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在内,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轻者仅呈粪便潜血或黑粪,出血量大则排出鲜血便,重者出现休克。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外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大量喝酒、饮食不规律,绝食...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60-8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反复出血,胃肠道出血,便血
    相关检查:便常规,小肠镜,纤维结肠镜
    并发症:休克,贫血
    治疗药品: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裸花紫珠分散片,西咪替丁片
  • 下消化道出血疾病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如表371所示,但在外科临床工作中以肠道恶性肿瘤、息肉及炎症性病变引起的最为常见。

      表37-1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一)肠道恶性肿瘤

    (二)息肉病变

    (三)炎症性肠病

      直肠癌

      结肠癌肠道恶性淋巴瘤、肉瘤小肠腺癌肠道转移性癌结肠、直肠息肉小肠息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Peutz-Jegher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放射性肠炎肠结核急性坏死性小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阿米巴药物性肠炎

      (四)血管性疾病

    (五)憩室病变

    (六)全身性疾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血管畸形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结肠静脉曲张小肠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美克尔憩室肠道憩室病小肠、结肠憩室

    1.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2.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寄生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4.维生素C、K缺乏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药物中毒

      (七)医源性出血

    (八)其他

    (九)原因不明

      腹内疝大肠缺血性疾病腹外伤肠气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空肠异位胰腺肠套叠肠扭转

      结肠、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0~50%,其次是肠道息肉、炎症性病变和憩室。由于内窥镜检的开展,医源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所增长,约占1~5%,多发生在息肉部位,因烧灼不完全由息肉蒂内的中央动脉出血引起,出血量可极大,常在手术后数小时内出现,也有在息肉摘除数周后出血的报告。近年来开展了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显像和内窥镜检等方法,肠道血管瘤以及发育不良病例的检出数已见增多;但是,尽管应用了新诊断技术甚至手术探查,仍有5%左右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例未能找到其确切病因。

  •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治疗

    一、下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  

      应按不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在未能明确出血的原因时,应先给予抗休克等支持疗法。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末梢循环灌注情况,准确记录黑粪或便血次数、数量,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尿素氮、电解质和肝功能等。补充全血,使血红蛋白不低于10g/dl、脉搏每分钟在100次以下。

       1、手术治疗

    经过检查已基本弄清出血的部位和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手术的目的首先是控制出血,在病人全身情况和局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对病变部位作较彻底的外科手术。盲目剖腹探查下消化道出血的失败率可达60~70%,且在术中切开肠管,逐段寻找出血来源,腹腔污染严重,有时仍遭失败,应严格掌握剖腹探查指征。

      2、介入放射学治疗

    多配合选择性血管造影时进行。

       1.)加压素动脉内滴注

    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时,即在该处经动脉导管滴入加压素,首次剂量为0.2μ/min,在灌注20分钟后复查血管造影,以明确出血是否停止。如出血已停止,继续用前述剂量维持12~24小时,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届时在导管内滴注右旋糖酐或复方氯化钠溶液以资观察,确无再出血现象即可拔除血管造影导管。如出血不止,增加加压素剂量至0.4μ/min,仍无效者应放弃加压素治疗,一般统计其有效率可达53~91%,与出血的血管口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加压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平滑肌,特别是末梢小动脉,故对口径较大的血管出血效果较差。加压素治疗有一些副作用,如用药后心动过缓、诱发心律失常等,近也有报道并发乙状结肠梗塞,或因加压素返流入主动脉而引起一侧下肢严重缺血的情况,加压素的浓度不宜太高。

      2)动脉栓塞疗法

    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短暂或永久性的栓塞材料,如对于溃疡、糜烂、憩室或外伤性撕裂等可采用短暂性的栓塞剂止血,经一定时间后一时性栓塞的血管再通,以减少对栓塞部位不必要的损害;而对动静脉畸形、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或静脉曲张等可采用永久性栓塞剂。短暂性栓塞剂有自体凝血块和明胶海绵,前者在数小时至1天内被溶解吸收,后者可维持7~21天左右。永久性栓塞剂有PVA粒子和金属线圈,PVA粒子直径大于420μm者用于肠道出血未见肠缺血坏死发生,但直径小于250μm的PVA粒子用于栓塞则有相当的危险性。至於多聚物、硅胶及无水酒精可阻塞末梢血管而引起肠管缺血坏死,一般不用于肠道出血病例。虽然栓塞治疗仍有发生梗塞的可能,但不少作者认为这一治疗可帮助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渡过危险期,待病况好转后再进行择期手术,动脉栓塞的使用仍应谨慎。

      3、止血剂的使用

    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对羟基节胺等,也可经静脉滴注加压素,剂量同动脉滴注。

      4、局部止血治疗

    在纤维结肠镜所及的范围内,对出血病灶喷洒肾上腺素、高铁止血剂,也可用高频电凝、冷冻或激光止血。在某些肿瘤病灶,冷冻或激光光凝不但可予暂时止血,也能作为姑息性治疗的手段。

    下消化道出血辨证论治

     二、下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

      中药养阴降火,宁络止血法:生地黄10g,麦冬15g,知母12g,生石膏15g(先煎),旱莲草20g,丹皮炭10g,侧柏炭10g,黄芩炭10g,大黄炭10g,茜根炭10g,炙藕节10g,川牛膝10g。日1剂,浓煎200ml,分别于午后2时、晚8时各服100ml。

  • 下消化道出血预防

      1.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等。

      2.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定时有节,切忌暴饮暴食,忌酒忌烟,不要饮用浓茶和咖啡。

      3.注意药物的使用,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需使用时,应加用保持胃粘膜药物。

      4.要定期体检,以期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在出现头昏等贫血症状时,应尽早上医院检查。

  •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护理

    下消化道出血护理

      1.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出现恐惧的心理状态此时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加以安慰。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以免因此导致反射性血管扩张加速出血此时禁用灌肠治疗。护理人员可陪伴病人使其有安全感。及时消除血迹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以减轻其恐惧心理。

      2.饮食护理

      采用合理饮食预防再度出血。对急性大出血病人应禁食烦渴时可滴服少量冰开水。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出血停止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出血停止后改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软食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在病情稳定时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宣传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利于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对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可应用气囊压迫止血插管前应配合医生做好插管的准备工作向病人解释操作的过程及目的配合方法等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更好的配合。 对昏迷病人尤其要密切观察有无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或窒息表现。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每24小时后应放气数分钟在注气加压以免食管胃底粘膜受压过久而至粘膜糜烂、缺血行坏死。保持插管侧鼻腔的清洁湿润每日向鼻腔内滴3次液体石蜡以保护鼻粘膜。

  • 下消化道出血饮食原则

    下消化道出血饮食

      (1)适量黑木耳、红枣制成甜羹食用。

      (2)适量牛奶加大米煮成奶粥食用。

      (3)鸡蛋1只,三七粉1.5克,拌和蒸成蛋羹食用,每日2次。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在内,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轻者仅呈粪便潜血或黑粪,出血量大则排出鲜血便,重者出现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