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乳糜胸

    乳糜胸系不同原因导致胸导管破裂或阻塞,使乳糜液溢入胸腔所致。胸导管为体内最大的淋巴管,全长约30~40cm。它起原于腹腔内第一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经主动脉裂孔穿越横膈而入纵隔。再沿椎体右前方及食管后方上行,于第五胸椎处跨椎体斜向左上。在椎体及食管左侧上行至颈部,经颈动脉鞘后方跨过锁骨下动脉返行并注左静脉角(左颈静脉与左锁骨下静脉汇合处)。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心胸外科
    疾病别称:乳糜性水胸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胸部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胸痛,呼吸异常,气息异常
    相关检查:胸腔积液一般性状,胸腔积液临床化学检查,胸腔积液免疫化学检查
    并发症:
    治疗药品:乳癖消片,乳结泰胶囊,清肺消炎丸
  •   (一)发病原因

      乳糜胸可分为先天性和创伤性(医源性、非医源性、自发性)两类,以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较常见。

      (二)发病机制

      当胸导管受压或堵塞时,管内压力增高致导管或其在纵隔内分支破裂,乳糜液反流、溢出而进入纵隔,继之穿破纵隔进入胸腔,形成乳糜性胸腔积液。也有可能因胸导管压力高,发生肺内及肋间淋巴管的扩张、反流,乳糜液不经纵隔而直接漏入胸腔,由于解剖上的原因,阻塞或压迫发生在第五胸椎以下时,仅出现右侧乳糜胸,在第五胸椎以上时,则出现双侧乳糜胸。

  • 乳糜胸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方案取决于病因。乳糜量的多少及病程持续的长短,通常采用综合治疗。

      1病因治疗

    恶性肿瘤是乳糜胸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淋巴瘤最多见,此种患者对放疗及化疗反应皆较好,有的患者经治疗后瘤体缩小,上腔静脉或胸导管压迫解除,乳糜胸消失。放疗对Kaposi肉瘤所致的乳糜胸也有效。结核患者应行抗结核治疗。

      2.对症治疗

    减少进食量及服用低脂饮食,可减少乳糜液的生成。溢出速度快、量大者可禁食、胃肠减压及实行静脉高营养治疗,以阻断乳糜液形成,有利胸导管损伤的修复。可食用富含中链甘油三酯的棕榈油或椰子油,可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减少乳糜液的形成。因为中链甘油三酯与长链脂肪酸不同,它自肠道吸收后不参与乳糜形成,而经门脉进入肝脏。

      胸腔引流及胸膜粘连术:穿刺抽吸或闭式引流可缓解压迫症状。并可行胸膜粘连术,闭锁胸膜腔以阻止乳糜液的积聚。方法是在尽量引流的基础上,向胸膜腔内注入四环素(20mg/kg)、四环素粉针0.5~1.0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穿刺或从闭式引流管注入胸膜腔,嘱患者反复转动体位,让药液均匀涂布胸膜,尤其是肺尖。若为引流管则需夹管24h,观察2~3天,经胸透或摄片证实气胸已吸收治愈,可拔除引流管。亦可用冷沉淀(纤连素、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本品属于人体生理物质,副作用较轻,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肝功损害,一般用1~2U加入5%氯化钙液10ml和氨甲环酸250mg,分1~5次喷注于胸腔,成功率较高,复发率为3.7%。自体血10~15ml胸腔内注射可反复多次。短棒杆菌制剂等,使胸膜腔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由于胸膜粘连术根治率不高,副作用较大,故目前多倾向于采用胸科手术疗法。

      3.手术

    溢出量大的乳糜胸患者,经正规的内科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高营养等)两周以上无显著效果者,应尽早手术,以防止发生营养不良。手术方法是开胸或通过胸腔镜查找胸导管裂口,行修补缝合或予以结扎。术前可作淋巴管造影,临术前胃管注入亲脂染料等方法有助于在术前或术中确定胸导管破口或阻塞部位。手术路径单侧者经患侧切口,双侧者则经左侧进入。当开胸后难以找到破口,或因肿瘤包埋、纤维粘连难以分离时;可在膈上主动脉裂孔处结扎胸导管,顽固性乳糜胸患者可行胸腹腔转流术。

      (二)预后

      术前应尽量改善营养状态,积极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 乳糜胸一般护理

      乳糜胸护理

      一旦确诊,应及时切除原发肿瘤,减少合并症。

  • 乳糜胸饮食原则

      乳糜胸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乳糜性水胸
乳糜胸系不同原因导致胸导管破裂或阻塞,使乳糜液溢入胸腔所致。胸导管为体内最大的淋巴管,全长约30~40cm。它起原于腹腔内第一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经主动脉裂孔穿越横膈而入纵隔。再沿椎体右前方及食管后方上行,于第五胸椎处跨椎体斜向左上。在椎体及食管左侧上行至颈部,经颈动脉鞘后方跨过锁骨下动脉返行并注左静脉角(左颈静脉与左锁骨下静脉汇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