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ID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其发生的根本病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除可出现贫血外,还可因缺铁而降低许多含铁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功能,使机体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循环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经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故为我国重要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血液科
    疾病别称:小儿低铁性贫血,小儿营养性低色素性贫血,小儿营养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儿童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一般正规三甲医院典型病例治愈率达75%
    治疗周期:正规治疗周期为100天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持续性发热,持续低烧,头晕
    相关检查:新生儿溶血症筛查,血液分析仪,血液生化六项
    并发症:小儿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小儿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治疗药品:小儿硫酸亚铁糖浆,复方肝浸膏片,琥珀酸亚铁片
  •   一、发病原因:

      1.初生时机体铁的含量:

      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

      影响因素:

      1)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

    因此小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所以出

      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

      2)胎儿与母体,或于双胎中的另一胎儿进行输血。

      3)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胆带结扎是否延迟。

      另外,母亲妊娠期间有缺铁性贫血,与婴儿贫血并无肯定的关系。

      2.饮食缺铁:

      人乳的含铁量、铁的吸收率较高,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别

      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

      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

      3.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

      小儿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

      一般婴儿会动用储存的铁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但在体重增长1倍以

      前,出现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

      早产儿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需要在食物中额外加铁。

      4.长期少量失血:

      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可不额外补充铁剂,不致发生贫血。但

      长期慢性失血时,铁的消耗量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

      1岁以内婴儿,储存的铁皆用于补充生长所致的血容量扩充,小量的慢性

      失血可以导致贫血。

      另外,小儿每日饮超过1L用未经煮旨的鲜牛乳,可出现慢性肠道失血,

      因此每日饮用的鲜牛乳最好不超过750ml,或应用蒸发奶。

      5.其他原因:

      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

      长期呕吐和腹泻、肠炎、脂肪痢等,影响营养的吸收。

      二、发病机制:

      1.影响生化反应:

      对生化反应的影响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

      成。需要铁的酶活性降低,细胞功能紊乱,出现一些非血液系统症

      状,如影响小儿的神经精神(行为)、消化吸收、肌肉运动和免疫等功

      能。经铁剂治疗后,这些症状可消失。缺铁还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

      成。

      2.影响血红蛋白生成:

      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输送氧量减少,影响机体多器官的正常功

      能。同时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含量不足,细胞质较少,,红细胞数量

      减少的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组织学改变:

      上消化道生长快速的细胞对缺铁特别敏感,舌、咽喉、食管、胃和小肠

      的黏膜萎缩。

      咽喉部的黏膜萎缩可能导致环状软骨后区形成喉蹼,引起吞咽困难。

  • 小儿缺铁性贫血一般治疗

     一、小儿缺铁性贫血西医治疗

     以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为原则。

      一】铁剂治疗

      须继续应用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至少6~8周。

      治疗后的反应:

      用药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的酶恢复,症状好转,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进。36~48小时后,骨髓出现红细胞系统增生现象。48~72小时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4~11日达高峰。血红蛋白也同时迅速上升,治疗3~4周后贫血被纠正。心脏杂音于2~3周后减轻或消失,脾脏逐渐缩小。用药1~3月,储存铁达到正常值。

      注意:维生素B12、叶酸或肝精对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无效,不可滥用。

      1.口服铁剂

      口服无机盐:最经济、方便和有效

      多采用易吸收二价铁,常用的有硫酸亚铁,含铁量为20%;富马酸铁,含铁30%。

      为服用方便,多配成2.5%硫酸亚铁合剂溶液(硫酸亚铁2.5g,稀盐酸2.9ml,葡萄糖12.5g,氯仿水100ml)。

      剂量应按所含铁元素计算,以4.5~6mg/kg·d,分3次服用为宜,(折后硫酸亚铁0.03g/kg/日;富马酸铁0.02g/kg/日;2.5%硫酸亚铁合剂1.2ml/kg·d),

      注意事项:

      1)超过上述剂量吸收下降,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剂量过大可产生中毒现象。

      2)应避免与大量牛奶同时服用,影响铁的吸收。

      3)服药最好在两餐之间,既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

      4)服用铁剂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增加吸收,但要在服铁剂前4小时内服用。

      5)反应强烈患儿,可改用刺激性小的葡萄糖亚铁(ferrous gluconate),或将上述铁剂减至半量,待恶心、呕吐、腹泻或胃部不适等症状消失后,再加至常用量。

      2.注射铁剂

      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贫血又较重的病儿

      常用的铁注射剂:

      含糖氧化铁,每ml含铁20mg,静脉注射。

      右旋糖酐铁,每ml含铁50mg,肌注。

      副作用:局部可产生疼痛及荨麻疹,还可见发热、关节痛、头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还可发生栓塞性静脉炎。

      注射铁剂的治疗效应并不比口服快,故须慎用。

      二】去因治疗

      1.必须改善饮食,合理喂养。

      在药物治疗开始数天后,症状好转时逐渐添加辅食,以免由于增加食物过急而造成消化不良。

      选择食物应根据小儿的年龄:1岁左右的婴儿可加蛋类、菜泥、肝和肉末等。幼儿与儿童必须纠正偏食,给予富含铁质、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

      另外,鲜牛奶的食用量减至每日500ml以下,或改用奶粉、蒸发奶或代乳口。

    2.对肠道畸形、钩虫病等在贫血纠正后应行外科手术或驱虫。

      三】输血

      适应症:重度贫血或合并严重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者,血红蛋白的30g/L以下。

      原则:

      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或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每次2~3ml/kg。

      心力衰竭严重,用换血法,以浓缩的红细胞代替全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辨证论治

     二、小儿缺铁性贫血中医治疗

      一】分类:

      1.肝肾不足型

      多见贫血时间较长,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症状:表情呆滞、智力低下,手足颤动,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舌淡脉弦细。

      常用药物:左归丸加减,药选枸杞子、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首乌、龟板、白芍、阿胶、制首乌、怀牛膝、紫河车粉(吞服)。

      2.心血亏虚型

      症状:面色苍白,倦怠无力,皮肤干燥,心谎气短,睡眠不实,舌淡脉细。

      常用方药:熟地、当归、川芎、党参、丹参、白芍、酸枣仁、龙眼肉。八珍汤化裁,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3.气血两虚型

      症状:脾虚气弱型和心血亏虚型症状相兼。

      常用方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阿胶、陈皮、炙甘草。

      4.脾虚气弱型

      症状:面色发白,唇舌色淡。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塘软,脉虚而软。

      常用方药:炙黄芪、党参、当归、炒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等可选异功散加减。

      二】中医治疗药方:

      1.鸡血藤8~15g,每日一次,水煎服。

      2.当归、生地、熟地、黄芪各6克,水煎服。

      3.枸杞3克,红枣6枚,鸡蛋1个,同煮食,每日1次。

      4.锻皂矾、炒黄豆以 1:2的比例共研细末,以枣汤和丸,每次服2克,每日三次。

      5.大麦粉60克、皂矾30克、红糖60克,共研细末,以生公鸡血30克作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一次,每次1。5~3克。

      6.党参10 g,白术10g ,茯苓10g,黄芪10g ,赤芍10g ,当归10g ,生阿胶10g ,黄精10g ,扁豆10g ,山药10g 。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00Ml.

      7.芡实、茯苓、白扁豆、莲子肉、山药、党参、薏苡仁、白术各6克,水适量,煎40分钟,去党参、白术,入大米150克,熬粥,分次调糖食用。

      8.黄芪10g ,当归10g,神曲10g ,麦芽10g ,山楂10g ,生地10g, 鸡血藤10g, 红花5g ,山药10g ,陈皮10g ,何首乌10g,鸡内金sg,白术10g,枸杞子10g ,人参10g , 大枣20枚,蜂蜜50g 。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0ml,加人蜂蜜调匀。日服3次,每次10―20ml。

  •   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

      1.做好婴儿喂养指导。

      母乳中铁吸收较好,最好使用母乳喂养。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采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

      2.加用强化铁的饮食

      1)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婴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加强饮食中铁的含量。

      最简单的方法即在奶方中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如食用含铁谷类或交替使用硫酸亚铁滴剂。

      硫酸亚铁滴剂足月儿纯铁用量不超过1mg/kg/日(2.5%FeSO40.2ml/kg/日),早产儿不超过2mg/kg·d。每日最大总剂量为15mg。但在家庭使用最多不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铁中毒。

      另外,人工喂养儿在6个月以后,喂不加铁的牛奶不可超过750ml。

      2)儿童与成人

      最好在每斤面粉中加铁13~16mg,同时应注意尽量增加动物饮食。

      3.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小儿缺铁性贫血一般护理

     小儿缺铁性贫血护理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制剂。婴儿最好在两餐之间服,以利于吸收,因为铁质对胃粘膜有刺激,服后易产生恶心哎吐,同时避免与牛奶钙片同时服用,也不要用茶喂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铁制剂用量应遵医嘱,用量过大,可出现中毒现象。

      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由于贫血患儿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肺炎等,因此患儿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去,并注意勿与其他病人接触,以避免交叉感染,因感染后能使贫血加重。

  • 小儿缺铁性贫血饮食原则

      小儿缺铁性贫血饮食禁忌:

      1.预防:

      可服用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加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多吃般动物性食品。

      2.患者宜多吃的食物

      各种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液、鸡蛋黄等。

      绿色带叶蔬菜、黄豆及其制品、木耳和蘑菇、芝麻酱等。

      3.补铁饮食注意

      服铁勿饮茶:因茶叶中的许多成分能与铁结合,影响药物疗效。

      铁剂勿饭前服用:这是因为铁剂对胃黏膜有刺激,饭前服,使人难以耐受,宜饭后服。另外,铁剂勿与牛奶同服,因牛奶中含磷较多,会影响铁的吸收,使疗效降低。

      二、食补偏方:

      1.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

      同煮成粥,热温服。有养心补脾、滋补强壮的功效。

      2.糙糯米100g,薏苡仁50g,红枣15枚。

      同煮成粥。食用时加适量白糖。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3.鸡蛋2个,取蛋黄打散,水煮开先加盐少许,入蛋黄煮熟,每日饮服2次。有补铁的作用,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4.新鲜羊骨2斤(1000g),粳米200g。

      羊骨洗净捶碎,加水熬汤,去渣后,入粳米共煮成粥。食用时中适量调米温服,10~15天为一疗程。有补肾壮骨的作用。

      5.制首乌60g,红枣3~5枚,粳米100g。

      先以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红枣和粳米煮粥,将熟时,放入红糖适量,再煮一二沸即可。热温服。首乌忌铁器,煎汤煮粥时需用少锅或搪瓷锅。有补肝益肾、养血理虚功效。

      6.猪肝150g,菠菜适量。

      猪肝洗净切片与淀粉、盐、酱油、味精适量调匀,放入油锅内与焯过的菠菜炒熟,或用猪肝50g洗净切片,放入沸水中煮至近熟时,放入菠菜,开锅加入调米,吃肝吃菜喝汤。有补铁作用,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7菠菜猪肝汤:鲜菠菜 200g ,猪肝100g,油15ml,盐少许。

      将菠菜洗净,切碎;猪肝切成小薄片,用油、盐拌匀,备用;锅中加清水500ml,煮沸后加入菠菜及猪肝,煮至猪肝熟后即可。喝汤,食菠菜及猪肝 ,每日1剂,1次食完,可长期食用。适用于缺缺性贫血症状较轻者。

      8.麻花糊润肠通便,养血补血。适用于缺铁性贫血。但出现腹泻者应停用。

      黑芝麻、花生仁(连衣)各若干,白糖15克。

      将芝麻、花生仁洗净,放入炒锅中,炒熟,研成粉末。每次各取15克,加入热开水120毫升至150毫升,调成糊状,再加入白糖调味即可。趁温食用。每日1剂,1次食完,可长期食用。

      9.猪肝瘦肉粥健脾益气。适用于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及夜盲症等。鲜猪肝 50g ,鲜瘦猪肉 50g ,大米 50g ,油 15ml,盐少许。

      制法 :将猪肝、瘦肉洗净剁碎 ,加油、盐适量拌匀 ;将大米洗干净 ,放火锅中 ,加清水适量 ,煮至粥将熟时加入拌好的猪肝、瘦肉 ,再煮至肉熟即可。每日 1剂或隔日 1剂 ;1次或 2次食完 ,可长期食用。

      10.参枣莲子粥:党参15g,红枣20g,,莲子30g,,粳米或大米30g。健脾益气,养血补虚。适用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病后体质虚弱。

      将党参切成片,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莲子打碎。将粳米淘洗干净与党参、红枣、莲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米熟即可。婴幼儿食粥浆 ,儿童食粥及红枣 ,每日 1剂 ,分 2次食完 ,食至贫血痊愈。

      11.鸡汁粥粥鲜烂,鸡肉味浓。:鸡肉味甘,微温,能温中补脾,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并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镁、钾、纳、维生素等在家的营养成分。鸡煎汤汁同粳米煮粥,其补脾益阴、养血强体作用大,主治年幼体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症,可防治贫血症。原料:母鸡一只(约重1000克),粳米60克。将鸡宰杀,去内脏,去毛,洗净,放在锅内加水,煎煮出鸡汁,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煮粥时先用旺火煮,再改用文米煮之。

小儿低铁性贫血,小儿营养性低色素性贫血,小儿营养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ID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其发生的根本病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除可出现贫血外,还可因缺铁而降低许多含铁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功能,使机体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循环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经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故为我国重要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