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痴呆为临床综合征,可由60多种疾病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痴呆(dementia of Alzheimer’s type,DAT或AD)占60%左右,其次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占10%~20%,脑部占位性病变,特别是额颞肿瘤占4%~5%,还有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ick病、多发性硬化、脑积水、脑部各种感染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导致痴呆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高龄)、性别(女性)、低教育水平和低经济水平等。此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孤独感,缺乏工作和社交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亦为引起痴呆的危险因素,在上海地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病例-正常对照研究后发现,兴趣狭窄、缺乏锻炼和活力,以及某些环境因素如经济状况低下等是痴呆的危险因素。当然,一些躯体疾病和家族史也是痴呆的危险因素。
根据病因及预后,可将痴呆综合征大致分成三类:
1.不可逆的进行性痴呆,如AD。
2.可部分阻缓其发展的痴呆,如VaD。
3.可去除病因从而使痴呆进展减退乃至停止,如脑积水、脑部占位性病变、药物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功能障碍、脑炎等。
二、发病机制
人类的智能与脑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有关,脑内有80亿~200亿个神经元和数以亿计的胶质细胞,随着生活经历的积累和信息的获得,每个神经元形成约10万个内在联系的树突和轴突,起信息传递和交换作用,是构成人类智能的物质基础。正常智能是思维、想像、创造、分析及综合能力的总和,以及与良好的视觉、听觉、特殊感觉和瞬间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智能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人年轻时学习能力最旺盛,但成年后每天要丢失数以万计的神经元,65岁时约丢失30%的神经元,智能随年龄而减退。
痴呆可由60多种疾病所致,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共同特征都是脑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受损。相当部分痴呆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部分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而痴呆病因较清楚的脑部疾病,则多数不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全身性内科疾病引起的代谢、中毒和脑部外伤等。
痴呆一般治疗
痴呆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对部分表现为痴呆的原发病
如能及时针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则在原发病好转和痊愈的同时,痴呆症状也会有部分好转或显示其进程停滞,故称之为可逆性痴呆的治疗。VaD虽也属可逆性痴呆,但治疗效果尚难肯定,常用药物有氢化麦角碱类、钙离子拮抗药、多肽类和促智药及针对脑血管病的治疗。
2.对不可逆痴呆的治疗(主要是AD) 侧重于以下几点:
(1)生活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2)非药物治疗:如职业疗法、音乐疗法、群体治疗和家庭劝告等。
(3)如需药物治疗,则:
①不应使用引起并加重自身生活能力衰竭,或引起医疗问题和营养不良等的药物;
②在使用抗抑郁、抗组胺和抗精神病药物时,应避免或尽量减少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以防止造成病情加重。
(4)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痴呆药物多为对症治疗(以改善认知功能为主),
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多肽类、促智药、抗氧化剂等。所显示的效果也只能部分和暂时改善认知功能,但不能阻碍病程的进行性过程。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治疗有了不少进展,但AD 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有待攻破的世界性难题。20世纪70年代研究集中在乙酰胆碱与AD 的关系;80年代主要研究胆碱酯酶抑制剂对AD 的影响; 90年代研究不仅有乙酰胆碱受体激动药,还包括了雌激素、消炎药、影响自由基代谢的药物及抑制淀粉样蛋白沉积的药物。目前所有治疗均根据病因假说。除少数能暂时改善症状外,尚无一种方法能从根本上阻止病理学上的退行性变,或恢复其智能,均为对症治疗。
二、预后
痴呆的预后因病因不同也不一致,但总认知功能衰退的过程,呈不可逆的进程,进展速度不一。以AD为例,平均存活期限为7年(2~20年)。如能针对部分表现为痴呆的原发病病因及早做出诊断,并早期治疗,则在原发病好转和痊愈的同时,痴呆症状也会好转或减缓不可逆进程。
痴呆预防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症处理是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某些痴呆的原发病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痴呆症状也会好转或减缓不可逆进程。
痴呆一般护理
痴呆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痴呆饮食原则
痴呆饮食保健
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