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因多种原因缺血缺氧导致坏死。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儿科
    疾病别称: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多发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治 愈 率: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率60-70%
    治疗周期:2-4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疾病症状:面色苍白,低烧,水样便
    相关检查:便常规,动脉血气分析,腹部平片
    并发症:腹膜炎,败血症
    治疗药品: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
  •   一、病因

      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原因联合所致,其中以早产和感染最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多数认为,NEC的发生主要与消化道的缺血缺氧、不当饮食喂养及细菌感染有关。发生病变的肠道可能只有几厘米,也可能很广泛,有可能从食管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都可发生坏死,最常受到损害的部位是回肠和结肠。症状表现为肠壁重启、充血、水肿、僵硬、斑点状淤血、出血及坏死。病变多呈节段性。

       1.早产

    早产是NEC的重要发病因素,因免疫功能差,肠蠕动差,加之出生时易发生窒息,造成肠壁缺氧损伤,使细菌侵入。

      2.缺氧与缺血

    在新生儿窒息、呼吸疾病、休克等情况时,均可使心搏出量减少,机体应急需先满足心、脑等重要器官的需要而压缩肠道、皮肤和肾脏等处的供血,出现肠道缺氧缺血,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发生坏死,随着恢复供氧,血管扩张充血,扩张时的再灌注会增加组织损伤。在呼吸暂停、心动过缓、青紫或苍白窒息时,可见伴有肠鸣音捎失。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粘稠度增加,低血压及循环障碍等均引起肠粘膜分泌物减少、肠粘膜失去了保护层,直接暴露于消化道细菌和消化酶中,而造成损伤和细菌的人侵 。 A)肠壁缺氧和炎症损伤 早产儿免疫功能差、肠蠕动差,食物停留时间长,易使细菌生长;牛乳渗:透压较高,感染、窒息的早产儿过早过量喂牛乳,可加重肠壁黏膜损伤,诱发NEC。出生时窒息造成肠壁缺氧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过多细菌生长及其毒素可使缺氧的肠壁发生炎症。炎症时组织释放的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等,加重炎症反应,促使NEC的发生。克雷白杆菌对食物中的乳糖有较强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氢气使肠壁产生囊样积气。 B) 缺氧与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损害可由于缺氧性损害,如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所触发的原始潜水反射,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痉挛,导致肠道的血流明显减少;在换血过程中,败血症时期或用高张力配方奶喂养时,肠道血流减少,导致肠缺血性损害。同样,休克、先天性心脏病等缺血情况时,可减少体循环血流,或动脉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恢复供氧、进食和交换输血时的再灌注,增加了组织损伤。

      3.感染

    感染是NEC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为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细菌。由于新生儿开始进食(母乳或牛奶等),在体内创造了一个适合细菌繁殖的环境,为肠道内细菌的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各类细菌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进食和交换输血都可增加肠壁的再灌注,成为诱发疾病的原因,导致肠道受细菌的侵袭。肠道喂养一直被认为是NEC的发病因素,感染、窒息的早产儿过早、过量喂牛乳,可诱发NEC。但喂养导致NEC的观点仍然存在争议,有报道延迟至2周开始喂养的早产儿NEC发生率反而高于早喂养者。

      4.其他

    脐动脉或静脉插管、换血疗法、红细胞增多症、动脉导管开放、低体温等情况时,NEC发生率较高。

      二、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在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中,小肠中通常有3个因素出现:持续的肠缺血损害、细菌定植、肠腔内底物(如经肠喂养)。NEC可累及整个小肠和结肠,但好发部位多在回肠远端和升结肠近端,轻症时坏死肠段只有数厘米,重症时可伸延至空肠和结肠部位,但一般不影响十二指肠。细菌可渗透过肠壁,产生氢气并积聚,产生X线上特征性的肠壁积气,气体并可进入门静脉,通过腹部X线平片或肝脏B超可见到肝脏上面的门静脉积气,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导致整层肠壁的坏死、穿孔,腹膜炎,败血症和死亡。早期病变主要为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出血、坏死。进展期病变范围扩大,累及肌层,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治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西医治疗 

      1、基础护理

      A)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要加强护理,在做好生命提镇南关和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对吸氧患儿随时调整氧流量,使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

      B)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或怀疑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应立即禁食,具体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可先禁食1~2天,观察病情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治疗。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的禁食3~5天,重的禁食7~10天,大部分患儿同时需要胃肠减压。禁食期间营养和液体主要从肠外营养液补充,可以从周围静脉滴入。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大便隐血试验阴转时,才可开始喂养。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开始喂奶。以新鲜母乳为最好,宜从少量开始;人工喂养开始宜少量稀释奶,3~5ml/次,如能耐受逐渐缓慢加量,每次增加1~2ml,切忌用高渗乳汁。如胃中有积乳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开始禁食。原病变较重且范围广泛者,可引起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应暂避免乳汁喂养,以免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禁食期间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C)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臀部、脐部,防止红臀或脐炎的发生。

      2.胃肠减压

    为常规措施,用连接吸引器的双腔鼻胃管来减轻肠道积气。

      3.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人血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并可给氢化可的松(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症的治疗,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发热、痛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并可用于严重感染和抗休克治疗等。 )每次10~20mg/kg,每6小时1次。缺氧时应面罩吸氧。观察病情发展,及时手术。

      4.抗感染

    应立即全身应用抗生素, 同时应注意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未报道前可先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如头孢氨塞肟或头孢曲松,剂量50~80mg/(kg?d),静脉滴注;或β-内酰胺酶抗生素(氨苄西林, 替卡西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另外也应考虑抗厌氧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的应用,多黏菌素E有中和毒素作用(每天口服10~15mg/kg)。怀疑为胃肠道感染引起发病或血培养阳性者,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感染的细菌而定。治疗须持续10天.

      5.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NEC患儿因为广泛的肠道炎症和腹膜炎可导致第三间隙相当多的液体丧失。常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需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小儿禁食期较长,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注意营养补充。适当的肠外胶体和晶体液体输注以维持循环,在肠道修复的同时,需要全肠道外营养14~21天。

      (1)液量:

    根据日龄每天总液量为100~150ml/kg。

      (2)热卡:

    病初保证每天209.2kJ/kg(5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

    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血糖>7.28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如血糖多次测定>11.2~16.8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U/kg。

      (4)蛋白质:

    常用6%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开始以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递增,最大量为每天2.5g/kg。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故使用时要求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热量之比约10∶1,每克氨基酸氮输入时要求热量为628~837kJ。

      (5)脂肪:

    常用10%脂肪乳剂(Intralipid),开始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递增,最大量每天3g/kg,输注速度为,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3.0ml/kg。

      (6)电解质:

    一般每天供给钠3~4mmol/kg,钾2~3mmol/kg,氯2~3mmol/kg,与上述营养物质配成1/4~1/5张液体输入。但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调整。钾的浓度不应大于3‰。如有额外丢失(呕吐、腹泻及胃肠减压)则需提高氯化钠的供给,一般配成1/3张液体输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给5%碳酸氢钠3~5ml/kg,必要时根据血气检测调整。

      (7)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常用微量元素注射液(安达美)每天1ml/kg,水乐维他(含各种水溶性维生素)每天1ml/kg,维他利匹特(含各种脂溶性维生素)5ml/d。

      6.改善循环功能

    NEC患儿常发生休克,休克原因多为感染性、低血容量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需扩容,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7.外科治疗

    约有1/3病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

      (1)病情恶化:

    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婴儿,在经过非手术治疗后,临床和实验室情况恶化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腹膜炎:

    肠穿孔和严重肠坏死有气腹或腹膜炎体征或通过腹腔穿刺抽出脓性物质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如果残留肠段显示无缺血,可作肠段重新吻合术。随着败血症和腹膜炎的改善,肠道营养可经数周或数月后重新建立。

      (3)肠道狭窄:

    少数婴儿经非手术治疗后数周或数月发生肠道狭窄,通常在脾曲处的结肠,需要切除狭窄肠段来重新恢复肠道的正常结构。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  

       1、基础护理

      A)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要加强护理,在做好生命提镇南关和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对吸氧患儿随时调整氧流量,使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

      B)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或怀疑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应立即禁食,具体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可先禁食1~2天,观察病情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治疗。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的禁食3~5天,重的禁食7~10天,大部分患儿同时需要胃肠减压。禁食期间营养和液体主要从肠外营养液补充,可以从周围静脉滴入。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大便隐血试验阴转时,才可开始喂养。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开始喂奶。以新鲜母乳为最好,宜从少量开始;人工喂养开始宜少量稀释奶,3~5ml/次,如能耐受逐渐缓慢加量,每次增加1~2ml,切忌用高渗乳汁。如胃中有积乳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开始禁食。原病变较重且范围广泛者,可引起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应暂避免乳汁喂养,以免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禁食期间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C)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臀部、脐部,防止红臀或脐炎的发生。

      2.胃肠减压

    为常规措施,用连接吸引器的双腔鼻胃管来减轻肠道积气。

      3.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人血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并可给氢化可的松(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症的治疗,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发热、痛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并可用于严重感染和抗休克治疗等。 )每次10~20mg/kg,每6小时1次。缺氧时应面罩吸氧。观察病情发展,及时手术。

      4.抗感染

    应立即全身应用抗生素, 同时应注意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未报道前可先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如头孢氨塞肟或头孢曲松,剂量50~80mg/(kg·d),静脉滴注;或β-内酰胺酶抗生素(氨苄西林, 替卡西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另外也应考虑抗厌氧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的应用,多黏菌素E有中和毒素作用(每天口服10~15mg/kg)。怀疑为胃肠道感染引起发病或血培养阳性者,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感染的细菌而定。治疗须持续10天.

      5.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NEC患儿因为广泛的肠道炎症和腹膜炎可导致第三间隙相当多的液体丧失。常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需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小儿禁食期较长,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注意营养补充。适当的肠外胶体和晶体液体输注以维持循环,在肠道修复的同时,需要全肠道外营养14~21天。

      (1)液量:

    根据日龄每天总液量为100~150ml/kg。

      (2)热卡:

    病初保证每天209.2kJ/kg(5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

    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血糖>7.28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如血糖多次测定>11.2~16.8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U/kg。

      (4)蛋白质:

    常用6%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开始以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递增,最大量为每天2.5g/kg。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故使用时要求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热量之比约10∶1,每克氨基酸氮输入时要求热量为628~837kJ。

      (5)脂肪:

    常用10%脂肪乳剂(Intralipid),开始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递增,最大量每天3g/kg,输注速度为,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3.0ml/kg。

      (6)电解质:

    一般每天供给钠3~4mmol/kg,钾2~3mmol/kg,氯2~3mmol/kg,与上述营养物质配成1/4~1/5张液体输入。但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调整。钾的浓度不应大于3‰。如有额外丢失(呕吐、腹泻及胃肠减压)则需提高氯化钠的供给,一般配成1/3张液体输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给5%碳酸氢钠3~5ml/kg,必要时根据血气检测调整。

      (7)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常用微量元素注射液(安达美)每天1ml/kg,水乐维他(含各种水溶性维生素)每天1ml/kg,维他利匹特(含各种脂溶性维生素)5ml/d。

      6.改善循环功能

    NEC患儿常发生休克,休克原因多为感染性、低血容量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需扩容,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7.外科治疗

    约有1/3病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

      (1)病情恶化:

    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婴儿,在经过非手术治疗后,临床和实验室情况恶化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腹膜炎:

    肠穿孔和严重肠坏死有气腹或腹膜炎体征或通过腹腔穿刺抽出脓性物质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如果残留肠段显示无缺血,可作肠段重新吻合术。随着败血症和腹膜炎的改善,肠道营养可经数周或数月后重新建立。

      (3)肠道狭窄:

    少数婴儿经非手术治疗后数周或数月发生肠道狭窄,通常在脾曲处的结肠,需要切除狭窄肠段来重新恢复肠道的正常结构。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

      NEC可发生暴发流行,具有传染性,此病多见于体重少于2.5KG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患过呼吸团难,菌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因此,如果短期内发生数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将患病儿隔离,并对其余接触婴儿进行评估,对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新生儿和早产儿需每天检查腹胀的出现和大便性质的改变。一旦出现腹胀应警惕NEC的发生。对极小的或患病早产儿通过使用全肠道外营养而延迟数天或数周喂养,然后在数周的时间内,缓慢增加肠道喂养,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内虚,感受热邪所致。热毒内蕴,下移大肠,灼伤阴络,致血不循经,妄动妄行,胃肠功能障碍,血从大便而下。热邪耗伤津血,血少津枯,影响血的运行,血阻脉络而成瘀血。病久气血乏源,而见气虚之证。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饮食原则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饮食

      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大便隐血试验阴转时,才可开始喂养。

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因多种原因缺血缺氧导致坏死。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