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为一种新的免疫复合物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极其复杂。
1、诱因 诱发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因素不明。有报道认为是化学物质、药物(如碘剂) 等过敏反应,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过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
2、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损害、抗内皮细胞抗体以及细胞免疫反应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低分子量沉淀素的作用下引起C1q结合或活化,进一步导致传统途径的补体活化,产生过敏毒素及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这些炎症介质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炎的发生。有学者指出,对本病与结缔组织病的关系应予以重视。
3、阿蒂斯( Arthus) 反应 由IgG、IgM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所导致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局部皮肤反应) 。
荨麻疹性血管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性疗法为主:
①及早应用皮质类固醇,以预防肾损害等全身合并症。应用皮质类固醇的剂量应根据病情决定,一般相当于强的松30~50 mg ,可以分次口服或缓慢静脉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损大部分消退后,逐渐减量。由于有时病程可长达数月,因此,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②可以试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芬必得、诺松等。
③部分病例用氨苯砜治疗有效。
④必要时,也可考虑应用地塞米松。用法为5 mg 静脉滴注,1 次/ d ,连用3 天停4 天,或2.5 mg 口服,12 小时1 次,每周连用3 次。一般抗组胺类药物无效,但可以对症止痒。
5.免疫抑制剂 可服用环磷酰胺2~3mg/(kg·d)或硫唑嘌呤2~3mg/(kg·d)。
二、预后
皮损消退后常遗留有色素沉着,常反复发作持续数月或数年。
荨麻疹性血管炎辨证论治
1,中医偏方:
外洗方:白矾、蚕砂、芒硝、荆芥、苦参各二十克水煎外洗,一日数次。
本病由于病因不明,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报导称本病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故发病时应严格排查,一旦确定是由过敏原引起,应立即移除过敏原,并避免与过敏原再接触。同时应适当地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
荨麻疹性血管炎一般护理
很多的患者在皮肤出现瘙痒感的时候都会使用热敷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不过由于会使患者的血管紧张,所以会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反而会给患者带来影响,加重病情。另外,很多皮肤病的护理都是不能用手去搔抓的,荨麻疹性血管炎也不能例外,因为这种疾病在搔抓之后不但不能止痒,反而会加重瘙痒的现象。
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在饮食方面也应该注意,平时应该尽量少吃油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容易引起体内的热性反应的食物,平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荨麻疹性血管炎饮食原则
1,食疗方:
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或是B群中的B6。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