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以眩晕、头昏、旋转感、伴恶心、呕吐为主的综合征,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老年科,心血管内科
    疾病别称:老年人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老年人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7-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听力减退,头胀,发作性眩晕
    相关检查:冷热试验,前庭功能,脑诱发电位
    并发症:动脉硬化
    治疗药品:辛伐他汀片,注射用盐酸川芎嗪
  •   一、发病原因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如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可能是发病原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某一动脉原有严重狭窄或闭塞,平时靠侧支循环尚可维持该处的血液供应,一旦血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靠侧支循环供血的区域即可发生短暂性缺血。②机械因素:椎动脉因动脉硬化或先天性迂曲,过长而扭曲,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当头颈部过伸,过屈,或向一侧转动时常可出现供血不足。③血管壁病变:最常见者是脑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此外,尚可有脑动脉炎、先天性血管异常、血管损伤等因素。④其他:如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脑血管痉挛、高凝状态、严重贫血等。总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多因素综合所致,以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最多见。

  •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般治疗

      一、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期由于眩晕、呕吐,常感恐惧焦虑,痛苦难受,应卧床休息,恶心、呕吐明显者,酌情补液,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尽可能避免各种外界环境刺激,保持安静。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行动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控制。一般采取综合措施,肌注或静脉注射药物为主,减少口服药物。

      (1)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多糖类聚合物,输入后能使血容量增加,有扩容作用。能覆盖于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常用250~500ml,静滴,1次/d,连用7~10天。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心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4ml/次,或丹参注射液8~16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次/d,7~10天为1疗程。

      (3)盐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又名抗眩啶,培他啶,甲胺乙吡啶,为一种组织胺类似药,具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特别是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症,又能抑制组织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4mg/片,2mg/支,2~4mg,肌注,2次/d或4~8mg口服,2~4次/d。

      (4)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尼莫通(nimotop):为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拮抗剂,对外周血管作用较小,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尤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更明显。尼莫地平(尼莫通)注射液10mg/瓶,常用1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滴,1次/d;或20~30mg口服,3次/d。

      (5)抗胆碱能药物:如氢溴酸东莨菪碱0.2~0.3mg,3次/d;地芬尼多(眩晕停)25mg,3次/d;阿托品0.3mg,3次/d,或0.5mg肌注;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5~10mg,肌注等。

      (6)安定药:如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均有较好的镇静及松弛肌肉的作用,可酌情肌注或口服。

      (7)倍他司汀(敏使朗):即甲胺乙吡啶的商品名,能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改善脑及小脑循环,增加内耳血流量,消除膜迷路积水,6mg/片,3次/d,每次1~2片。溃疡病、支气管哮喘、肾上腺髓质瘤患者慎用。

      (8)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能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抗缺氧,改善脑代谢和微循环的作用,临床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耳蜗前庭功能障碍,老年人智能障碍及精神行为障碍,每天早晚各服1片。

      (9)银杏叶制剂:文献资料表明,银杏叶制剂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听力障碍、耳鸣及记忆力减退等有显著的治疗作用,40~80mg,3次/d,1~3个月为1疗程。

      2.改善脑缺血缺氧状况,调节脑代谢功能 除应用血液稀释疗法、脑血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剂、银杏叶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等治疗外,也可用脑细胞活化剂,如吡拉西坦(脑复康)、吡硫醇(脑复新)、γ-氨酪酸、氢麦角碱类制剂,参见脑梗死治疗有关章节。可用高压氧治疗,患者在高压氧舱中吸入纯氧,对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佳疗效。有条件者亦可采用体外反搏,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及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3.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病因,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炎等进行治疗,调整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炎症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对颈椎病、心脏病、血管畸形等作相应处理,才能取得较佳疗效。

      4.一般治疗及功能锻炼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等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这些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地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纠正血脂、血糖的代谢紊乱,减轻症状,抑制病情继续进展,预防并发症等是当前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

      二、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疲劳,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饮食宜清淡些,适当控制热量,避免肥胖,多补充含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吸烟和酗酒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忌烟,适量饮酒,对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均有积极意义。

  •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般护理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早睡晚起,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疲劳,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

  •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饮食原则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老年人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以眩晕、头昏、旋转感、伴恶心、呕吐为主的综合征,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