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MSA的病因不明。目前涉及的有脂质过氧化损伤、酶代谢异常、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凋亡、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等,导致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
二、发病机制
1.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
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组织学特点,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过去多认为在MSA病理改变中,神经元变性、脱失是原发性的,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而脱髓鞘是继发性的。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以来,有些作者对MSA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与神经元变性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银染和免疫组化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异常改变比神经元本身的改变更明显,更具特征。Nakazato Yoichi等观察到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的分布部位和密度与疾病变性的严重程度一致。但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数量的多少与MSA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app等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密度较高的部位是在初级运动皮质、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皮质小脑投射纤维、脑干的自主神经网络中枢。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有髓纤维髓鞘的完整性,当少突胶质细胞内结构异常时,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髓鞘脱失的重要原因。
2.神经元凋亡
有人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有关。神经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坏死和凋亡(apoptosis)。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保持着完整性,仅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结构和形态均存在,溶酶体成分保存,核染色质浓缩,内源性DNA内切酶激活,使DNA降解产生DNA片段和凋亡小体。
3.酶代谢异常
参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4.病理改变
大体标本可见小脑、脑干和脊髓萎缩、变细;镜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有髓纤维脱髓鞘。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在脑桥桥横纤维、脑桥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榄核、迷走神经背核、蓝斑,小脑中、下脚,小脑齿状核及半球,中脑黑质和基底核的苍白球、尾状核、壳核,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前角细胞等部位的神经元丧失和胶质增生;皮质脊髓束变性、鞘脱失。周围神经主要为脱髓鞘病变。
(1)黑质纹状体和蓝斑病变:
是导致患者发生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神经元丢失以黑质致密带外侧1/3为著,黑质色素细胞消失;早期出现纹状体的神经元减少,以壳核的后背侧2/3最严重;苍白球广泛受累,蓝斑神经元减少;上述病理改变与特发性帕金森病完全一致。
(2)桥核和小脑蒲肯野细胞病变:
临床以OPCA为其突出症状。神经元丢失显著的部位有桥核、小脑蒲肯野细胞和下橄榄核,其中小脑中脚受累比较明显,但是小脑颗粒细胞、齿状核和小脑上脚通常无明显改变。
(3)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细胞柱和迷走神经背核,病变同时累及交感和副交感系统。其他受累的细胞有脑干腹外侧网状结构中的单胺能神经元和弓状核细胞。脊髓骶2、3段腹侧前角细胞中的Onuf’s核系调控膀胱和直肠括约肌的自主神经中枢,也有明显损害。在下丘脑可见轻度的神经元丢失。
(4)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
最常见和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用Gally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或改良的Bielschowsky银染法在白质有广泛弥漫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也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缠结样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tangle-like inclusion)”,或称“神经胶质细胞胞浆包涵体(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GCI)”、“少突胶质细胞微管缠结(oligodendroglial microtubular tangle)”。主要存在于小圆形细胞核周围的半月形/镰刀形,或紧邻细胞核的火焰嗜银结构,这些结构主要是改变了的微管构成的。电镜下这种包涵体为直径10~25nm,由细颗粒样物质构成的管网结构,主要分布在脑干、基底核、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白质中,其数量因人而异。应用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分离出多种蛋白带,其中主要含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B-晶体蛋白(αB-crystallin)、微管蛋白(tubulin)和泛素。这些蛋白质均为细胞骨架蛋白。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可能代表神经元同步变性,也可能是神经元变性前的一种现象,可作为诊断MSA的病理学特殊标志,因为这些包涵体见于经病理确诊的几乎所有的MSA患者而不出现在对照组。这些结构支持OPCA、SDS和SND是相同疾病过程变异的概念。目前多数报告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只见于散发性MSA病例的脑和脊髓白质内,而不存在于单纯的或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这种病理特点有利于MSA与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疾病鉴别。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与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包涵体一样,是一种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的导致α-突触核蛋白编码和结构发生神经生物化学异常的突触核蛋白病。
在病理上诊断MSA,至少包括壳核和黑质等三处病变才能确定。SDS、SND和OPCA病理改变常相互重叠,如SDS病例表现脊髓侧角细胞脱失明显,但后者与临床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完全吻合,而OPCA也有部分病例有相同损害。SND特征性病理表现是壳核神经元丧失和正铁血红素(haematin)和脂褐素(1ipofuscin)沉积以及黑质变性。OPCA基本病变为小脑皮质和脑桥、下橄榄核萎缩,神经元和横行纤维减少,橄榄核有严重神经元脱失和显著胶质增生。小脑蒲肯野细胞脱失、颗粒层变薄,尤其是蚓部。
Mcleod和Bennet等报道周围神经病理改变为有髓纤维减少,后根神经节轴突变性,未见到无髓纤维改变。但郭玉璞等对MSA合并周围神经病的7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有髓纤维呈轻、中度脱失,形态所见以有髓和薄髓鞘为主,也有肥大神经改变和再生纤维,未见轴突变性。电镜下无髓纤维部分病例减少,而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并有胶原囊形成等,符合慢性脱髓性病变。未能证实MSA后根神经节细胞有原发变性证据。
多系统萎缩一般治疗
多系统萎缩西医治疗
一、治疗
治疗无特效疗法,一般用支持及对症治疗。
1.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
(1)物理疗法:
在各种措施中,应当首先使用物理疗法,因为这些疗法简单实用而常能控制症状,如在卧位时应使头和躯干比下肢高15°~20°,常穿紧身裤和弹力袜,每天倾斜台面运动(daily tilt-exercise)等。
(2)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应给患者补充氯化钠(2~4g/d),增加血浆容量,根据需要增加盐和水分的保持。
周围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多君(盐酸米多君)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增加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提高患者的收缩期血压,改善因循环血容量不足出现的头晕和直立性低血压;可给予2.5mg,2次/d口服;具有很好的生理耐受性。主要不良反应为心率减慢,竖毛反应、尿潴留和卧位时血压升高。
氟氢可的松(9α-氟氢可的松),开始几天每天0.1mg,逐渐加至0.3mg~1.0mg,根据血压变化及血浆容量改变来调整剂量。应仔细监护患者,避免水分滞留及血压过高。左旋-苏-3,4-双氢苯基丝氨酸(DOPS)也可能对直立性低血压有效。
Diamond等给予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干酵母9~18g/d和啤酒500ml/d)及口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异烟肼,0.6g/d,口服或静滴;或呋喃唑酮0.3g/d),促使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和抑制交感神经末梢的重吸收来治疗本病。
近年采用扎莫特罗(Xamoterol)治疗,67%减少直立性低血压发作,尤其能提高舒张压,值得一试。吲哚美辛(消炎痛)和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也可以试用。
(3)安装心脏起搏器如果将心率调节在大于100次/min的情况下,可使血压适当上升。
(4)最近的研究认为摄取水分可得到有效的血管收缩,
升高血压的效果,而这一点不能用目前所理解的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机制解释。在某些患者,摄取水可使血压升高50%,且比应用现有的血管收缩药物更有效。利用水的收缩血管效果与富含糖类的食物的抑制作用谨慎的相结合,许多MSA患者现在可以不用药物干扰而控制血压(Robertson,2001)。
2.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可给予多巴胺替代治疗、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但大多数患者反应不佳,或疗效只能维持短时间。
3.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对发生夜间呼吸暂停等症状者,设法改善通气,严重患者可行气管切开手术。
4.其他
维生素E、三磷腺苷(ATP)、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毒扁豆碱等可能可缓解症状。
二、预后
截至1995年国外文献共有300例经神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MSA患者,其中200例的存活时间为5~6年,最长生存10年。
1.常合并有晕厥并发头颅或全身外伤、抑郁症、精神行为异常、不同程度的痴呆和脂溢性皮炎等。
2.病程进展中因帕金森综合征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3.晚期患者因咽喉肌麻痹致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而发生误吸或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
4.疾病晚期因咽喉部肌肉麻痹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喘鸣且随时可发生发绀、呼吸道阻塞,也可突发中枢性呼吸、心跳骤停,或慢性中枢性呼吸衰竭,累及生命。
5.因心血管功能障碍发生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所有患者均因合并症或意外事件死亡。
多系统萎缩辨证论治
多系统萎缩中医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肾阴阳俱虚,髓海失养兼气血不足者,主要表现为起则头晕,运动减少、迟缓,走路不稳,或震颤,少汗或半身无汗,面色苍白,阳萎,大小便无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
2、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郁而化热,主要表现为头晕昏沉,失眠,舌强言蹇,运动减少、迟缓,肢体麻木,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腹胀,尿频,便秘,阳萎,或见躁扰不宁,烦热,痰黄,舌质淡或红,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辩证施治前者采用益髓汤,后者采用通髓汤。另外针对直立性低血压,大便干结,尿频或尿失禁,梦呓和睡眠行为障碍等均进行相应的辩证施治。
多系统萎缩预防
1、SND型全病程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小振幅手指肌痉挛性抽动或手的不规则跳动性震颤,常有双侧对称性起病,左旋多巴疗效不佳或无效。
2、SDS型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突出,从头晕、性欲减退、尿频等逐渐发展,可出现阳痿、无汗、高热、直立性晕厥等衰竭表现,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最为突出。
3、合并有痴呆者大多不是MSA,但少数MSA患者可出现不恰当的哭笑或精神症状。
多系统萎缩一般护理
多系统萎缩护理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多系统萎缩饮食原则
多系统萎缩饮食保健
一、小脑萎缩的食疗方。
1、猪肾汤:取猪肾一个、核桃肉30g、山萸肉10g;将猪肾筋膜去除,加入清水600毫升、盐5g、生姜三片,煮沸约半小时即可,食肾喝汤。
2、枸杞肉丝:取枸杞子30g、瘦肉150g;加入清水500毫升、盐少许。合煮约20分钟,吃肉喝汤。
3、杜仲羊肾汤:取杜仲20g、羊肾2个,羊肾筋膜去除,加入猪骨汤600毫升、生姜五片、盐5g,沙煲沸约60分钟,分2次饮用。
4、二山粥:取山药30g、山羊肾一个、粳米80g、生姜川片、清水1200毫升,煮15-30分钟,加入食盐少许调味。
5、乌豆狗肉汤:取乌(黑)豆100g、狗肉半斤、生姜20g,加入清水1500毫升、食盐少许,合煲约60-90分钟,喝汤食肉。
6、三黄汤:取三黄鸡一只、当归15g、黄芪20g、加入清水及食盐少许,合炖一个半小时左右,食肉渴汤。
饮食方面无特别禁忌,可正常饮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