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又称Hunner’s溃疡,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特殊类型的慢性膀胱炎,常发生于中年妇女,其特点主要是膀胱壁的纤维化,并伴有膀胱容量的减少,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痛性膀胱疾病,症状多持续1年以上。病变累及膀胱全层,黏膜肿胀、充血并可发生裂隙或溃疡,溃疡常位于膀胱前壁和顶部。病期多在3~5年,典型表现为疾病开始快速发展,以后很快稳定下来,既使没有进行治疗,也无明显恶化的表现。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肾内科,泌尿外科
    疾病别称:膀胱黏膜下纤维化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膀胱
    多发人群:常发生于中年妇女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0%
    治疗周期:5周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
    疾病症状:胀痛,尿频,尿急
    相关检查:尿常规,尿液细菌培养,膀胱造影
    并发症:
    治疗药品:泌淋清胶囊,复方石韦颗粒,三金片
  •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有以下假说:①血管、淋巴管阻塞,曾设想膀胱纤维化是由于盆腔手术或感染引起膀胱壁内淋巴管阻塞和引起栓塞性脉管炎或由于血管炎所致持久性小动脉痉挛所致,但缺乏足够的证据。②感染,曾提出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能是IC的病因,但还没有在IC患者中检出上述3种病原体的报道。③神经体液因素,肥大细胞在IC病人膀胱固有膜和逼尿肌中增多,寒冷、神经肽、药物、创伤、毒素等可活化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可致敏感觉神经元,后者进一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神经肽活化肥大细胞;肥大细胞也可直接引起血管扩张或膀胱黏膜损害引起炎症。④免疫因素,该病对皮质醇治疗反应良好,部分病人血中可检测到抗膀胱黏膜抗体,不少学者还发现对血管抗原产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参与了IC发病。⑤黏膜通透性,推测IC是由膀胱上皮的功能不良引起,其通透性增加并使尿液通过移行上皮漏入到膀胱壁,引起膀胱炎症。有人证实IC病人膀胱表层上皮内TH蛋白增多,提示黏膜的通透性增加。

      二、发病机制

      间质性膀胱炎为慢性非特异性膀胱全层炎症。病变早期膀胱扩张时黏膜只见斑点状出血,后期膀胱黏膜变薄或坏死脱落可有典型溃疡,多见于膀胱顶部或前壁。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形成。周围黏膜水肿、血管扩张。黏膜下或肌层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如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炎症细胞浸润可达膀胱全层及肌间神经组织。肌层中血管减少,淋巴管扩张。肌束间及肌内胶原组织增多,严重的纤维化导致膀胱缩小。严重病例输尿管开口处正常功能被破坏,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及随之而来的肾积水或肾盂肾炎。

  • 间质性膀胱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间质性膀胱炎目前尚没有特效疗法。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通过治疗有的可使症状减轻,有的也可能无效。

      1.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药:氢化可的松每天100mg或泼尼松每天10~20mg;硫唑嘌呤100mg/d。

      (2)抗组胺药:曲吡那敏50mg,4次/d。

      (3)肝素:可中和嗜酸性阳离子蛋白,5000U/次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两天后改每12小时1次,用药后12h症状减轻。亦可用长效肝素2万U静脉滴注,藉以阻断组胺的作用。

      (4)硫酸戊聚糖钠:150mg,2次/d,4~8周1疗程,可补充膀胱黏膜缺失的氨基葡聚糖。

      (5)其他:维生素E 100mg口服,3次/d,4周为1疗程;抗结缔组织药,氯喹250mg口服,3次/d;雌激素、阿米替林、抗胆碱药、解痉镇痛药、钙通道阻滞药等。

      2.膀胱灌注药物

      (1)硝酸银:30ml,浓度由1∶5000逐渐增至1∶100,配合应用0.5%~1%丁卡因,保留4 min后放出,可取得较好效果。

      (2)50%二甲亚砜(二甲基亚砜)50ml注入膀胱,每周2次,每次保留15min,配合皮质激素效果更好。

      (3)在麻醉状态下膀胱内灌入新配制的0.4%氧氮苯磺酸钠,在10cmH2O(0.98 kPa)压力下用1000 ml溶液反复充分扩张膀胱,可获较好疗效,对有输尿管反流者忌用。

      (4)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对膀胱容量>80ml者应用,可激活及调节膀胱的免疫反应。

      (5)经膀胱镜将氢化可的松或肝素注射在溃疡周围,可扩大膀胱容量、缓解症状。

      3.膀胱扩张疗法 在麻醉下逐步扩张。一种是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压力5.89~7.85kPa,至水不能注入时,维持2~3min。另一种是插入气囊导尿管,不断向囊内注水,维持压力在平均动脉压水平,维持3h,此法效果优于前者。

      4.局部电灼或电切 膀胱黏膜的局部病灶经电灼或电切后,可缓解症状。

      5.手术治疗 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无膀胱挛缩患者行膀胱松解术,效果满意。如有膀胱严重纤维化,容量很小,可行盲肠或回肠扩大膀胱,可取得较好效果。对有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病变累及三角区及后尿道者应行尿流改道术。

      二、预后

      大多数病人经膀胱局部处理及全身用药等综合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治愈,一般不需要尿流改道。

    间质性膀胱炎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应选择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主,辅以补肾固本,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力为组方之法,选用道地优质中草药精制而成的大复方现代中药如银花泌炎灵片

      等。能有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发作;膀胱炎;慢性膀胱炎等泌尿系感染疾病。功能主治热淋下焦湿热证,对尿频、尿慢、尿涩痛、尿短赤、尿淋沥,尿赤黄、腰痛、腹胀痛等疗效显著。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葡菌,而由于金葡菌的耐药率高达62%,使得西药抗生素以及部分中药对该菌引起感染的治疗束手无策。银花泌炎灵片属于纯天然植物道地取材大复方中成药,以“清热解毒之冠”而著称的道地药材金银花为君药配伍,主要成份共计十味名贵药材,利用金银花、半枝莲、扁蓄、瞿麦、石韦、川木通、车前子、淡竹叶、桑寄生、灯心草的多靶点协同作用,对金葡菌杀菌活性明显提高,对金葡菌敏感度及抑菌效果更强。银花泌炎灵片临床治疗金葡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疗效更显著,作用更稳定。中药治疗具有标本同治、攻补兼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七分治,三分养”的治疗特色,能有效巩固疗效,降低膀胱炎复发。经吉林省中医院、吉林省医院等多家大型机构临床验证总有效率达93.6%的显著疗效,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疾病的理想中成药。此外,临床验证银花泌炎灵片应用八正散加减之法,治疗细菌性膀胱炎亦有良效。

  •   1、多喝水,最好每天两升。

      2、及时排尿,不要憋尿。

      3、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内裤。女性解小便后用干净的卫生纸由前向后擦拭。

      4、男女双方性交前后都要彻底将局部清洗干净,性交前及性交后立刻将膀胱的尿液排清。

  • 间质性膀胱炎一般护理

      1.添加少量盐到碳酸饮料。

      2.尝试酸性较低的柳橙汁。

      3.煮熟所有含酒精的调味品。

  • 间质性膀胱炎饮食原则

      牛奶/酪乳产品:

      避免:陈年乳酪、酸奶油、酸奶酪(优格)、巧克力。

      可用:白巧克力、非陈年乳酪(如软乾酪、美式冰冻酸奶酪)、牛奶。

      蔬菜类:

      避免:青豆、洋葱、豆腐、蕃茄。

      可用:其他蔬菜、或植物性蕃茄。

      水果类:

      避免:苹果、香蕉、凤梨、柑橘类水果、葡萄、桃子、梅子、石榴、草莓、杏类、梨、油桃、大黄根及上述成的果汁。

      可用:甜瓜类、西洋梨子。

膀胱黏膜下纤维化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又称Hunner’s溃疡,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特殊类型的慢性膀胱炎,常发生于中年妇女,其特点主要是膀胱壁的纤维化,并伴有膀胱容量的减少,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痛性膀胱疾病,症状多持续1年以上。病变累及膀胱全层,黏膜肿胀、充血并可发生裂隙或溃疡,溃疡常位于膀胱前壁和顶部。病期多在3~5年,典型表现为疾病开始快速发展,以后很快稳定下来,既使没有进行治疗,也无明显恶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