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流行性感冒

    小儿流行性感冒是小儿严重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婴幼儿。容易并发肺炎和脑膜炎。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呼吸内科,中西医结合科
    疾病别称:小儿感冒,小儿流感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咽喉
    多发人群:1岁以内的婴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饮食、运动、药物、中医治疗
    治 愈 率:治愈率99.9%
    治疗周期:治疗周期7天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疾病症状:怕冷,流鼻涕,咽痛
    相关检查: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流感病毒抗体
    并发症:心肌炎,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鼻炎
    治疗药品:复方小儿退热栓,小儿热速清糖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   一、病因

      1、传染源:

    患者,尤其是轻型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途径:

      1)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到空气,通过吸入空气中含病毒的小水滴

      2)通过接受到30分钟内被感染患者污染的物品。

      年龄:

    儿童及少年患此病者为多,以5~20岁发病率最高。4~5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受到传染当新亚型引起大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接近,但仍以5~14岁小儿为多 感染率几近50%。

      乙型和丙型流感也以儿童患者为多。

      季节:

    一般在温带和寒温带流感都在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时病情较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任何季节都可流行 但以雨季为多,大流行亦可在夏季流行。

      2.病原:

      流感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一般呈不规则球形颗粒,有包膜,直径80~120nm,新分离时可呈长丝形,或多形态。

      1)结构:

      (1)病毒颗粒核心:

    核糖核酸与核蛋白及少量其他蛋白。核糖核酸为复制病毒的结构,核蛋白为病毒的可溶性抗原(S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的特异性。可作诊断指标,但无保护作用。

      (2)病毒囊膜:

    内膜蛋白(MP)和类脂质外膜组成。

      内膜蛋白也具有型特异的稳定抗原性,但无保护作用。病毒囊膜表面有二种糖蛋白突起,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特性(株特征),据此将同型病毒分为亚型或病毒株。

      a.棒状突起为血凝素(hemagglutinin,简称H),具有使病毒粘附于敏感细胞受体的作用,并可引起多种动物红细胞发生凝集;

      b.哑铃状突起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简称N),具有水解细胞表面糖蛋白N-乙酰神经氨酸的作用,从而使复制的病毒可自细胞表面释放。

      此二种表面抗原(H、N)易发生变异。

      抗原出现小量改变,即抗原性漂移时,产生新的流感病毒株,称变种,常导致局部小流行一般2~3年发生一次。当H、N发生完全质变,即抗原性突变时,产生新的亚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般10~40年发生一次。

      目前仍认为这种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抗原变异是由于病毒本身害变(通过病毒重组或动物流感病毒感染人群引起)和人群免疫力选择结。

      2)分类:

      甲型:有H及N抗原,变异性强,容易发生突发性变异,易引起大流行。可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感染人群为所有年龄组。可引起中、重度疾病。

      乙型:有H及N抗原,但变异性弱,但也可引起局部爆发。只感染人类,主要是儿童。引起轻微疾病。

      丙型:只有H抗原,稳定。只感染人类,仅会引起散发病例。

      二、发病机制

      1.流感病毒接触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依靠表层的血凝素吸附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融合,使细胞外层发生间隙,同时病毒在细胞外脱去外膜(脱衣),将病毒内核基因直接经细胞间隙,进入细胞浆内。

      2.在病毒体RNA转录酶和细胞RNA多聚酶的参与下,进行病毒复制与繁殖。

      3.各种病毒成份移行至细胞膜进行装配,成熟后被隆起的细胞膜包围,形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体。

      4.病毒脱离细胞表面后,以同样方式侵入邻近上皮细胞,使呼吸道发生炎性病症。

      病情严重者病毒可经淋巴及血循环侵入其他组织器官,但一般很少发生病毒血症。

  •   小儿流行性感冒预防

      一】一般预防

      1、流行时期应广泛向群众宣传防止传染流感的方法

    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及少去医院门诊部病人集中的地方诊病,必要时甚至要停课 停去托幼机构,提倡小儿外出戴口罩。

      2.平时应注重体格锻炼,

    多到室外有阳光处活动,增强身体耐寒能力。

      3.注重营养均衡,预防佝偻病及营养不良。

      4.冬季居室空气要新鲜

    ,每日开窗数次换气。保持室温恒定。

      二】 疫苗接种

      对降低发病率起一定作用,但在控制流行方面还不够理想

      1.减毒活疫苗

      采用在鸡胚尿囊液中或组织培养中多次传代减毒的活流感病毒接种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繁殖后产生自动免疫力。保护期为1/2~1年。

      用法:用鼻腔喷雾法(每侧0.25ml)或氯溶胶作气雾法进行接种。

      特点:疫苗需冷藏或制成干燥剂

      副作用:接种后可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一般较轻,但在无基础免疫力者反应较重

      禁忌症:婴幼儿,老人,孕妇,心、肾、肺神经系统等慢性患者,糖尿病,免疫低下患者禁用。

      此疫苗制备较简单大多含单价甲型病毒。

      2.灭活疫苗

      通过皮下注射使机体产生自动免疫力。保护时间为1/2~1年。

      用法:年长儿皮下注射灭活疫苗2次每次0.5~1ml,相隔6~8月,每年秋后加强一次。

      特点:价格贵,产生的血清抗体效应较好,也可提高局部抗体。

      副作用:较小。

      适应症:婴幼儿,老人,孕妇,体弱患心、肺 肾脏疾病及糖尿病患者。

      多制成甲、乙型和其他病毒一起的联合疫苗,目前有浓缩提纯疫苗、亚单位疫苗佐剂疫苗等,副反应更少。

      三】药物预防

      定金刚烷胺(amantadine)

      适应症:可预防甲型流感,对乙型流感则无效。

      原理: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脱衣过程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

      用法:剂量1~9岁小儿4mg/(kg·d),分2次口服,最高量不超过每日150mg。9岁以上同成人剂量即0.1g每日2次。

      副作用:偶可引起兴奋失眠 头昏或共济失调,

      禁忌症:患癫痫、心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病者以及孕妇、乳母忌用。

      注意事项:在接触病毒后立即服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