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引起真菌性肠炎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其次是曲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和地丝菌等。偶见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隐球菌。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属,共有150余种。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常见,且致病性较强。念珠菌为双相型真菌,酵母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带有单个芽生孢子,直径2.5~5µm,可相互连接形成假菌丝,菌丝体长为5~10µm,可见成串的孢子。在培养基上24h可形成较大的顶端厚壁孢子,而在含血清沙保培养基上37℃ 1~3h可见芽管形成。念珠菌胞壁上所含甘露糖蛋白是血清学诊断的靶抗原。
曲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但有些种单营无性生殖。曲菌共有132个种和18个亚种。致病菌主要是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等10种。病灶中的曲菌孢子大小约3~4µm,形状不整,密集成群。曲菌菌丝长短不一,多呈杆状,有分隔,直径较孢子稍大,菌丝呈锐角分支,并有多根菌丝朝同一方向反复分支的倾向,排列呈放射状或珊瑚状。
毛霉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无性孢子为孢子囊孢子。菌丝不分隔,较粗大,壁厚具有折光性。约为曲菌菌丝的2~3倍,呈直角分支,可见膨大细胞及弯曲菌丝;孢子囊柄直接由菌丝长出。致病菌以毛霉科中的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等3类最为常见,特别是根霉属中的少根根霉和米根霉,常侵犯胃肠道。
组织胞浆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非洲组织胞浆菌之分,属不全菌亚门,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内和37℃培养基中呈酵母型。直径2~4µm;在室温下生长缓慢,为白色菌丝集落,有典型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菌丝分隔,传染性很强。
副球孢子菌亦为双相型,在自然环境中或在25℃沙保培养基上呈菌丝相生长,菌落小,镜下可见宽1~2µm有分隔的分支菌丝,在菌丝两侧有圆形或卵圆形、约3~6µm大小的侧生小分生孢子。在组织内或在37℃血琼脂上呈酵母相生长,形成大的卵圆形或球形酵母体,直径10~60µm,周围环绕多个芽生孢子,小者1~2µm,大者10~30µm。
地丝菌为酵母样真菌,属于不全菌亚门,丛梗孢科,地霉属。粪等标本直接涂片经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下可见细的分隔菌丝,以及长方形关节孢子,约4μm×8µm大小,革兰染色阳性,两个关节孢子之间无间隙,有时关节孢子一角有芽管生出。偶见圆形孢子,胞壁增厚。
真菌性肠炎的发病诱因包括:
1.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肿瘤化疗或放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3.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AIDS等。
4.肠道营养不良和手术创伤。
二、发病机制
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的数量减少,趋化性丧失,杀菌力下降等,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2.菌体方面
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而曲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周围组织坏死。此外,一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如Krause曾给健康人口服1012CFU(菌落形成单位)的白念珠菌,数小时后发生肠道感染,随后出现念珠菌菌血症。
3.医源性因素
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或肠道手术增加了感染机会。
真菌性肠炎之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真菌侵袭肠壁各层。毛霉菌、曲菌和少数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肠炎,而且还可侵犯浆膜下层及肠系膜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破坏管壁引起真菌性脉管炎和真菌性血栓的形成。这些病变在毛霉菌感染时尤为突出。本病有时还可由两种真菌混合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合并毛霉菌,或白色念珠菌合并曲菌感染。因此病理检查时,最好同时结合真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有利于诊断。而真菌感染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性病灶,在真菌性肠炎中则少见。显微镜下所见:肠黏膜有局灶性坏死及溃疡形成。溃疡有的表浅,有的深达黏膜下层,有的表面有假膜形成。假膜有大量的真菌、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及少量炎性细胞组成。肠壁各层,尤其是黏膜下层呈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多少不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有时可见到脓肿。
真菌性肠炎一般治疗
一、真菌性肠炎西医治疗
深部真菌病与浅部真菌病不同,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和伴随的基础疾病,因此,对真菌性肠炎的治疗必须兼顾去除发病诱因和伴随疾病的治疗,仅用抗真菌药则疗效欠佳。而且,现有的几种疗效较好的抗真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需要联合用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诱发肠穿孔。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泻药。可应用微生态制剂。
2.液体疗法
(1)静脉补液:进食少、失水明显的患者,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原则上损失多少补多少,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钾”的方针。
(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失水者和静脉补液后病情已有改善者。
3.抗真菌治疗
首选制霉菌素口服。重症或口服有困难者选用氟康唑或二性霉素B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
(1)制霉菌素:
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因不溶于水,口服不吸收,故副作用较小。成人每次100万U,3次/d,儿童酌减,疗程10~14天。可与大蒜素合用。
(2)大蒜素:
为大蒜经真空分馏得到的一种有效挥发油,化学名为三硫二丙烯,亦可人工合成。注射剂,成人每天90~150mg,加入5%葡萄糖中滴注,4~5h滴完。口服胶丸,成人每次40~60mg,3次/d,饭后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2周~4个月。
(3)氟康唑:
为取代酮康唑的新一代三唑类化学制剂,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远较酮康唑小。用法:成人每天200~400mg,儿童5~10mg/(kg·d),1次口服或静脉滴入。疗程10~14天。此药应避免与降低胃pH值的碱性药物同服,否则影响该药的吸收;也应避免与降血糖药、环孢素A、苯妥英钠、利福平、H2拮抗药等合用,以免相互干扰、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
(4)伊曲康唑:
作用与氟康唑类似,仅供口服。用法及注意点同氟康唑。用于治疗副球孢子菌肠炎,疗程需6~12个月。
(5)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制剂(Ambisone):
供静脉应用的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但副作用大,仅适用于重症患者。此药对地丝菌无效。用法:两性霉素B,50mg/瓶,以去氧胆酸钠稀释,加入5%葡萄糖液中,成0.1mg/ml浓度,于6h内滴完。第1天0.25mg/kg,以后每天增加0.25mg/kg,至每天0.75mg/kg后改为隔天1次。通常与5-氟胞嘧啶合用,应用5~7天或病情减轻后,改用氟康唑或其他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主要副反应包括:头痛、寒战、发热、恶心、畏食、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贫血、急性肾炎、心肌炎、心率失常等,可通过应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抗组胺药及碱化尿液等以减轻毒副作用。如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则毒副作用明显减少,有利于加大用药剂量和延长应用时间。应用方法:
①加灭菌蒸馏水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稀释成4mg/ml,并剧烈震摇使之分散均匀。
②再以5%葡萄糖液稀释成0.2~2.0mg/ml浓度,并通过孔径为5µm的消毒滤膜过滤,避光静脉滴注,30~60min内滴完。
③用量:从每天1.0mg/kg逐天增加至3.0mg/kg,疗程2~4周;新生儿每天1~5mg/kg,疗程1个月。不宜在同一输液管道与电解质溶液及其他药物混用。
(6) 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为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通过真菌所特有的胞嘧啶脱氨酶,转化为5-氟尿嘧啶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单用效果差,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以降低其毒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常用口服胶囊,亦可用1%溶液作静脉注射。用量:成人和儿童,50~150mg/(kg·d),分4次口服。
(7)甲紫:
适用于地丝菌肠炎。用法:甲紫胶囊,每次30mg,3次/d。可与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合用。
(8)磺胺药:
适用于副球孢子菌肠炎。用法:磺胺嘧啶,成人每天4~6g,儿童每天60~100mg/kg,分3~4次口服。或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成人每天2片,儿童每天1片或酌减,1次口服。疗程需6个月以上。
真菌性肠炎辨证论治
二、真菌性肠炎中医疗法
运用中医的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加以有效的抗真菌药治疗。尤其是艾滋病并发真菌性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其独到的优势。
大蒜、黄连、土槿皮、毛姜等中药均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由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制成的注射液,可供静脉滴注,亦可口服。近来有人用中药浓煎成汁灌肠,亦取得不错的疗效。
真菌性肠炎预防
1.避免诱因
首先必须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避免通用,减少长期应用,确因病情需要难免长期应用者应间隔一定阶段加用抗真菌药物,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其他如对慢性病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慎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口腔和肠道黏膜生理屏障的完整,减少创伤等均有助于防止真菌性肠炎的发生。
2.防止真菌污染,治疗原发病灶
恶性肿瘤和血液病病房应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防止真菌滋生,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对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鹅口疮及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以免继发真菌性肠炎。对于行静脉营养的患者,以及接受血管导管检查和手术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真菌性医院内感染。
3.药物预防
对于艾滋病患者、肠道手术和器官移植术患者等高危人群,可予短期足量或长期小剂量预防用药。
(1)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
制霉菌素每天200万U口服,连用5~7天,可每月应用1次。
(2)艾滋病患者:
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每天100~200mg口服,每月应用5~7天,或两性霉菌素B每周100mg口服加制霉菌素悬液漱口,3次/d,长期坚持。
(3)器官移植和肠道手术患者:
制霉菌素50万U,3次/d,口服,或氟康唑每天200mg口服,于术前3天和术后7天连用。
(4)低体重新生儿或早产儿:
氟康唑12.5mg/kg口服。连服4~8周,可预防新生儿念珠菌肠炎。
(5)预防复发:
真菌性肠炎尤其是副球孢子菌肠炎治疗后容易复发,在艾滋病患者和其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预防可用两性霉素B 50mg,每周1次静脉滴注,或伊曲康唑200mg,1次/d,口服,用药期间每月常规查肝功能1~2次,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真菌性肠炎一般护理
真菌性肠炎护理
1、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生素或抗生素加激素同时使用。应多服维生素C。
2、经常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腹腔手术和口腔拔牙后,发生感染时,应积极治疗。
3、皮肤皱褶处,尽量避免潮湿或肥皂制剂。
4、经常从事洗涤工作者,要注意甲床、甲沟变化,及早检查和处理。
5、局部有坏死组织和化脓性病损,应按外科治疗原则处理。
真菌性肠炎饮食原则
真菌性肠炎饮食
1、应该吃什么
1)生姜可预防恶心和胃部不适,旅行前、旅行中都应进食。
2)薄荷茶可缓和胃部不适,在舌头上滴一滴薄荷油可缓解晕动症状。
3)旅行前 1 个小时服用适量的维生素B6,可以缓解症状。
4)尽量进食自己喜欢的食物
5)带一点有橄榄油的饼干。因橄榄油有减少唾液分泌的作用,可防治恶心。
2、不宜吃什么
少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食物中含香料、脂肪不宜太多,油炸食品也应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