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是指血清离子钙浓度异常减低。但由于临床上一般仅测定总钙,故总钙水平低于正常也称为低钙血症。血总钙降低可在低蛋白质血症时出现,并不一定反映离子钙的降低,因此血钙降低不一定和离子钙降低一致,但一般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低于2.2mmol/L时称为低钙血症。低钙血症一般指游离钙低于正常值。酸中毒或低蛋白血症时仅有蛋白结合钙降低;反之,碱中毒或高蛋白血症时,游离钙虽降低,但蛋白结合钙增高,故血清钙仍可正常。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内科
    疾病别称:低血钙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及老年人多...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7-3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0元)
    疾病症状:睡觉时小腿抽筋,手酸,骨软化
    相关检查:心电图,眼科检查,肝功能
    并发症: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药品:牡蛎碳酸钙颗粒,维D2磷酸氢钙片,奥利司他胶囊
  •   一、发病原因

      如同高钙血症一样,其病因也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本文也根据有无甲状旁腺激素异常分类。

      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1)甲状旁腺激素释放障碍:特发性(自身免疫性)甲状旁腺激素释放障碍;甲状旁腺基因突变;外科切除或损伤;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功能性甲状旁腺激素释放障碍;低镁血症;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激素释放障碍。

      (2)甲状旁腺激素功能障碍(激素抵抗)。

      (3)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2.甲状旁腺激素功能正常或增高

      (1)肾功能衰竭。

      (2)肠吸收不良。

      (3)急性或慢性胰腺炎。

      (4)成骨细胞性转移瘤。

      (5)维生素D缺乏或抵抗。

      二、发病机制

      低钙血症的发病机制大体分为三类: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靶器官功能障碍和其他因素。具体涉及细胞外液的钙扩散并沉积于骨骼过多、钙从肾脏排出过多、肠黏膜吸收钙量过少等环节。

      正常血清离子钙浓度主要是由PTH对肾脏和骨的直接作用和对肠的间接作用来维持的。低钙血症根据发病机制分为以下3类: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是因为PTH分泌和(或)功能减退,可见于先天甲状旁腺发育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继发于手术误切甲状旁腺、恶性肿瘤侵犯或放射治疗后的并发症。

      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钙从骨动员减少,肾重吸收钙减少,尿磷排出减少,同时1,25-(OH)2D3生成减少,随之小肠钙吸收降低。最终结果是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

      2.靶器官功能障碍 如肾功能不全、小肠吸收不良和维生素D缺乏。这一类型中,尽管PTH分泌正常或增高,但受体对其不感受或甲状旁腺素原转化为甲状旁腺素的过程发生障碍,低钙血症仍可发生(可伴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肾功能衰竭和急性磷负荷(在某些肿瘤化疗时可出现)也可引起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在维生素D缺乏,低钙血症发生时伴血磷降低或正常。维生素D缺乏可见于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或常年不见阳光;也可由于维生素D吸收不良,如脂肪痢、胃切除等情况;或见于维生素D羟化功能障碍,常见于慢性肝病或慢性肾衰;亦可见于维生素D分解加速,如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可增加肝微粒体氧化酶活性,使维生素D半衰期缩短。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钙、磷吸收减少,血钙、血磷降低,不能在骨组织中沉着;并进一步促使PTH分泌增加,促进破骨细胞溶解骨盐,最终发生骨软化症。伴血磷降低或正常的低钙血症也可发生于急性胰腺炎和一些成骨细胞肿瘤转移的患者。

      3.其他 如氟中毒、过量使用枸橼酸抗凝血。因钙离子被结合也可发生低钙血症。

  • 低钙血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有症状和体征的低钙血症病人应予治疗,血钙下降的程度和速度决定纠正低钙血症的快慢。若总钙浓度小于7.5mg/dl(1.875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治疗。

      低钙血症若症状明显,如伴手足搐搦、抽搐、低血压、Chvostek征或Trousseau征阳性、心电图示Q-T间期ST段延长伴或不伴心律失常等,应予立即处理。一般采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含Ca2 90mg)稀释后静脉注射(大于10min),注射后立即起作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以控制症状。注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心率,尤其是使用洋地黄的病人,以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若症状性低钙血症反复发作,可在6~8h内输注10~15mg/kg的Ca2 。氯化钙亦可使用,但对静脉刺激大。Ca2 浓度不应大于200mg/100ml,防止外渗后造成对静脉和软组织的刺激。若患者伴有低镁血症必须同时予以纠正。

      慢性低钙血症首先要治疗基本病因,如低镁血症、维生素D缺乏等;另外可以给予口服钙和维生素D制剂。口服钙制剂包括葡萄糖酸钙、枸橼酸钙和碳酸钙,根据基本病情选择应用,一般每天可服1~2g,鱼肝油内富含维生素D,可促进钙从肠道吸收,价廉,但作用较慢,一旦作用发生可持续较久,应经常监测血钙调整用量。活性维生素D3包括25-(OH)D3及1,25-(OH)2D3,作用较快,尤其是后者,用后1~3天开始生效,且作用时间短,使用较安全,每天使用0.25~1μg。非肾功能衰竭的慢性低钙血症也可在低盐饮食的基础上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以减少尿钙的排出。

      二、预后

      血钙一般纠正到正常低值即可,纠正到正常值可导致高尿钙症。

  •   一、预防

      1.积极控制原发病,定期体检。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后易发生低钙血症。

      2.增加日晒,恰当营养,防止减肥、慢性腹泻等导致营养不良性低钙血症。

  • 低钙血症一般护理

      一、护理

      1.低钙血症经补钙和维生素D效果不好,应考虑是否合并低镁血症,明确后予以补充。

      2.使用洋地黄的患者应慎用静脉补钙,否则容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3.低钙血症患者需尽可能避免并及时纠正碱中毒,尤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过度通气可能发生碱中毒,加重低血钙的症状。

      4.慢性低血钙症常需要终身补充钙剂,为了达到最佳补钙效果,应该注意:小剂量,餐中服用;同时补维生素D;酌情口服小剂量氢氯噻嗪,减少尿钙排泄。

  • 低钙血症饮食原则

      适宜食品:软壳蟹、魔芋、虾皮、沙丁鱼、金丝小枣、鸡土从、炼乳等。

低血钙
低钙血症是指血清离子钙浓度异常减低。但由于临床上一般仅测定总钙,故总钙水平低于正常也称为低钙血症。血总钙降低可在低蛋白质血症时出现,并不一定反映离子钙的降低,因此血钙降低不一定和离子钙降低一致,但一般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低于2.2mmol/L时称为低钙血症。低钙血症一般指游离钙低于正常值。酸中毒或低蛋白血症时仅有蛋白结合钙降低;反之,碱中毒或高蛋白血症时,游离钙虽降低,但蛋白结合钙增高,故血清钙仍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