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指由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炎性病变,若合并有肠道炎症时称为急性胃肠炎。临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儿童中以单纯性与糜烂性多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婴幼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腹部不适,嗳气,恶心与呕吐
    相关检查:无痛胃镜,胃钡餐造影
    并发症:休克,贫血
    治疗药品:氨苄西林胶囊,氨苄西林氯唑西林钠胶囊,金振口服液
  •   一、发病原因

      1.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感染 进食污染微生物和细菌毒素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胃炎中,多见沙门菌属、嗜盐杆菌及某些病毒等。细菌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偶为肉毒杆菌毒素。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也是引起急性胃炎的一种病原菌。

      2.化学因素

      (1)药物:水杨酸盐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误食腐蚀剂: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氧氧化钾)引起胃壁腐蚀性损伤。

      (3)误食毒性物质:毒蕈、砷、灭虫药、杀鼠剂等化学毒物,均可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

      3.物理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的食品或粗糙食物均可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

      4.应激状态 某些危重疾病如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休克、大面积灼伤等,使患儿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是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5.蛋白过敏 外源性蛋白过敏引起胃炎,在牛奶或牛奶制品喂养的婴儿中尤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1.外源性病因 可严重破坏胃黏液屏障,导致氢离子及胃蛋白酶的逆向弥散,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而发生糜烂、出血。

      2.应激状态 使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进一步使黏膜上皮的线粒体功能降低,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胃黏膜的糖原贮存减少。而胃黏膜缺血时,不能清除逆向弥散的氢离子;缺氧和去甲肾上腺素又使碳酸氢根离子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急性糜烂性炎症。

  • 小儿急性胃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首先是去因治疗,如药物性者停用相关药物,应激性胃炎积极治疗原发病,感染性可选用适当抗生素,腐蚀性胃炎处理参见本章中的食管化学烧伤。病人宜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停食1~2餐。有脱水者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有严重出血时应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如补充血容量,给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剂,必要时内镜止血等。危重病人可用H2受体拮抗药口服或注射预防应激性胃炎发生。

      1.单纯性胃炎 以对症治疗为主,去除病因,解痉止吐,口服黏膜保护剂,对细菌感染尤其伴有腹泻者,可选用小檗碱(黄连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有幽门螺杆菌者,则应作Hp的清除治疗。

      2.糜烂性胃炎 应控制出血,去除应激因素,可用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20~40mg/(kg·d),法莫替丁0.4~0.8mg/(kg·d),或质子泵阻滞药奥美拉唑0.6~0.8mg/(kg·d),以及应用止血药,如巴曲酶(立止血)注射,凝血酶口服等。

      二、预后

      一般及时治疗预后多良好,如急性腐蚀性胃炎未能及时处理,常至后遗症,须进一步处理。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服用对胃黏膜刺激性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必要时减量或换药,管理好腐蚀剂和有毒物质,防止小儿误服;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等。

  • 小儿急性胃炎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患儿宜少食多餐,进温软易消化食物,如烂面条、粥类等;急性期病情严重的患儿应暂禁饮食,可由静脉补充营养,待症状缓解后可进流质饮食,宜细嚼慢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搅拌,避免急食,以减轻胃的负担;痊愈期患儿仍应注意规律饮食,少进刺激性食物及甜食,以防病情反复。

      2、一般护理:症状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患儿呕吐时,及时清除口腔内残留的呕吐物,并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感染。

      3、心理护理:小儿急性胃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急症,患儿及家长易产生紧张与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讲解该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 小儿急性胃炎饮食原则

      急性胃炎患者在饮食上宜多食用以下食物:

      1.多饮水,以补充因吐泻损失的水和盐。具体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开水、粗盐)、淡红茶水、煮菜水交替饮用。一般每小时1次,每次饮150-200毫升。多饮水还有利於排除毒物。

      2.患者呕吐停止、腹泻次数减少后,选喝少量小米米汤或稀藕粉,以后逐渐吃些粥、煮软的细面条、薄面片等。还要继续多饮水,不要急於吃肉、蛋等含蛋白质与脂肪多的食物和易引起胀气的和食物纤维多的食物,如牛奶暂时不要食用。

      3.病情缓解后,例如腹痛止、便次少、体温接近正常后,可以开始吃鸡蛋汤、蒸鸡蛋羹、酸奶、粥、面汤、苏打饼乾、烤面包乾、清蒸或清炖鲜鱼、瘦肉泥、嫩菜叶等。每餐食量宜少。

      4.恢复期宜吃易消化、刺激性小和胀气性轻的食物,尽量做得软烂清淡一些。

      急性胃肠炎也宜吃以上食物,并注意以清淡食物为宜。

      不适宜吃的食物:

      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刺激性强的饮料,食物和调味品等.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指由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炎性病变,若合并有肠道炎症时称为急性胃肠炎。临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儿童中以单纯性与糜烂性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