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弥漫性食管痉挛

    弥漫性食管痉挛是一种食管运动性失调的疾病,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运动障碍,可引起咽下困难和胸痛病变主要位于食管中下段,表现为正常的食管推进性蠕动消失,为强烈的非推进持续收缩取代,致使食管呈螺旋状或串珠状收缩。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心胸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食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0%
    治疗周期:2-4周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疾病症状:吞咽困难,食管反流症状,呛咳
    相关检查:CT检查,内镜检查,食管压力
    并发症:肺炎,心绞痛,心律失常
    治疗药品:尼莫地平注射液,尼莫地平片
  •   一、病因

      食管的功能是借助食管括约肌屏障及食管本身的蠕动性收缩将食物送入胃内,并制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可由食管收缩不良或食管括约肌功能不正常,或二者均不正常造成。如果食管蠕动太弱则不能传递食团,而蠕动太强或蠕动持续时间延长,则会发生吞咽疼痛及吞咽困难。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亦可产生类似症状,即如果括约肌弛缓不良可妨碍食团传递,如果括约肌张力低下、收缩不全会发生胃食管反流。

      食管功能异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者包括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继发性者则是由于全身疾病引起。弥漫性食管痉挛的性质大多属于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不明。

      有作者提出弥漫性食管痉挛是一独立性疾病,是继发于神经病变的结果,即所谓“神经肌源学说”,认为食管运动功能的障碍源于迷走神经食管支的变性或纤维断裂,而神经节无变性。有的作者认为弥漫性食管痉挛与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可能相同,因为有3%~5%的弥漫性食管痉挛可进展为贲门失弛缓症,故指出弥漫性食管痉挛可能是贲门失弛缓症形成过程的一个过渡期。Narducci等(1985)曾报道胡桃夹食管可转变为弥漫性食管痉挛。Ingelfinge(1967)也曾报道弥漫性食管痉挛的病人最后转化为贲门失弛缓症。强力型贲门失弛缓症可以是贲门失弛缓症与弥漫性食管痉挛的共同表现形式,可见这些食管运动障碍之间关系密切。

      另有一些作者提出弥漫性食管痉挛可能是多原因所致的综合征。比如精神因素可导致本病(如有精神创伤史者常于情绪激动后发病,典型病人常有神经质性格,症状可能与情绪紧张有关)。其他因素如胃食管反流、食管腐蚀性损害、冷饮冷食等刺激食管黏膜及对促胃液素敏感等均可诱发食管痉挛。有时某些药物,如多潘立酮(domperidone)也能诱发弥漫性食管痉挛。

      二、发病机制

      病变主要侵及食管中、下段,以食管远端距食管下端括约肌5~10cm处最易发生,而食管近端基本正常。食管肌层包括纵行肌、环行肌层与黏膜肌层均有肥厚,尤其以环形肌更明显,肌层可厚达2cm。有的病人可无食管肌层肥厚。组织学检查显示Auerbach神经丛尚存在,有局灶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电镜检查则显示支配食管的迷走神经食管支变性或神经纤维断裂、胶原增加和线粒体断裂,与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之处是其神经节细胞的数目并不减少。

  • 弥漫性食管痉挛一般治疗

     弥漫性食管痉挛西医治疗

      首先,应使病人意识到本病为良疾病并可通过积极预防减少发病。注意避免情绪激动、紧张诱因,调节饮食习惯,免食过冷、过热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细嚼慢咽。在疼痛或不适发作时,可选用镇静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对抗焦虑、松弛括约肌。缓解症状;抗胆碱药物疗效多不肯定。症状较顽固的病人可考虑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或施行食管下段纵行肌层切开术。并发于其它疾病者应同时行原发病的治疗。

      1.一般性治疗

      (1)心理治疗:

    病人常有心理障碍,应予以治疗。可向病人讲明疾病的良性性质,解除心理包袱,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进食时情绪激动等。适当的镇静剂有时对防止发作有效。

      (2)饮食治疗:

    避免诱发症状发作的饮食,如冷、酸性或碱性食物等,放慢进餐速度也可减少痉挛的发作。

      (3)生物反馈疗法:

    有作者报道少数病人应用生物反馈(biofeeclback)治疗有效。方法是使病人进行双重吞咽,用第2次吞咽对Ⅰ期食管蠕动波的抑制作用来减少可能的食管痉挛。

      2.药物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

    静脉注射抗胆碱能药物可缓解痉挛症状,但口服几乎毫无疗效。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hyoscine)、山莨菪碱(anisodamine)等。

      (2)钙离子通道阻断药:

    舌下含服或口服钙离子通道阻断药能明显地抑制食管壁的收缩压力,减少食管收缩频率而不影响收缩振幅,也可减轻症状,中止胸痛发作。常用的药物有维拉帕米(verapamil)、硝苯地平(nifedipine)、地尔硫卓(dihiazem)等。

      (3)亚硝酸盐:

    从理论上讲亚硝酸盐可松弛食管平滑肌,对解除食管痉挛有效,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尚有争议。方法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isosor bide dinitrate)等。可间断或规则用药,一般餐前应用效果好。

      (4)抗焦虑药:

    有时应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可以缓解由于食管异常收缩产生的胸痛,但不降低食管压力,对精神紧张引起的食管源性胸痛有明显疗效。

      (5)其他药物:

    肼屈嗪(肼酞嗪)(hydralazine)能制止氯贝胆碱(bethanechol chloride)引起的食管痉挛和疼痛;普萘洛尔(propranolol)能减少肌肉收缩频率,或可有益。

      3.食管扩张疗法

    有人主张对于症状严重而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采用器械和气囊扩张食管。食管气囊扩张治疗可以改善食管的通过功能、缓解吞咽困难症状而减轻食管源性胸痛,少数病人可以恢复正常食管蠕动。可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所使用的扩张器进行扩张,有时需要反复扩张多次才能获得或维持疗效。但其总的疗效不如贲门失弛缓症的扩张治疗效果。

      4.手术治疗

    Lortat-Jacob(1950)首先提出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弥漫性食管痉挛病人,可应用食管肌层切开术(eophagomyotomy)进行治疗。此后其他作者也报道用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本病获得成功。肌层切开术后的效果优于食管扩张术,但疗效不如贲门失弛缓症的Heller手术。

      手术方法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所采用的Heller手术相同。纵行切开增厚的食管肌层,切开范围自食管胃接合部向上,至术前测压所测定异常收缩开始的位置,该部位多在主动脉弓或更高水平。因为手术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因此有人主张加做抗反流手术,如BerlseyⅣ手术或Nissen手术。手术若不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不必施行抗反流手术。围手术期处理与贲门失弛缓症相同。

      手术结果是否满意与病人的选择有关。一般来说,病史较长,症状严重,食管影像学检查及测压结果明显异常,术中可见有明显食管肌层肥厚者,疗效相对较好。总的来说,手术治疗的疗效优于扩张疗法。

  •   弥漫性食管痉挛预防

      注意避免情绪激动,紧张诱因,调节饮食习惯,免食过冷,过热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宜慢,避免寒冷及稠厚食物。

  • 弥漫性食管痉挛一般护理

    弥漫性食管痉挛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 弥漫性食管痉挛饮食原则

     弥漫性食管痉挛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弥漫性食管痉挛是一种食管运动性失调的疾病,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运动障碍,可引起咽下困难和胸痛病变主要位于食管中下段,表现为正常的食管推进性蠕动消失,为强烈的非推进持续收缩取代,致使食管呈螺旋状或串珠状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