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早期倾倒综合征的始动是由于食物快速进入小肠,血管内的液体迁移至胃肠道以维持胃肠道内正常的渗透压,低血容量导致躯体性症状。然而,对于“高渗透压理论”在倾倒综合征发生中的机制也存有疑问,因为迁移的液体量只有300~700ml,如此量的液体的急性丢失通常是容易耐受的。Hinshaw首次报道口服葡萄糖诱发倾倒时外周血管的扩张,而非传统认为的处于低血容量状态下的收缩。外周静脉和脾静脉扩张反应可能是早发性倾倒时出现躯体性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显示5-羟色胺、激肽-缓激肽系统在倾倒发作中的作用,但证据并不引人注目。服用葡萄糖后,倾倒患者的胰高糖素显著增高,血管活性肠肽、YY肽、胰多肽和神经降压素等也出现类似反应。晚期倾倒综合征因反应性的躯体性低血糖所致。食物快速进入小肠以及葡萄糖的快速吸收导致高胰岛素、高血糖反应,高胰岛素引起继发性低血糖。
二、发病机制
关于症状产生的机制,人们普遍认为是:
1.大量食物直接进入小肠使肠管膨胀扩张,高渗食物在小肠内从肠壁内吸出大量体液也使肠管扩张、膨胀。
2.肠管的扩张可引起自主神经反射性的反应,以致肠壁释放出5-羟色胺、缓激肽、P物质、其他肠血管活性肠肽等,从而导致肠道蠕动增快和血管扩张以及由后者引起的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循环症状。
3.细胞外液渗入肠腔,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血清K 减少,加重循环系统症状的发生。立位时食物排空更快,上述症状也就更明显。总之,餐后症状群是以上3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反应。
倾倒综合征一般治疗
药物可用抗组胺或抗乙酰胆碱制剂以及抗痉挛和镇静药。近年来也有试用抗5-羟色胺药物,取得一定的效果。文献报道应用生长抑素治疗亦有效。
少数病人症状显著,经上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临床上应用的手术方法种类颇多。原则上不外缩小吻合口、胃空肠吻合改为胃十二指肠吻合、移植一段空肠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空肠代胃术)等,目的均在于减慢食物直接进入空肠内的速度。
1、预防:
预防的方法为手术时胃切除不应过多,残胃不宜过小,吻合口要大小适中,一般以4cm宽度比较合适。进食后如有症状应平卧,尽量进食营养高而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和乳制品,饮水和流食可在两餐之间而不在餐时进服,术后早期餐后症状群多数病人症状较轻,经过一个时期的胃肠道适应和饮食调节后,症状可以消失或易于控制。
倾倒综合征一般护理
应采取小量多餐的饮食方法,让食物少量分批进入胃内、肠内。并选择低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少量分次食入为好。如仍一日三餐,应在每餐大大地减少食量,然后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再吃些东西,则不会发生倾倒综合征。为了不使血糖速升、速降,应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物(米、面等)的摄入量,多吃些蛋白质饮食。在进食时应先吃干食,后吃流食,并缓慢进食,饭后安静卧床20-30分钟,这些均可使食物进入肠内的速度减慢,从而预防了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倾倒综合征饮食原则
1,食疗: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摄入大量过甜、过热的流质饮食,餐后平卧10~20分钟。这其中,饮食成分和进食餐次的控制是所有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他建议患者每日总食量分为6次,饮食摄入应为低糖、高蛋白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