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普外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手术治疗
    治 愈 率:95%,手术治疗为主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30000元)
    疾病症状:腹肌紧张,低烧,肚子疼
    相关检查:胃肠道CT,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并发症:肠梗阻
    治疗药品:胆汁槟榔维B1胶囊,便秘通
  •   一、发病机制

      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发生肠梗阻:

      外界因素(30%):

      1、暴饮暴食后近端肠内容物骤然增多,不能顺利通过已狭窄的肠腔,形成相对的梗阻。

      2、粘连部位发生炎症或粘连水肿,以及食物残渣,异物的堵塞,都能导致肠腔狭窄。

      内部因素(30%):

      一组肠袢彼此紧密粘连成一团。并固定于腹壁切口疤痕下,因为肠腔狭小,肠蠕动受到影响,肠管不能扩张,容易发生梗阻。一段肠袢粘连并固定于自身折迭的位置,使曲折处的肠腔狭小,容易发生梗阻。

      一段肠袢粘连于距离较远的一点,由于牵拉肠袢使其粘连点成一锐角,容易发生梗阻。腹腔索带状粘连的另一端固定于腹后壁,将肠管压迫造成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10%):

      肠壁粘着于腹壁的一点,肠袢其他部分无粘连,由于强烈的肠蠕动或身体姿势的突然改变,肠袢可能以粘着处为支点而扭转,引起绞窄性肠梗阻。

  • 粘连性肠梗阻一般治疗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症状体征轻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气宽肠汤。也可配合针刺足三里。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且这种新形成的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术治疗效果常较满意。

      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应按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

      1、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施行简单的切断和分离。

      2、广泛粘连不易分离,且容易损伤肠壁浆膜和引起渗血或肠瘘,并再度引起粘连,所以对那些并未引起梗阻的部分,不应分离;如因广泛粘连而屡次引起肠梗阻,可采用Noble法,行小肠折叠排列术,将小肠顺序折叠排列,缝合固定于此位置,以避免梗阻再发生。

      3、如一组肠袢紧密粘连成团引起梗阻,又不能分离,可将此段肠切除做一期肠吻合;倘若无法切除,则作梗阻部分近、远端肠侧侧吻合的捷径手术,或在梗阻部位以上切断肠管,远断端闭合,近断端与梗阻以下的肠管作端侧吻合。

      粘连性肠梗阻可多处发生,手术中应予注意。

    粘连性肠梗阻辨证论治

      根据祖国医学"腑痛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本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通,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如《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临床以虚实为纲进行辨治。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属虚寒者,治宜温补阳气;久痛入络者,可参阅叶天士所说,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但临证之时需结合西医诊断,凡具手术适应证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一、辨证选方

      1.痞结型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止痛。

      方药:实证用大承气汤(《伤寒论》) 枳实15g,芒硝(冲服)12g,大黄(后下)10g,厚朴12g。虚证用五仁汤(《世医得效方》)。杏仁10g,柏子仁15g,郁李仁20g,火麻仁15g,瓜蒌仁20g。如气滞较甚者加莱菔子、木香、郁金、川楝子以增其理气之功;呕吐频繁者加姜半夏、桔梗以和胃降逆。

      用法: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给药4小时未缓解,可再给药。一般控制在一日之内,如梗阻未见好转,即改手术治疗。

      2.瘀结型

      治法:实热者通里攻下,行气活血;虚寒者温中补气。

      方药:实热者用大承气汤(见前痞结型)。虚寒者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10g,于姜6g,党参15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代赭石;腹胀剧者加木香、香附;瘀滞加桃仁、当归尾;津亏加生地黄、石斛;体虚加党参、白术;虫积加苦楝皮、槟榔;食积加山楂、神曲;发热加黄芩、连翘;热毒较盛加银花、蒲公英;阴损及阳加熟附子、干姜。用法同痞结型。

      3。疽结型

      本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二、专方验方

      1.肠粘连缓解方:桃仁12g,赤芍15g,木香6g,台乌药12g,番泻叶(后下)9g,炒莱菔子30g,川厚朴15g,芒硝(冲服)6g,适用痞结型者,尤其轻型肠粘连或部分肠梗阻者。(《外科学》)。

      2.理气宽肠汤:当归15g,桃仁6g,乌药9g,青陈皮各6g,加水500ml,煎成200ml,每剂分二次服,每日1~2剂,功效:理气宽肠,祛瘀润下。指征:适用于轻型痞结型肠梗阻,或用于胃肠道手术后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外科学》)

      三、其他疗法:颠簸疗法

      取膝时位,使上下肢距离加大,充分暴露腹部。让病人放松腹肌,术者双掌轻托病人腹部两侧,由上而下反复颠簸或左右震荡,震度由小到大,以病人可忍受为度。每次进行5~10分钟,根据病情可反复应用,适用于早期腹胀不显著,无腹膜刺激征肠扭转。对于一般情况不佳,脱水严重,明显血循环障碍者忌用。

  •   及时、正确治疗腹腔炎症对防止粘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腹腔手术止血不彻底而形成的血肿、肠管暴露在腹腔外过久或纱布敷料长时间覆盖接触损伤浆膜,手套上未洗净的滑石粉等异物带入腹腔,腹膜撕裂、缺损,大块组织结扎,腹腔引流物的放置等,都是促成粘连的医源性因素,应予防止。

  • 粘连性肠梗阻一般护理

      饮食清淡点,食物易消化点,等涨的感觉慢慢减弱下来,逐步回复正常饮食。餐后不宜做剧烈体力活动,尤其是突然体位改变的活动。

  • 粘连性肠梗阻饮食原则

      1、饮食清淡点,食物易消化点,等涨的感觉慢慢减弱下来,逐步回复正常饮食。

      2、饮食应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防止大量食物进入已受粘连影响的近端肠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