊娠期,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垂体前叶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变化都会对糖代谢产生一系列影响,尤其当孕妇胰岛功能储备不足或胰岛素分泌降低时,将会发生妊娠糖尿病。
目前研究表明,年龄、种族、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生育史是影响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年龄因素 高龄妊娠是目前公认的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Vereellini等发现,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其他学者还有较多的类似发现。年龄因素除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外,年龄越大,孕妇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周越小。Berkovitz等发现,在孕24周前诊断糖尿病的孕妇中,30岁及以上的孕妇占63.7%,而孕24周以后诊断的仅占45.2%(P<0.01)。
2.种族 和成人的2型糖尿病与种族的关系类似,妊娠期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相关性。与欧洲白人妇女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相比,印度次大陆、亚洲、阿拉伯和黑人分别为前者的11倍、8倍、6倍和6倍。种族因素除由遗传因素造成外,不能除外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3.肥胖 肥胖是发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也不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年龄、经济、文化水平及饮食结构等因素都与肥胖有协同作用。
⑴目前衡量肥胖的指标常用体质指数(BMI)。Jang等研究结果显示,BMI≥20.9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BMI≤19.1者的2倍。Berkovitz等研究发现,BMI>32.9的孕妇的糖尿病的危险是BMI于27.3~32.9组的2.82倍,是BMI<27.3者的3.82倍。
⑵由于目前向心性肥胖越来越受到重视,腰围、髋围和腰髋比(waist-hipratio,WHR)已经成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WHR。Branchtein等对孕28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的一项研究显示,WHR和腰围每增加1个标准差,前者为0.06,后者为8cm,血糖水平分别升高0.11mmol/L和0.13mmol/L。Zhang等以WHR 0.629~0.705为参考对妊娠前孕妇WHR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WHR 0.706~0.742组相对危险度为2.74,WHR 0.743~1.020组为4.02。该研究说明,WHR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4.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产科病史 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1.55倍,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升高到2.89倍。
产科因素中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高产次、巨大儿、死产史、重要的先天畸形和妊娠期糖尿病史,具有这些病史的孕妇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孕妇的2.0倍、5.8倍、8.5倍、22.5倍和23.2倍。
妊娠期的糖代谢由于孕期激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使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下降,而从有很强的致糖尿病倾向。GDM伴有明显的代谢改变,如不及早诊断和治疗,孕产妇及胎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很复杂,而且这些因素与非妊娠期的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二)发病机制
妊娠期糖尿病是于妊娠期诊断的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总和。糖耐量减低的程度随妊娠进展而不同,多数孕妇于产后糖耐量很快恢复正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再次妊娠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产后糖耐量恢复正常的妇女多年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几率很高。综合以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和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学特点,妊娠期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在许多方面相似,胰岛素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在研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时,还要考虑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条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妊娠期间特殊的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1.孕妇与糖代谢有关的内分泌和代谢变化
⑴胎盘的内分泌作用:胎盘除作为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以外,还是妊娠期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胎盘合成和分泌的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均与糖代谢有关,胎盘生乳素最重要。胎盘生乳素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使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下降,升高血糖,以利胎儿利用。
①妊娠期母体各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变化和胎盘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中,仅胰岛素具有降糖作用,而胎盘生乳素、胰高血糖素、胎盘分泌的甾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②胎盘胰岛素酶还可以加速胰岛素降解,更加削弱了降糖机制的能力。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妊娠期的糖代谢呈现以下特点:
① 血糖和血胰岛素比值下降。血糖下降是导致血糖/胰岛素比值下降的一个原因,而导致该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总量所需的增加。
② 妊娠期妇女给予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峰值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并延迟到达,恢复正常水平时间也较长,血胰岛素的浓度变化与血糖变化类似。根据糖耐量试验,相同的糖负荷,孕妇释放的胰岛素量明显多于非妊娠状态,所以孕妇处于胰岛素抵抗状态,但这种胰岛素抵抗是多种其他激素拮抗的结果,并非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第二信使系统异常所致。同时应该强调,这种胰岛素抵抗是正常的和生理性的,它能在维持孕妇代谢平衡和血糖正常的情况下保证胎儿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③孕妇处于相对低血糖状态,造成低血糖的原因是由于胎儿对葡萄糖的大量需求和孕妇肾脏由于肾糖阈的下降而过量滤出,所以孕妇经常出现低血糖特别是在饥饿时。低血糖随妊娠的进展而加剧,非妊娠期间的血糖值高于早期妊娠,而早期妊娠高于晚期妊娠。
④孕妇处于低血糖状态,低血糖可以导致胰岛素分泌量下降,又由于血容量的增加,出现低胰岛素血症,低胰岛素血症引起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升高,所以孕妇容易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⑵孕妇内分泌腺体的变化:妊娠期胰岛增大,β细胞数目增多,孕中期血浆胰岛素水平开始增高,孕末期达高峰,同时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同样增高。垂体的体积和重量由第7孕周开始,最终体积增加20%~40%,重量增加1倍。垂体分泌的垂体促乳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增加。妊娠期甲状腺呈均匀性增大,孕期增加65%,血液中结合型T3和T4的总量增加,而游离T3和T4的水平不变或略低。妊娠期肾上腺体积虽然无明显增大,但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明显升高,但游离激素水平并不升高。
2.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考虑主要为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一样,妊娠期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也需要考虑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等多环节和多因素的过程,各个环节和因素造成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和特点也应该按照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去分析。由于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多年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关系,所以二者的许多病因和机制应该是相同或相似的;相反,部分患者糖耐量恢复正常而且以后不发展成糖尿病,所以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⑵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①孕妇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妊娠晚期约为非妊娠期的2倍,但是妊娠期糖尿病者胰岛素分泌增加量相对减少。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除空腹胰岛素水平相对增加量减少外,糖负荷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或胰岛素/葡萄糖比值或胰岛素原指数下降。③目前,这种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的原因不清,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异质性有关。④这种遗传异质性在非妊娠的状态下保持静止状态,在妊娠的刺激下,转变成显性状态,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的情况,妊娠终止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⑤除了妊娠,其他因素如年龄增长、体重增加的等同样可以导致该遗传异质性的激活。
3.妊娠期间,血液中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增加,二者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功能。胎盘分泌胰岛素酶,可以降解胰岛素。在糖耐量正常的孕妇,上述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血糖和糖耐量正常,而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上述机制中任何一个环节异常,均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妊娠期糖尿病是以遗传、年龄和肥胖等因素为基础,由妊娠这一特定环境或内分泌代谢状态决定的糖耐量异常综合征,其重要特点如下: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多年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很高; ②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水平不断变化;③妊娠结束后多数糖耐量减低恢复; ④再次妊娠则糖尿病的发生率很高;⑤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在研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妊娠这一特殊的生理状态,同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能更好地揭示2型糖尿病的秘密。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它以一定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为背景,在妊娠这一特殊的生理条件发生的以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必须与2型糖尿病相结合,而妊娠期糖尿病的跟踪研究有助于对2型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和发病过程的研究。
妊娠糖尿病一般治疗
(1)孕前应予系列有计划的教育与指导:有专业的产科咨询医师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能否妊娠及妊娠前后的处理进行详细的指导(包括有关生育、流产、早产、子代糖尿病的发生率、先天性畸形儿发生率、巨大儿及存在的血管并发症对妊娠的不良影响等问题),使患者充分了解到孕前至孕后整个围生期如何控制血糖及控制血糖对减少各类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性,并及时解除糖尿病妇女易出现的各种忧虑,同时全面评价有无血管并发症,权衡对母儿影响和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控制满意、全身情况允许:可于计划受孕前3个月停服口服避孕药,以工具避孕代之,其中以避孕套较佳。糖尿病已控制并维持良好者才可终止避孕,并开始测定基础体温,以正确了解受孕日期。
(3)积极控制并维持血糖代谢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受孕前血糖水平及孕早期血糖与自然流产及胎儿畸形发生密切相关。为确保受孕前及早孕期问血糖正常,妊娠前应将血糖调整到正常水平。指导糖尿病妇女正确掌握自我血糖测定监护与处理糖尿病的知识与技术,并根据当时情况调整控制饮食,胰岛素应用及注射的正确性和了解低血糖的先兆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4)受孕后应做到:继续控制与维持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鉴于孕后胎盘分泌对抗胰岛素的各激素量随孕周的进展而增加以及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故根据不同孕期血糖监护的结果,及时调整饮食计划和胰岛素的用量;谨慎使用一些对糖代谢有不利影响的药物,如噻嗪类、β肾上腺素能制剂及类固醇等。
(5)口服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均能通过胎盘,导致胎儿低血糖,且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降糖药可能致畸的报道,有些药物穿过胎盘达胎儿与胎儿体内胆红素争夺蛋白结合,使胆红素游离造成新生儿黄疸,同时双胍类降糖药具有导致胎儿乳酸中毒等作用,所以妊娠期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应于怀孕前停药,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期处理,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妊娠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达3个月以上,其尿路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未控制组,且死胎、死亡率明显下降。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孕妇采用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仍>5.5mmol/L,餐后2h血糖>6.6mmol/L时应加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剂量和类型的应用因体重和妊娠前后而异。肥胖孕妇较非肥胖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故胰岛素需要量较非肥胖者多;孕期用量较孕前增加0.5~3倍。
胰岛素制剂选择及使用原则:①胰岛素急需胰岛素治疗者用短效类,如糖尿病中酮症等各种急性并发症、急性感染、大手术前后、分娩前期及分娩期等。Ⅰ型或Ⅱ型重症初治阶段剂量未明时为了摸索剂量和治疗方案,应采用短效类于餐前1/2小时注射,每日3~4次,剂量视病情轻重、尿糖、血糖而定,一般用皮下或肌肉注射法,以模仿餐后胰岛素释放所致的血浆峰值。②可采用长效制剂于早餐前注射或中效剂于晚10时睡前注射(同时进宵夜)以维持血浆胰岛素基础水平并使次晨血糖(黎明现象)较好控制。③为了减少注射次数可改用PZI及RI或NPH与CZI混合剂,每日早晚餐前两次,此种混合剂中短效与长(中)效者的比值可灵活掌握,视血糖、尿糖控制需要而定。在制备混合剂时为了避免鱼精蛋白锌进入RI瓶内,应先抽取RI,然后PZI。④如病情严重伴循环衰竭、皮下吸收不良者或有抗药性需极大剂量时,常使用正规胰岛素或CZI静脉滴注,⑤采用高纯度新制剂时剂量应稍减小30%~30%左右。⑥Ⅰ型中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者或Ⅱ型中伴胰岛素抵抗性者有时可试用与口服药联合治疗。
当单纯控制饮食和运动效果不理想时,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采用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仍>5.5mmol/L,餐后2h血糖>6.6mmol/L时应加用胰岛素治疗。血糖8.3~13.8mmol/L者每次试给4~10单位正规胰岛素,血糖在13.8mmol/L以上者,每次可用10~20单位正规胰岛素,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每日3~4次,以后视餐前尿糖情况增减胰岛素剂量,每(+)增加4单位,阴性减少4单位,使血糖控制在6.11~7.77mmol/L水平,尿糖在(±)~(+)或24h尿糖<10g,剖宫产前血糖<7.8mmol/L时需停用胰岛素,血糖≥7.8mmol/L者可用原剂量的1/2,分娩后应减至产前的1/2或2/3,术后补液每4~6g葡萄糖用1单位胰岛素对抗,并根据尿糖、酮体及血糖调整剂量。酮症酸中毒首次胰岛素剂量为0.1单位/(kg·h)静脉滴注至血pH>7.34,尿醋酮(-),治疗2h无好转者应及时调整剂量。
产程中胰岛素用法:
1)乳酸钠葡萄糖(或山梨醇)溶液静脉点滴,每8h滴入1000ml,或以100ml/h速度点滴并根据血糖水平加入胰岛素0.5~2.5U/h,控制血糖及加强糖的利用。
2)水平<4.44mmol/L(<80mg/dl),不用胰岛素;血糖水平在4.44~5.56mmol/L(80~100mg/dl)时,胰岛素为0.5U/h(相当1U∶10g);血糖水平在5.61~7.78mmol/L(101~140mg/dl),胰岛素1.0U/h(1U∶5g);血糖水平7.8~10mmol/L(141~180mg/dl),胰岛素1.5U/h(1U∶3.3g);血糖10.06~12.22mmol/L(181~220mg/dl),胰岛素2.0U/h(1.0U∶2.5g);血糖>12.22(220mg/dl),胰岛素2.5U/h(1.0U∶2g)。这样有利于维持产程中血糖水平。
3)学者Carron认为1型糖尿病孕妇在产程中血糖不超过8mmol/L时,就会避免发生新生儿低血糖,血糖在4~7mmol/L时较为理想。2002年,Taylor等的研究同样说明,新生儿出生后的低血糖与孕妇在产程中的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
一般处理:为使分娩顺利的进行,首先需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密切配合,教育孕妇从思想上对糖尿病孕妇的生产有正确认识,作到既能认真对待,又不惊慌失措,密切与医务人员配合;而医务人员在产时处理要特别注意孕妇:
①休息、镇静,适当饮食。
②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及尿酮体的变化。
③时注意调整胰岛素用量。
④强胎儿监护。
⑤娩期的胰岛素用药原则。
妊娠糖尿病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疗法之阴虚热盛型。
主证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疲乏消瘦,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弦数或细数。根据本型病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四型辨证施治。
1.肺胃热盛型
除具有阴虚热盛型的主证外,突出表现口渴多饮,饮一溲一的证候,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泄肺胃、生津止渴。方药:白虎汤合二冬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天花粉各15g,天冬、麦冬、黄芩各10g,太子参20g,荷叶9g,甘草5g。加减:口渴显著者加五味子、石斛各10g,以甘酸化阴、生津止渴;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太子参改为西洋参10g,以增强益气生津止渴之力。
2.胃火独盛型
有阴虚热盛型的主证,加渴喜冷饮、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泻胃火。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味。生石膏30g,怀牛膝15g,生地、玄参各12g,天冬、麦冬、栀子、知母各10g,黄连6g,竹叶5g。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以荡涤肠胃,清热泻火;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各15g,以养心安。
3.心火过旺型
有阴虚热盛型主证,突出渴欲冷饮,心烦失眠,心悸怔忡,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三子养阴汤加减。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五味子、天冬、麦冬、杭菊花各10g,太子参、生地、玄参、酸枣仁、柏子仁各15g,黄连、竹叶、莲子心各6g。加减:心烦躁扰不宁者加肉桂2g、黄连4g,以清心泻火,温补肾阳。
4.阴虚阳亢型
有阴虚热盛型主证,加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滋阴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合知柏地黄汤加减。天麻、钩藤、夜交藤、黄柏、知母、泽泻、丹皮、栀子各10g,白芍、生地、茯苓各10g,石决明、山萸肉各20g,柴胡6g。加减:肝阴不足,头晕目眩明显者加枸杞子10g,以补肝益肾;肝胆实火盛而口苦目赤者加龙胆草10g,以清肝胆实热。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妊娠糖尿病饮食原则
少食或忌食事物:
精致糖类: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等。
甜食类:巧克力、甜饼干、甜面包、果酱、蜂蜜等。
高淀粉食物:土豆、山芋等。
油脂类:花生类、瓜子、核桃仁、松子仁等。忌动物性脂肪油(奶油、猪油、黄油等)。
熬煮时间过长或过细的淀粉类食物,如大米粥、糯米粥、藕粉等。
妊娠期糖尿病食谱
食谱1:
早餐:豆腐脑250克、杂粮馒头50克、煮鸡蛋一个50克
早点:苏打饼干25克
午餐:盐水河虾100克、木耳炒白菜190克、虾皮冬瓜汤100克、荞麦面条100克
午点:黄瓜汁150克
晚餐:青椒肉丝130克、丝瓜鸡蛋汤100克、芹菜拌海米110克、二米饭(稻米和小米)100克
晚点:牛奶22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食谱2:
早餐:牛奶220克、蒸鸡蛋羹50克、杂粮馒头50克
早点:咸切片面包
午餐:炒苋菜150克、冬瓜肉片汤125克、莴笋炒肉片125克、二米饭100克
午点:黄瓜150克
晚餐:红烧豆腐50克、清蒸鱼100克、蔬菜水饺200克
晚点:西红柿15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食谱3:
早餐:煮鸡蛋50克、小米粥50克、牛奶220克
早点:豆腐脑250克
午餐:拌黄瓜80克、炒绿豆芽200克、二米饭100克、蒸扁鱼100克、虾皮菜秧榨菜汤150克
午点:梨100克
晚餐:青椒肉丝130克、芹菜炒肉130克、二米饭100克、西红柿紫菜汤110克
晚点:西红柿15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食谱4
早餐:煮鸡蛋50克、牛奶220克、麦麸面包60克
早点:花卷30克
午餐:米饭100克、黑木耳烩豆腐70克、萝卜丝汤150克、青豆虾仁70克
午点:橙子150克
晚餐:鲜蘑清汤90克、二米饭100克、蒸扁鱼100克、炒苋菜150克
晚点:牛奶220克
其他:色拉油40克、盐4克
食谱5
早餐:酱蛋50克、豆浆200克、麦麸面包50克
早点:柚150克
午餐:二米饭100克、丝瓜鸡蛋汤100克、白斩鸡50克、苦瓜炒肉丝125克
午点:小花卷30克、西红柿150克
晚餐:二米饭100克、小白菜汤120克、凉拌海带100克、洋葱炒鳝丝150克
晚点:牛奶22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食谱6
早餐:煮鸡蛋50克、牛奶220克、燕麦片粥50克
早点:桃子100克
午餐:韭菜炒肉180克、二米饭100饭、鲫鱼豆腐汤180克
午点:黄瓜150克
晚餐:米饭100克、冬瓜汤100克、盐水鸭50克、凉拌苦瓜150克
晚点:牛奶22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食谱7
早餐:煮鸡蛋50克、豆浆200克、煮玉米棒100克
早点:咸切片面包25克、西红柿150克
午餐:盐水河虾100克、二米饭100克、小白菜豆腐汤150克、蒜泥空心菜150克
午点:狝候桃150克
晚餐:炝莴笋150克、红烧清鱼100克、萝卜丝汤175克、荞麦面条100克
晚点:牛奶20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食谱8
早餐:煮鸡蛋50克、花卷50克、拌黄瓜80克
早点:咸切片面包50克
午餐:清蒸鲈鱼100克、二米饭100克、冬瓜汤110克、菜花炒胡萝卜150克
午点:桃子
晚餐:煎饼50克、炒青菜150克、芹菜炒香干130克、烧鳝段80克、荞麦粥50克
晚点:牛奶220克
其他:色拉油25克、盐4克
饮食原则
(1)根据病情、体重、饮食习惯、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因人施教,制定饮食计划。通过饮食调节,控制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含量。三餐内容要求均匀,每餐均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到菜谱多样化。
(2)饮食九分饱,忌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餐,有利于减慢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3)严格限制白糖、红糖、蜂蜜、果酱、各种甜点心、巧克力、甜果汁的摄入。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葡萄糖、蔗糖,所含热量较多,吸收后明显升高血糖。
(4)根茎类、坚果类食物尽量少食,包括洋葱、藕、土豆、白薯、胡萝卜、山药、花生、瓜子、鲜蚕豆、鲜豌豆、核桃、杏仁等。这类食物淀粉含量高,同样可以升高血糖。
(5)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少量进食水果。比较安全的水果如黄瓜、西红柿、桃、苹果、梨、柚子、木瓜等,但原则是“用粮食换水果”。水果所含的果糖比蔗糖甜度高,但吸收却比葡萄糖慢,升血糖的作用也很缓慢,同时可以补充膳食纤维及维生素。西红柿、黄瓜含糖虽低,但也不要天天吃,宜饭后2h或睡前吃,此时血糖高峰已过,血糖已开始下降。
(6)提倡食用粗纤维食品,多食蔬菜。优先选用糙米、玉米、豆类、绿豆芽、白菜、油菜、菠菜、菜花、韭菜、青椒、冬瓜、丝瓜、莴笋、茄子、空心菜等。食物中增加的纤维含量,可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同时可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7)保证足够精蛋白摄入,如瘦肉、蛋、奶、豆制品、鱼类等。标准体重的蛋白质供给量为1~1.5g/(kg·d),要求动物性蛋白占1/3,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但要注意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至0.6~0.8g/(kg·d)。
(8)忌食动物性脂肪,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等。要保证每日蛋白质及总能量的供给,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如肝、脑、肾及鱼子、虾卵、蛋黄等,胆固醇摄入量应<300mg/d。
(9)可加餐。用胰岛素治疗和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在正餐之间加餐,但所加食物应从当日三餐中扣除。加餐时可选择鸡蛋、面包、豆腐干、花生等。想吃甜食时,可选南瓜,南瓜有稳定血糖的作用,且纤维含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