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真菌念珠菌属各菌种(Candida species)引起的多种临床综合征。通常按受累的部位分为,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包括口咽念珠菌病或鹅口疮、食管炎和阴道炎;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有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内膜炎和内眼炎。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为机会感染性疾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消化内科,皮肤科
    疾病别称:假丝酵母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7-14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500元)
    疾病症状:丘疹,尿急,尿频
    相关检查: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真菌检查
    并发症:病毒性肺炎,肺炎,消化道出血
    治疗药品: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
  •   一、发病原因

      在已知的190多种念珠菌属的菌种中,白色念珠菌(C.albicans)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菌种尚有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格拉布勒他念珠菌(C.glabrata),克鲁斯念珠菌(C.krusei),假热带念珠菌(C.pseudotropicalis),鲁希特念珠菌(C.lusitaniae)和吉利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等。念珠菌属真菌具有双态性特征:有以出芽方式繁殖的小球状酵母菌型(4~6μm大小)和以中间有紧密分隔酵母菌呈链状延伸的假菌丝(假菌丝体)型。在体液或组织中,出芽酵母菌型细胞和假菌丝断两者均可见及。念珠菌属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鉴定和菌种分类(speciation),以形态学特征和代谢试验的结果两者为依据。白色念珠菌所具有产生胚芽管(germ tubes)的能力,可作为拟予确认的标志。白色念珠菌细胞呈卵圆形,外观像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采用念珠菌属CHROM-琼脂产色性培养基,有助于从单种培养标本(例如尿液或血液)识别多种不同酵母菌型念珠菌,并可迅速做出非白色念珠菌的结论。

      二、发病机制

      念珠菌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里,而且也可以寄生在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肛门和阴道粘膜上而不发生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当人体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丧失,念珠菌可通过组织不完整的皮肤黏膜缺口侵入皮肤。经皮插管、气管内留置导管、严重烧伤或腹部手术等均可导致正常屏障破坏或功能丧失时,为引起念珠菌感染的常见诱因,特别是深部或播散性念珠菌病。另一方面,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常是念珠菌病的诱因。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细胞介导免疫有杀灭和清除体内念珠菌作用。当上述各种免疫细胞出现低下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便会出现障碍,为念珠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容易引起深部念珠菌病或黏膜皮肤病变。白念珠菌孢壁主要由糖原、甘露聚糖等组成,后者能加强白念珠菌的粘附能力,引起感染。其次,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孢子相比,不易被吞噬,因此其致病性增加,其他念珠菌形成菌丝能力弱,故致病力也弱。此外念珠菌还可能产生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毒素和一些水解酶,损伤机体组织,诱发感染。

      三、病理改变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常见组织出现红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内脏念珠菌病则有脏器出现脓肿性或肉芽肿病变。脓肿内可见芽孢和菌丝。

  • 念珠菌病一般治疗

      一、药物治疗

      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 可选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如特比萘芬、克霉唑、萘替芬、布替萘芬、制霉菌、咪康唑、酮康唑等霜剂和软膏制剂。也可口服酮康唑、两性霉素B。

      口咽、外生殖器念珠菌病 病情较轻这可局部应用制霉菌素、氟脲嘧啶软膏,也可口服克霉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片、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悬液与克霉唑锭剂(clotrimazole troches)对治疗口腔鹅口疮的疗效相等,但后者的耐受性较好。对AIDS患者,制霉菌素悬液应用于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的疗效,不如克霉唑锭剂或其他口服咪唑类药物。而氟康唑(片剂或悬液)和伊曲康唑(口服环糊精溶液剂),则疗效比酮康唑更好。念珠菌阴道炎患者还可以应用咪康唑(1200mg)、克霉唑(500mg)、硼酸栓剂或两性霉素B阴道泡腾片。

      深部念珠菌病 两性霉素B是治疗深部念珠菌病的首选药,对播散性深部念珠菌感染最有效,但不良反应也最大。两性霉素B对肝、肾有毒性,需严密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当播散性深部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脏器病变时,可采用两性霉素B(疗程总量2.0~3.0g)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d)进行治疗。对于念珠菌膀胱炎,大多数病例于拔除膀胱导管后即可痊愈,若不愈可口服氟胞嘧啶75~100mg/(kg·d),连用7~14天;或者口服氟康唑100~200mg/d,连用7~14天。对念珠菌血症患者,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有效。剂量氟康唑治疗,日量400~800mg,连用14天(首次由静脉给药,随后改为口服)。两性霉素B 0.5~1.0mg/(kg·d),连用7~14天。

      对于有两性霉素B耐药或出现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可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开始剂量为1 mg/kg/d一,逐渐增加至3~5 mg/kg/d。对氟康唑耐药患者可用伏立康唑代替,伏立康唑为三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活性为氟康唑10~500倍。口服用药,成人200 mg/次,1次/12 h,儿童2~12岁50~150 mg/次。静脉给药首日6mg/kg,维持用量3~4 mg/kg,1次/12 h,2次/d。对多种耐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真菌感染有显著治疗作用。

      二、非药物治疗

      口咽念珠菌病中,对增生性白斑可采用冷冻、放射和手术治疗。大多数念珠菌心内膜炎患者需作心瓣膜置换手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措施。处理眼念珠菌病时除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还应结合眼科治疗,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去除脓肿玻璃体,预防失明的发生。

      预后

      由各种念珠菌所致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较高,介于40%~60%不等。早期治疗感染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如有并发症预后差。

  •  念珠菌病预防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以寄生在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肛门和阴道粘膜上而不发生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出现促使念珠菌生长繁殖条件时,则念珠菌可侵入组织而发病。故应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清洁、干燥,注意口腔卫生;积极治疗诱发念珠菌病的有关疾病;合理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注意饮食清洁,不吃变质的食物。加强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时控制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各类疾病。

  • 念珠菌病一般护理

      念珠菌病护理

      一般预后良好。

  • 念珠菌病饮食原则

    念珠菌病饮食

      一)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拌鲜藕

      绿豆20克,鲜藕300克,鲜薄荷叶3片。鲜藕洗净去皮,绿豆用水泡软后,装入藕孔,蒸熟切片,鲜薄荷切碎,撒于其上,调味后,凉拌食用。

      2.绿豆炖大肠

      猪大肠、绿豆、败酱草各适量,将绿豆煮20分钟,放入大肠内(两端扎紧)和败酱草共煮熟,加调味品食用。

      3.地肤子红枣汤

      地肤子30克,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2次。

      4.海带绿豆汤

      海带(切碎)、绿豆、白糖各适量,加水共煮汤服食,每日1次,连服10日。

      二)适宜食物

      1.选择饮食宜清淡,宜食富含维生素A、B2、C等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卵、胡萝卜等;禽蛋及新鲜蔬菜,如番茄、菠菜、苋菜、四季豆、毛豆、藕等;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橙、柚、柠檬、草莓、酸枣、山楂等

      2 瘙痒者应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肉、牛奶、豆腐、豆类等。

      3 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2及叶酸,如鱼肝油、胡萝卜、动物肝脏、鱼类、杏、全麦、南瓜等食物。可减轻瘙痒症状,但不宜过量。

      三)不适宜食物

      (1)发物。如海鱼、虾、蟹、河鱼、湖鱼等,食后会加重外阴部瘙痒,故应忌食。

      (2)烟、酒。因其可加重炎症充血,使阴痒加剧,故应禁忌。

      (3)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茴香、花椒、洋葱等,可使炎症扩展,阴部瘙痒更重,故应忌食。

      (4)油炸、甜腻食物。如猪油、奶油、黄油、炸猪排、炸牛排、奶糖、巧克力等,有助湿作用,不利于治疗,故应忌食。

假丝酵母病
念珠菌病是由真菌念珠菌属各菌种(Candida species)引起的多种临床综合征。通常按受累的部位分为,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包括口咽念珠菌病或鹅口疮、食管炎和阴道炎;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有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内膜炎和内眼炎。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为机会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