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疾病病因
一、病因: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学不断充实,近年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已跃居病因的首位,而感染和代谢因素的比重较早年有所下降,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很多,根据发生率递减分9类,以前4类最常见。
1.围生期并发症:HIE,颅内出血,脑损伤。
2.感染:各种病原体所致脑膜炎,脑炎,脑脓肿,感染中毒性脑病,破伤风,高热。
3.代谢因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低血糖,碱中毒,维生素B6缺乏症,核黄疸,尿毒症。
4.脑缺氧: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捂热综合征。
5.颅脑异常:先天性脑发育不良,颅脑畸形,颅内肿瘤。
6.先天性酶缺陷:枫糖尿病,尿素循环障碍,高甘氨酸血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异戊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
7.家族性:良性家族性癫痫,肾上腺白质萎缩,神经皮肤综合征,Zellwegen综合征,Smith-Lemli-Opitz综合征。
8.药物:兴奋剂,异烟肼,氨茶碱,局麻药,有机磷,撤药综合征。
9.原因不明:约占新生儿惊厥的3%。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儿可同时有多种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合并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或低钠血症等。
二、发病机制:
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高,而且其表现形式和脑电图方面也与成人和儿童有很大不同,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各种病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异常放电,和在大脑皮质受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时,又易出现皮质下中枢异常放电或脑干释放现象(brain stem release phenomena)有关,同时,新生儿大脑皮质的分层及神经元的胞膜,胞浆分化不全,树突,突触,髓鞘的形成亦不完善,神经元与神经胶质之间的正常联系尚未建立,当皮质局部出现异常放电时,不易向邻近部位传导和扩散,更不易扩散至对侧半球引起同步放电,故新生儿惊厥时全身强直性的抽搐很少见。
惊厥发作需要一群神经元的同步放电,即兴奋的神经元的数量需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新生儿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细胞膜的通透性较强,钠离子易进入,钾离子易漏出,而膜的钠钾泵功能和ATP水平明显低于成熟的神经元,不易迅速有效地泵出钠离子又重新极化,而处于相对的高极化状态,较难产生迅速的重复放电和引起附近神经元的同步放电,故新生儿期皮质性惊厥相对少见,有时仅少数神经元放电,未达到引起临床惊厥的阈值,构成仅有脑电图异常放电而无临床惊厥表现的亚临床型。
新生儿大脑颞叶和间脑,脑干,边缘系统,海马,黑质,网状激活系统等皮质下结构发育比较成熟,其氧化代谢较大脑更旺盛,对缺氧最敏感,在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下,甚易出现皮质下惊厥,表现为阵发性的口,颊,眼皮的微小抽动,凝视,眼球的异常运动,和自主神经性发作如流涎,瞳孔,面色,呼吸,心率和血压的改变等,皮质下惊厥的发作机制,可能源于皮质下灰质的异常放电,这种深部的异常放电,脑电图的头皮电极不能发现;或源于大脑受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时的脑干释放现象,临床上60%~90%的惊厥患儿无皮质的异常放电,故脑电图的阳性发现有助确诊,未见异常放电不能否定惊厥。
新生儿惊厥一般治疗
新生儿惊厥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治疗原则:
以控制惊厥,去除病因及对症处理为主。
2.病因治疗:
有些惊厥一旦病因消除可很快停止,不需要再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原发病十分重要,如对低血糖、低血钙等的治疗,其他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感染等引起者,均应根据各自疾病的处理原则,给予及时的治疗。
3.病因明确者:
采用对症治疗。如颅内感染、低血糖、低血钙、维生素B6缺乏症、急性脑缺氧、高热等。
4.控制惊厥的药物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措施与年长儿不同,在未找出病因前按下述顺序治疗。
(1)先用20~25%葡萄糖10~15ml静脉注射,如抽搐停止,证实为低血糖,继续静点葡萄糖每分钟8~1Omg/kg,尽快进食,4~6小时监测血糖1次,正常后24小时逐渐减慢速率,48~72小时停药。
(2)如仍继续抽搐,则以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1倍后静脉注射,有效者为低钙血症,需继续补钙4~5天 (静脉或口服)。
(3)50%硫酸镁0.1~0.2ml/kg肌注或2.5%硫酸镁2~4ml/kg静脉滴注,如止惊则为低镁血症,改口服10%硫酸镁,每次1~2ml/kg,每日2~3次,疗程5~7天。
(4)维生素B6 50~1OOmg静脉注射。
(5)以上药物均无效则给予止惊剂。新生儿惊厥以苯巴比妥为首选,因其具有镇静、保护脑细胞作用。静注显效快、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等优点。苯巴比妥无效则用苯妥英钠或地西泮(安定),水合氯醛可作为抗惊厥治疗的辅助剂。苯巴比妥负荷量15~2Omg/kg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维持量为每日3~5mg/kg口服;安定0.1~0.3mg/kg稀释后慢推至惊厥停止。如上述药无效还可选用苯妥英钠,负荷量15~2O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天5mg/kg。
5.对症处理(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治疗脑水肿
有脑水肿或惊厥频繁发作,可用20%甘露醇0.25~0.5g/kg静注,2~4次/d,亦可用呋塞米(速尿)每次0.5~1ml/kg,1~2次/d,静脉或肌内注射。对脑水肿者应限制液体入量在60~80ml/(kg?d)。用地塞米松每次0.1~0.5mg/kg,每6小时1次。为改善脑代谢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可给予ATP、1,6二磷酸果糖等。
(2)注意吸痰及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暂停及抽搐频繁者,可予持续或间歇正压给氧,以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
(3)脑代谢活化剂:根据原发病及惊厥发作情况,脑水肿、脑缺氧改变,重病情稳定后可应用脑代谢活化剂。
(4)机械通气:呼吸衰竭者应予机械通气支持。
6.支持疗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吸痰。惊厥发作后,注意吸氧,以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保持环境安静,集中各种操作,减少刺激。禁食者给予静脉营养。
新生儿惊厥辨证论治
新生儿惊厥中医治疗
一、治疗新生儿惊厥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
1.小儿镇惊散
具有镇惊解热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属痰涎壅盛者。每服1/2丸, 日服2次。
2.婴儿安片
具有祛风镇惊、消食、化痰、退热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者。每服1/2片,每晚服1次。
3.保婴散
具有除痰、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涎壅盛者。每服0.3g, 日服2次。
4.救急散
具有解表清热,镇惊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属内热积滞,外感风寒者。每服0.3g,日服2次。
5.保婴夺命散
具有镇惊熄风,清热豁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者。每服0.3g, 日服2次。
6.婴宁散
具有驱风、除痰、定惊、开窍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涎壅盛者。每服 0.2g,日服2次。
7.保幼化风丹:具有清热散风,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里热明显者。每服 1/2丸,日服2次。
二、中药方剂
1.蒿柴薇丹汤
青蒿1Og,银柴胡1Og,白薇1Og,丹皮1Og,菊花6g,大青叶1Og。水煎,每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惊厥高热不退者。
2.清热散
朱砂24g,琥珀15g,钩藤15g,薄荷1Og,滑石45g,柿霜30g,豆蔻15g,甘草45g。共为细面。每服0.3g,日服3次。适用于新生儿惊厥惊叫不安者。
3.防惊汤
蝉衣6g,钩藤8g,甘草8g,珍珠母1Og,炒枣仁1Og,栀子4g,黄连3g,防风3g,杭白芍8g,青黛3g。水煎服。每疗程服4周,第1周每日1剂,以后隔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热退风止,善后调理。
4.天竺黄散
天竺黄、川郁金、山栀子、白僵蚕、蝉衣、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0.3g,以薄荷汤送服。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多者。
5.牛黄丸
牛黄0.3g,炒蝉蜕0.3g,大黄15g,黄芩15g,龙齿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g,薄荷汤送服,日服2次。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
新生儿惊厥预防
一、预防:
做好孕期保健工作,积极防治各种孕期感染性疾病,防止早产和孕妇糖尿病,低钙血症等;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防止宫内产时的缺氧和损伤,防止发生HIE,ICH;防止发生代谢性异常性疾病;同时也要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防止遗传代谢性疾病,染色体病,亦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下降。
新生儿惊厥一般护理
新生儿惊厥护理
一、护理:
1.详细询问病史,协助医师明确惊厥病因。
2.观察意识水平、肌张力、反射、自主功能的变化。患儿意识可以表现为过度激惹、嗜睡及迟钝、昏迷等。
3.观察惊厥发作类型,由于新生儿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局限性异常电活动不易向邻近部位传导,而皮层下结构发育相对较成熟,能兴奋邻近组织,故新生儿易呈皮层下动作,如口颊部抽动、眼球转动、反复吸吮、眨眼、咀嚼、四肢呈游泳式踏车样运动等,如果发现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微小发作型惊厥,立即报告医师,争取早期发现,尽早诊断及治疗。
4. 观察并详细记录惊厥首次发作的日龄,对鉴别诊断严重的颅内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等,明确病因有一定意义。
新生儿惊厥饮食原则
新生儿惊厥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惊厥发作时,不能喂水和进食,以免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惊厥缓解后可给予糖水或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汁质,如鸡蛋、牛奶、藕粉、面条等。惊厥患儿不宜食用酒、醋、茶叶、咖啡、巧克力和可乐等兴奋性物质;尽可能避免间接吸烟,注意避免过度疲劳或过度兴奋,以免诱发惊厥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