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不甚明了,但目前较为肯定的结论是该症不大可能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现将有关病因学的探讨分述如下。
1.遗传学 孤独症患儿家族中孤独症和语言障碍患者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多,兄弟姐妹中患孤独症的危险性较普通群体高50倍以上,提示孤独症的发病与遗传有关。从与脆性X综合征相关、男性患病多于女性的特点和对双生子交互行为的遗传结构研究提示,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是不争的事实。Pericak-Vance使用最新的基因探查技术得到的结果,提示了7号染色体上的父系效应和15号染色体上的母系效应,即父亲和母亲分别在7号染色体和15号染色体上可能携带孤独症易感基因,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潜藏于孤独症遗传病因之后的可能机制。
2.围生期因素 孤独症患儿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调查发现,小于5岁的孤独症患儿大多可有明确的脑发育迟缓的相应病因学诊断,且其在产前、产中及新生儿期存在的高危因素明显高于普通群体。有研究提示,产前和产中存在脑损伤的孤独症患儿,从一出生即表现出一些孤独性症状;存在产后脑损伤因素的患儿,则是在一段正常发育时期后才出现孤独性症状。
3.影像学研究 结构性脑影像技术(CT和MRI)发现孤独症患儿大脑总体积和左右侧脑室体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脑干及右侧前扣带回的体积明显减少。功能性脑影像技术(SPECT和PET)发现患者的大脑皮质代谢呈弥漫性减弱及局部脑血流灌注降低。但样本例数不多,尚不能确切解说孤独症的认知异常。
4.免疫学研究 部分孤独症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诱导抑制性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最近有人发现一些患者髓鞘基质蛋白抗体较对照组高6倍以上,提示孤独症患者存在脑组织抗原细胞介导反应,即孤独症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5.生化研究 约1/3的患者存在5-HT功能亢进。Chugani等的小样本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齿状核-丘脑-皮质通路存在5-HT合成异常,非孤独症儿童的5-HT合成能力在5岁前比成人强2倍,5岁后降低到成人水平。相比之下,孤独症儿童的这一能力在2~15岁期间一直逐渐增强并达到成人的1.5倍。该研究提示,人类大脑在儿童期有一段高强度的5-HT合成过程,孤独症患者存在这一发育过程的紊乱。最新的研究提示,患者脑内阿片含量过多与患者的孤独、情感麻木及难以建立情感联系有关,血浆内啡肽的水平与刻板运动的严重程度有关。
(二)发病机制
有些资料提示本病与遗传有关:①某些遗传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均常伴有孤独症症状;②有些报告指出本症患儿的同胞中有2%~6%患本症,较一般人口高50倍;③有人研究了21对孪生儿,其中单卵11对,同病者4对(36%),双卵者10对,无一例同病。后来又有人用更大的样本得出类似的结果(Ritvo等,1985)。有人认为遗传主要造成认知功能失调,轻者表现为学习困难,重者表现为孤独症。根据目前的资料,孤独症患儿至少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
有些研究发现孤独症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如果这些损害发生于产前或围生期,则本症症状出生后即出现;如果发生于幼儿期,则出生后可有一段正常发育期。约有2%~5%患儿伴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有15%~50%患儿伴有癫痫发作,EEG、诱发电位、CT均可发现非特异性异常(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MRI也有非特异性异常,有人在MRI中发现患者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认为可能有特异性,但未得到别人证实。PET发现许多脑区有葡萄糖代谢增加,但亦非特异性。
智力测验发现低智商者下列情况发生率增高:癫痫发作、社交功能损害、自残及奇特行为,预后不良。许多患儿还有左大脑发育延迟(表现为左利手)、神经系统原始反射及软体征、躯体的小畸形。有一篇报道称这种患儿有80%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
有报告患儿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物升高。还有报告称约1/3患儿血中5-羟色胺浓度升高,但其意义尚不清楚。
免疫学的检查也有些异常发现,例如发现部分患儿的血及脑脊液中出现5-HT1A的自我抗体,但均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
总之,到目前为止,在神经科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能发现有足以覆盖多数孤独症患者的“原发损害”。
儿童自闭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孤独症虽尚无特效治疗,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者都有所帮助,其中少数尚可获得明显好转。
行为治疗可用来校正其不良行为,促进其社交行为,增加自信,激发其好奇心。特殊教育、适应行为训练、职业训练、环境安排以及对生活事件处理时给予支持等均对患者有重要帮助。
伴发的精神病性障碍及癫痫等可使用药物治疗。小剂量的氟哌啶醇(例如每天2~10mg)可使患者比较安静,有利于提高行为治疗的疗效。哌甲酯(利他林)可治疗伴有多动症的患儿,亦可使少动的患儿活跃起来。普萘洛尔(心得安)或可乐定(可乐宁)对减轻患儿的冲动、攻击行为有效。有报告,纳曲酮[1.5mg/(kg·d)]有改善情绪、促进交往、减少刻板动作及自伤行为的作用。
关心患儿父母的情绪,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及教育患儿也是十分重要的事。这种小孩症状改善甚慢,治疗者也必须有充分的耐心。
1.教育和训练 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特殊教育训练的范围包括对患儿专注力、认知能力、闲暇自处能力、社交能力、生活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言语沟通、感知功能、生理需要以及行为问题等方面的训练。而社交能力的训练则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促进感知觉、动作、语言、智慧与个性的积极发展,获得知识技能,激发和沟通情感,培养友谊感和同情心,并逐步懂得一些初步的行为准则。在社交能力的训练中,首先应强调孩子目光接触的运用。社交训练的初步目标不应夹杂语言的元素,只要求他们愿意被动地被外人接触,进而逐步增加人物的陌生程度及接触的主动性。
由于一般儿童的学习方法是先理解分析,然后指导操作运用,才会有概念记忆,但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程序恰巧相反,他们需要先强记概念,然后操作运用,才能理解分析,所以对于社交语言运用的训练,必须先行教导独立的语言,然后才在适当的社交环境下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
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因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2.心理治疗
(1)行为治疗:主要目的是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对干扰接受教育训练、影响社会交往和危害自身的异常行为,如刻板行为、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残行为等予以矫正。
(2)认知治疗: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自身的潜力,发展有效的社会技能。适用于智力损害不重的患者。
(3)家庭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父母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与治疗人员相互支持和协作。
3.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哌甲酯,即利他林):用以短期改善学习和测验效果的剂量为0.3mg/(kg·d),用以长期行为改变的剂量为0.7mg/(kg·d)。一般公认兴奋剂可改善坐立不安、冲动行为和注意力涣散,但对学习成就和人际关系障碍无效。也有人认为兴奋剂可使症状加重,不主张应用。对有抽搐倾向的患儿,尤其有脑器质性改变者应慎用,以免诱发癫痫和抽动。
(2)抗精神病药物: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氟哌啶醇: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用法:初始剂量1~2mg/d,分2次口服,最大剂量20mg/d。对拒绝口服者可用2~5mg肌内注射。
②氯氮平:能减轻多动、自伤、攻击行为、依恋非生命物体、社交障碍等症状。用法:初始剂量12.5~25mg/d,分2次口服,以后酌情逐渐增大剂量,最大剂量100~200mg/d。
③利培酮(维思通):可改善活动过度、攻击行为和刻板动作,且副作用较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轻,4~10岁儿童的剂量为0.5~4mg/d或0.1mg/(kg·d)。副作用有体重增加、镇静、便秘等。
(3)抗抑郁药物: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①氯米帕明(氯丙咪嗪):初始剂量25mg/d,分2次口服。以后每3~6天增加剂量一次,每次每公斤体重增加1mg。每天最大剂量75~100mg,疗程4周以上。治疗初期有抗胆碱能样副作用,大剂量用药可能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临床中应予注意。
②SSRI类药物: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可能有效。其中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尚缺乏在儿童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者,治疗剂量每天25~50mg,疗程4周以上。
(4)纳曲酮:为吗啡拮抗药,对改善病儿的社会交往和减少自伤行为有一定疗效。治疗剂量为0.5~2.0mg/(kg·d)。还有研究报道纳曲酮可增加病儿的社交行为、眼对视和发声,并减少攻击性和刻板行为。该药的副作用有轻度的和一过性的镇静。如果剂量过大,可引起或增加恐怖和过多纠缠行为。
(5)其他:苯巴比妥、硝西泮、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用于合并癫痫发作者,对惊恐发作、情绪激动者可短期选用抗焦虑药物。
(二)预后
多在3岁前缓慢起病。部分患者起病以前的发育速度较同龄儿童缓慢,另有部分患者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出现发育退行现象,如2岁前已经学会的语言在起病后逐渐消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症状逐渐改善。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提高,回避目光对视、多动、睡眠障碍以及在大小便排泄、进食、集体活动、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异常减轻。但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人交往、自伤行为、破坏行为、刻板动作、恐怖情绪等症状难以减轻。少年期自伤行为及攻击行为、恐怖情绪、固执违拗等明显加剧。
长期预后欠佳。预后不良者占47%~77%。5岁时语言的发育状况对预后影响很大,若此时仍然缺乏有意义的语言、不能会话,则预后很差。有研究显示,其智力缺损、社会适应缺损及核心症状常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提示儿童孤独症总体近期预后较差。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教育训练有助于改善预后。
1.早期预防 加强围生期卫生保健,做到优生优育,防止烟、酒、毒等有害物质的侵害。
2.早期干预 假如一个18个月的婴儿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表现,那么在其30个月时就很可能被诊断为孤独症,对这部分高危儿童我们应高度重视并予以干预。
(1)无视线对视,缺乏面部表情,被拥抱时无相应期待被抱的姿势;呼唤他们的名字,常常无反应。
(2)不关注周围人的面容和表情,而过分关注周围的声或光。
(3)反复模仿别人的言语或自顾自地说话或无原因的反复尖叫、喊叫;无故大笑或突然发笑。
(4)不理睬周围同龄儿童,经常仪式性地摆弄玩具,不许别人改变事物的固定模式。
(5)经常有奇怪的手指活动,或常转圈跑、重复蹦跳或有咬手、撞头等自伤自残行为。
(6)1岁前就已经会说的有意义言语又逐渐消失。
儿童自闭症饮食原则
饮食宜清淡。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含量。
忌不洁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放在冰箱内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可可等食品或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