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总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液粘稠,临床表现皮肤红紫、头昏、头晕、头痛、高血压、肝脾肿大,严重患者可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出血、梗塞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骨髓,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治 愈 率:85%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出血倾向,鼻衄,红细胞增多
    相关检查:RBC,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HCT)
    并发症: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药品:心脑欣片,高三尖杉酯碱氯化钠注射液,磷酸芦可替尼片
  •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病人的血浆和尿中EPO水平不但不增加,反而显著减少。细胞培养显示PV患者红系祖细胞EPO受体的数目、亲和力和表达与正常人无差异,对编码EPO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也未发现异常,上述结果显示该病的发病无EPO受体这一环节。近代研究表明PV不是正常干细胞的过度增生,而是由单一细胞起源的异常克隆性增殖所致。

      二、发病机制

      骨髓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导致外周血细胞容量增多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生性”红细胞克隆的形成

    骨髓体外进行干细胞培养时,正常骨髓细胞形成晚期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需要在培养基中加EPO,而PV患者的骨髓细胞不加入EPO即能生长,提示本病患者这种不依赖EPO生成的红细胞克隆具有“肿瘤”性质。如果PV患者的骨髓培养也另外加入EPO,则在形成的CFU-E中,既有PV的细胞,又有正常红细胞,说明PV患者体内除PV细胞克隆外,尚残留正常干细胞,但其增殖受到PV克隆的抑制。目前认为PV的异常克隆是从单一细胞起源,持续增生,具有优势抑制正常克隆,同时具有细胞遗传学不稳定性,临床上可发现PV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

      2.红系祖细胞对EPO敏感性增强

    PV患者及正常人的骨髓细胞做干细胞培养时,加入相同浓度EPO,PV患者早期红系祖细胞集落(BFU-E)和CFU-E数均比正常人显著增多,亦比患者不加EPO时生长CFU-E明显增多。当培养中加入EPO抗体后,PV患者CFU-E生成数即减少。上述结果提示PV患者红系祖细胞对EPO的敏感性增强,这也是导致红细胞增多的原因之一。

      3.多能干细胞水平增殖异常

    正常红细胞含A型和B型2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同工酶,而PV患者的红、粒细胞和血小板仅含A型一种,而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仍含A、B二型G-6-PD同工酶,说明本病是起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水平的单一克隆性疾病。

      4.细胞凋亡的异常

    有研究发现PV患者有核红细胞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正常人,PV集落对IL-3,SCF都高度敏感,而这些因子均能延缓红系祖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培养发现PV患者和正常对照在缺乏细胞因子的培养条件下均发生细胞凋亡,但PV患者的细胞凋亡少于正常对照,这种差异可能与PV患者bcl-2高表达有关。

      5.其他

    另有实验提示PV患者血清中可能有一种糖蛋白,能刺激红细胞生成,对粒细胞和血小板也有刺激作用,称为骨髓刺激因子。此因子的抗原性与:EPO不同,但需要少量EPO参与才能起作用。其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抑制骨髓红系细胞异常增生、降低血容量、减少血黏度、消除红细胞增多所致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减少血栓栓塞及出血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是治疗PV的目标。

      1.静脉放血

    每周静脉放血2~3次,每次400ml,直至HCT正常。此种治疗手段常可迅速缓解症状及降低红细胞容量,但不能使升高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也不能缓解顽固的皮肤瘙痒及痛风发作。有心、脑血管病或有血栓史者,放血宜慎重,每次以250ml为好,每周至多2次,目标为HCT维持于42%~45%。为防止血栓形成,放血后可静脉输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反复放血者可致缺铁,需适当补充之。

      我国由于传统习惯的原因,放血疗法始终难以广泛开展,尤其是每周均需放血更不易被接受。因此,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是放血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强调其发生白血病转化(仅1.5%)及继发实体瘤的比例最低,以及不良反应最少,且中数生存期和其他疗法相近,为12.6年。但单独放血疗法者前3年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后伴发骨髓纤维化者也较多。必须强调,即使单独放血治疗者,其发生白血病转化较其他疗法为低,但仍明显高于相匹配的正常人群。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病情稳定的年轻患者较适合行放血治疗,并辅以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2.骨髓抑制性治疗

      (1)放射性核素治疗:

    32P使用最多,其通过释放β射线阻止骨髓造血细胞的核分裂,从而抑制造血。经首剂静脉注射2~3mci/m2后,多数病例在4~8周内血象恢复正常。如3个月后血象未能纠正者,可第2次给药,剂量宜增加25%。少数患者需第3次给药,但1年内总剂量不应>15mci。32P也可口服给药,但剂量应增加25%,分2次,间隔1周给予。32P治疗的缓解率可达75%~85%,疗效可持续半年至数年,并可降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其缺点为,如剂量掌握不当,过大可造成骨髓抑制。其次为治疗后急性白血病及实体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静脉放血者,尤其是远期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高达10.3%。如32P治疗后再并用化疗者,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更高。鉴于上述原因,目前32P主要用于老年患者。32P治疗者的中数生存期为10.9年。

      (2)化学药物治疗:

      ①羟基脲(Hydroxyurea,HU):

    HU在欧美应用最普遍,剂量为1.5~2g/d,几周内血象可达正常范围,再以0.5~1.0g/d维持。HU疗效短暂,停药后常迅速反跳,故需持续用药。一旦发生骨髓抑制,在停药后数天至数周即可恢复。长期HU治疗者,5.4%发生急性白血病,虽然仍高于静脉放血者,但安全性相对较好。HU发生骨髓纤维化及死亡率和静脉放血者相似,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则明显降低,仅6%。

      ②烷化剂:

    白消安(Busulfan,myeleukon)在国内应用最多,剂量为4~6mg/d。通常用药1月左右才能控制血象,但作用持续时间明显长于HU,因此可间断给药。部分病例停药后数月,甚至数年血象仍维持基本正常,中数缓解期可达4年。间断用药可减低远期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有报道仅2%。另一烷化剂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CBl348)作用较白消安弱而慢,中数生存期为9.1年。其急性白血病的转化达17%,另有3.5%的患者并发大细胞淋巴瘤,故目前已较少应用。

      ③三尖杉碱类:

    为我国首创的抗白血病药物,对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均有效,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PV后发现有较好的疗效。此类药物包括三尖杉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均为2mg/d,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10~14天为1疗程。一般在停药后1~2个月血象降至正常,疗效大多维持3~6个月,少数可维持1年以上。复发后再次用药通常仍有效。按上述剂量及疗程用药,绝大多数患者不发生骨髓抑制,心脏毒性也少见。远期是否会促使转化为白血病,尚无确切资料。另有报告,采用每天2~4mg静脉滴注,连续或间歇用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可延长缓解期达10个月以上,但部分病人可伴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3.本病伴发的瘙痒治疗困难

    可用抗组胺药物如盐酸赛庚啶单独或与西咪替丁联合应用。其他如阿司匹林和PUVA亦可应用。

      4.其他治疗

    近年有报道应用基因重组的干扰素α(IFN-α)治疗PV,已取得一定疗效。其抑制异常克隆的造血祖细胞及骨髓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拮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转移生长因子(TGF-β),以减轻骨髓纤维化。由于IFNα起效慢,故宜在应用其他治疗,待血象明显好转后再用,作为长期维持治疗。IFNα的剂量为300万~500万U/次,每周3次,疗程至少6~12个月。单用IFNα的反应率为60%。有报道低剂量阿司匹林(50mg/d)即可使血栓素A2的产生减少80%以上,故推荐长期应用,尤其适用于单独静脉放血治疗者,以减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但有应用后引起出血的报道,而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不能预报出血的危险。因此,建议用250mg/d以下的剂量,以往有出血史者禁用。

      各种抗组胺药物对PV患者的顽固性瘙痒效果欠佳,已有报道IFNα有一定效果,但起效较慢。骨髓抑制性治疗控制血象后,才能获缓解。PV晚期合并骨髓纤维化(有人称之为PV的衰竭期),患者常有巨脾、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处理十分困难。脾区放疗已证实无效,脾切除至少可取得暂时的缓解。由于手术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25%,应谨慎进行,并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重度贫血者常需定期输血,也可使用雄性激素。缺铁时补充铁剂宜慎重,因可促使红细胞短期迅速增加而加重病情。

      PV患者因并发外科疾病的手术,包括拔牙,术后并发症高达47%,其中大多为出血,或血栓性并发症,风险较大。故主张术前先行放血及血细胞置换,待血象明显好转后再手术。

      二、预后

      PV大多发展缓慢,未经治疗者的中数寿命为1.5年,但经各种治疗后,中数生存期可达10~15年。

      PV在病程中可发生各种转化,北京协和医院随访病程3年以上的PV 90例,在病程中10例转化为其他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或)急性白血病,转化率为16.7%。部分病例可有多种转化,如先转为血小板增多症(此时红细胞数及容量均正常),后再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最终转为急性白血病。此外,个别病例可转化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文献中较多作者提出,PV转化为骨髓纤维化后,20%~50%将进展为急性白血病,其中绝大多数为急性髓性白血病。PV可直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也可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阶段再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二者均各占50%。一旦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各种治疗效果均差,通常在数月内死亡。

      PV的首位死因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占30%~40%,其中心肌梗死占50%、脑卒中占31.5%、静脉血栓占18.5%。其他依次为急性白血病(19%)、实体瘤(5%)、出血(5%)。余下的病例死于晚期骨髓衰竭(包括骨髓纤维化),其中大多数因中性粒细胞缺乏,死于感染,另为血小板减少,死于内脏出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证论治

      三、中医疗法

      1、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用血府逐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用柴胡舒肝,枳壳理气,郁金开郁,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莪术、土元软坚散结。生地益肾,甘草和中。

      2、肝经实火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胆草、青黛清肝经之实火,且黄芩、柴胡调肝清热,栀子泻三焦之火,生地、当归、赤芍滋肾活血养血,泽泻使热从下行,制方甚妙。

      3、血热妄行

    治法:清热凉血,引血归经。

      方药:方用芩连四物汤合十灰散加减,取其芩、连、四物清热凉血,“十灰”止血,热去血自安,达引血归经之妙。

      中药

    (1)大黄蛰虫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2)青黛:雄黄=9:1:按此比例作成粉剂,1次1.5~3g,装胶囊内口服,一日3次。

       (3)青黛10g、卷柏30g、甘草6g、水煎服,一日1剂,分2次服。

      针灸 多用于对症治疗或合并症治疗。如血压高、选曲池为主穴, 配足三里、血海,头痛甚加风池透风府;头晕加印堂,失眠加神门;痛风、针刺阳陵泉、绝 骨等。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预防

      本病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预防措施。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般护理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护理

      1、早睡早起,运动身体。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

      2、保持心境平和。春季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

      3、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人想借以“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反而削弱了人体的抗病力。

      4、积极参加身体体检,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5、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含铁,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饮食原则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食疗保健

      1.) 有氧运动;做深呼吸;在氧气多的地方,微张开嘴慢吸气咽下,癌细胞害怕氧气;

      2) 心情愉快;

      3. )充足睡眠;

      4. )合理饮食,以植物性营养为主,定时,定量,健康人才只吃7分饱;

      5. )多用绿茶、灵芝、螺旋藻、番茄、红薯、绞股篮、蜂蜜、蜂王浆、花粉、海带、山楂等。

      6. )避免热气,健脾化湿破淤。健脾胃用山楂、麦芽、鸡蛋内金等。化湿用淮山、苡米、茯苓。其他作用的,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总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液粘稠,临床表现皮肤红紫、头昏、头晕、头痛、高血压、肝脾肿大,严重患者可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出血、梗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