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又称感染后脑脊髓炎、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系指继发于麻疹、风疹、水痘、天花等急性出疹性疾病,或预防接种后,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可分脑型、脊髓型和脑脊髓型三种。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疾病别称:感染后脑脊髓炎,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脊髓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抽搐,放射性疼痛,不自主运动
    相关检查:白细胞数,脑电图,血沉方程K值
    并发症:褥疮,尿路感染,多重肺部感染
    治疗药品: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   一、病因

      1、病毒感染(35%)

      尤其麻疹或水痘病毒,许多脑脊髓炎患者是继发于普通的呼吸道感染,像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支原体肺炎病毒感染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大脑,脑干,小脑,脊髓有播散性的脱髓鞘改变,脑室周围的白质,颞叶,视神经较著,脱髓鞘改变往往以小静脉为中心,小静脉有炎性细胞浸润,其外层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围管性浸润,即血管袖套,静脉周围白质髓鞘脱失,并有散在胶质细胞增生。

      2、药物因素(25%)

      脑脊髓炎也见于狂犬病,天花疫苗接种后,偶有出现在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后的报道,一般认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3、发病机制:

      用脑组织与弗氏完全佐剂免疫动物可造成实验动物模型EAE,具有与人类MS相同的特征性小静脉周围脱髓鞘及炎性病灶,推测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认为ADE是急性MS或其变异型。

      病理特点为广泛散在于脑,脊髓大量脱髓鞘灶,部分情况病灶仅限于小脑和脊髓,这些病灶从0.1mm到数毫米不等,均位于小,中静脉周围,脑内病灶呈多发性,双侧对称,有融合倾向,以半卵圆中心受累为主,波及额,顶,枕叶以及岛叶,视神经,视交叉和脑干;脊髓白质严重脱失与坏死,累及颈,胸段和腰段;病灶的新旧程度相同,这一点与多发性硬化不同,轴突和神经细胞基本保留完好,病变严重时轴突也有轻微的破坏,炎细胞浸润明显,周围小静脉炎性渗出,在髓鞘脱失相应区有以多形性小胶质细胞构成的细胞反应;可见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的血管周围套;多灶性脑膜渗出是另一必备的特征,但一般不严重。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一般治疗

      一、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西医治疗方法

      1.对急性早期病例应及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甲基氢化泼尼松)或ACTH(促皮质激素),对症处理。

      2.对重症及并发肺部及泌尿等感染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素,加强抗感染治疗。

      3.急性期静脉注射或滴注足量的害固醇激素类药物,还可合并应用硫唑嘌呤(应严密观察周围血象,如下降较快或低于正常则及时停用)以尽快控制病情发展。对症处理如用甘露醇降低高颅内压、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肢体被动运动防治关节肌肉挛缩以及预防褥疮等。

      4.对恢复期病人,可用脑复新、胞二磷胆碱和维生素B类药物,注意给相应的物理疗法,促进脑与脊髓功能的恢复。

  •   进一步改进疫苗制备工艺,使之既保存较好的抗原性,又减少激起或诱导预防接种性脑脊髓炎的作用,改变预防方法等均能减少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的发生。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一般护理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儿,嘱其家长给患儿准备易于吞咽的食物。如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食。进食时应抬高床头,使患儿呈半坐卧位或坐位,进食速度应慢,时间要充分,少食多餐,以防发生呛咳或误咽,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不足的部分,予以静脉营养,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做好静脉营养的护理。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饮食原则

      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感染后脑脊髓炎,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又称感染后脑脊髓炎、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系指继发于麻疹、风疹、水痘、天花等急性出疹性疾病,或预防接种后,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可分脑型、脊髓型和脑脊髓型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