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血液科,传染科
    疾病别称:小儿传单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咽喉,淋巴
    多发人群:幼儿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肚子疼,肝脾肿大,结膜充血
    相关检查:心电图,胸部平片,脑电图
    并发症: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药品:诺氟沙星胶囊,诺氟沙星胶囊,腺苷脱氨酶测定试剂盒(黄嘌呤氧化酶法)
  •   一、发病原因

      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

      二、发病机制

      IM是由EB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携带EBV基因,并表达相应抗原,刺激杀伤性T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的一种自限性疾病。EBV在IM时多为增殖状态,但也有部分处于潜伏状态。此病之所以自限性,是由于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在不断增殖的同时,通过释放完整的病毒颗粒,引起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TNF.仅、IFN. 、活化的HLA—DR CD8 T细胞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EBV可以诱导IL.1、IL.8、MIP一1和LTB4的分泌并通过某种未知途径激活单核细胞后,后者可以产生IL.12、IL.15和GM.CSF,其中MIP一1可以募集B细胞和T细胞到炎症部位,因此有利于EBV特异性免疫的产生,LTB4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IL一12和IL.15可以激活NK细胞,GM.CSF可使中性粒细胞产生IL一1和过氧化物,产生抗感染效应,其连同IL一2还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EBV进行增殖性感染时表达的相关基因及蛋白使病毒感染细胞成为CTL攻击的主要目标而被杀伤。这可能是此病具有自限性的主要原因。经过4—6周,免疫反应可使EBV细胞显著减少,IM自愈。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治疗目前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有报告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等治疗。本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腭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有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危急情况,可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可酌情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2.抗病毒治疗

    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3.抗菌素

    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5~7天也有一定效果。

      4. 激素辅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单纯用激素降温是不适当的。

      5. 免疫治疗近年来

    有报道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IM,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可提高血清免疫水平、中和病原体、激活补体、促进细胞吞噬功能、调节免疫反应能力,丙种球蛋白中存在大量的多克隆抗体,能中和抗原和炎性细胞因子,能与免疫复合物的抗原结合,改变该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大小,使其易于被吞噬细胞清除,对内毒素诱导的器官损伤起防护作用。

      二、预后

      本病大多属自限性,预后良好。少数可并发脾破裂、心肌炎后心衰等引起死亡,病死率约1%。为数不少的病人易对氨基苄青霉素引起过敏性皮疹,在本病应尽量避用。大龄儿童有时病后诉乏力,成人可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

      本病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80%以上的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故目前没有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儿予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宜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其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至发病后6个月。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护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

      多饮开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为宜,可选用流质食物。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饮食原则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饮食

      本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故饮食上应多增加维生素类的食物摄入,同时由于本病的EB病毒,可导致肝功能损伤,故饮食调理过程中注意地脂肪饮、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维生素食物。主食可选择馒头、稀饭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维生素累的食物应选择柠檬、西红柿、青椒、生菜、菠菜等。高蛋白食物,应选择鱼肉、牛肉、兔肉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的食物。

小儿传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