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肝豆状核变性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受累基因与铜代谢紊乱有关,与位于染色体的酯酶D基因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紧密连锁。
二、发病机制
WD的发病机制有胆道排泄减少、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溶酶体缺陷、金属巯蛋白基因异常及调节基因异常等学说,目前以前二种学说获得多数学者赞同。
1.铜代谢合成障碍
多数实验室用64Cu对体内铜代谢研究证明,血清铜蓝蛋白减少是WD体内铜积蓄的主要原因。但铜蓝蛋白为何缺乏,尚未完全阐明。Bichtrrich根据铜蓝蛋白电泳发现,正常成人是由先构成的未分化的铜蓝蛋白D在肝脏内经肽酶将其大部分转化为铜蓝蛋白C,然后由80%铜蓝蛋白C与20%铜蓝蛋白D构成铜蓝蛋白,而WD患者仅存在铜蓝蛋白D,而几乎没有C部分,故引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
2.胆道铜排泄障碍
正常成人每日需从食物中吸收铜2~5mg,铜离子进人体内后,大部分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为直接反应铜,运送到肝脏,在肝细胞内转与各种球蛋白主要是α2-球蛋白牢固地结合为铜蓝蛋白(间接反应铜)。一般血浆中的总铜量90%~95%以铜蓝蛋白形式存在,仅约5%的铜与白蛋白、氨基酸和多肽疏松结合存在,后者除在各脏器内自由通过细胞膜与血浆铜交换外,大部分由溶酶体摄取经胆管从粪便中排出,少数由尿排出。即正常人从食物中吸收的铜,除体内生理需要外,过剩的铜绝大部分从胆管中胆汁排泄。Frommer率先测定8例WD患者及10例对照组的十二指肠液内含铜量,发现W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出胆管排铜障碍是造成WD患者体内铜蓄积的重要原因。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合成。正常成人每日从饮食摄取铜2~5mg,约30%在胃、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吸收入血,大部分与白蛋白疏松结合进入肝细胞,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CP有氧化酶活性,呈深蓝色,剩余铜被结合到其他特殊铜蛋白中。正常人每日胆汁排铜量约1200μg。约70%的CP存在于血浆,其余存在于血管外,血液循环中90%~95%的铜结合在CP上。CP有重要生理功能,可作为铜的供体参与细胞色素C及其他铜蛋白合成,具有亚铁氧化酶作用,将亚铁氧化为高铁状态,使氧还原成水。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WD患者铜蓝蛋白合成障碍,90%以上患者血清CP量明显减少,但肝内前铜蓝蛋白(Apo-CP)含量及结构正常,提示生化障碍发生在肝内Apo-CP与铜结合环节,CP合成障碍是本病基本的遗传缺陷。肝内铜代谢紊乱引起血清CP合成障碍,导致血清铜及CP降低,尿铜排泄增多,胆道排铜减少,过量铜在肝脏、脑、肾脏及角膜等组织沉积致病,但约5%的Wilson病人血清CP水平正常难以解释。
近年研究已确定CP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13q14-21),有多种突变型,表达CP是132kD糖蛋白,由10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单条多肽链,结合6个三种不同类型铜离子。WD患者铜蓝蛋白前体无异常,基因及表达产物无变化,从遗传基因角度不能解释WD血清CP明显减少。基因突变有明显遗传异质性,突变方式包括转换(A →G)、颠换(C →G)、缺失(CCC →CC)及插入(T →TT),其中C →G颠换最常见,造成编码氨基酸变化(如组氨酸变成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变成丝氨酸)及移码突变,至今发现的突变均涉及ATP酶功能区。WD基因突变引起编码P型ATP酶(也称ATP7B)功能改变,ATP7B主要功能是铜转运,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不能将多余铜离子从细胞内转运出去,使铜离子在特定器官和组织沉积致病。
WD的分子发病机制存在种族差异,欧美患者ATP7B基因高频突变点是14号外显子,处于ATP7B基因磷酸化区及ATP结合区,两个功能区基因突变使功能消失,导致酶缺乏,转运过程中能量引起铜离子在细胞内滞留。中国WD患者高频突变点8号外显子在整个ATP7B基因中处于跨膜功能区,引起蛋白质一级、二级结构改变,导致细胞膜铜转运停滞而致病。
WD的病理表现为大量的铜沉积于组织。病变特征性地分布于脑组织、肝脏、肾脏及角膜等处。脑病变以壳核最早和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尾状核及大脑皮质,丘脑底核、红核、黑质、丘脑及齿状核亦可受累。神经元显著减少或完全脱失,轴突变性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可见棕黄色细小铜颗粒沉积,严重者角膜中央区及间质细胞中也可见到。肝脏外表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或假小叶,颇似坏死后肝硬化,肝细胞脂肪变性,含铜颗粒。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致密、线粒体嵴消失及粗面内质网断裂等。
肝豆状核变性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本病一经诊断或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前就应进行系统治疗
有效防止病情发展,治疗愈早愈好。注意减少食物含铜量(<1mg/d),限制含铜多的饮食,如坚果类、巧克力、豌豆、蚕豆、玉米、香菇、贝壳和螺类、蜜糖、动物肝和血等。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能促进尿铜排泄。
2.药物治疗
包括驱铜药、阻止肠道对铜吸收与促进排铜药,患者应选择一种适宜药物终生服药。一些女性患者怀孕期神经系统症状进展,铜代谢无明显变化。尽管WD病人铜代谢障碍无法彻底治疗,但阻断铜沉积病理过程,神经系统体征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K-F环消失,肝功能恢复等。铜螯合物(copper chelating agent)包括:
(1)D-青霉胺(D-penicillamine):
为首选,可络合血液及组织中过量游离铜从尿中排出,在肝中与铜形成无毒复合物,消除游离铜毒性,诱导肝细胞合成有去铜毒作用金属铜硫蛋白(copper metallothionein)。成人剂量1.0~1.5g/d,儿童20mg/(kg•d) 口服,3次/日。首次使用应作青霉素皮试。有时需数月起效,动态观察血清铜代谢水平及裂隙灯检查K-F环作为疗效监测指标。少数患者有发热、药疹、白细胞减少、肌无力及震颤等暂时加重现象,极少数发生骨髓抑制、狼疮样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严重毒副作用。终止治疗后无毒复合物会解离重新产生毒性,应与病人和家属交代突然停药可使病情加重,经常听取病人用药反应。中、重度WD病人用足量D-青霉胺治疗,症状也常不能在数周或数月内好转,10%~50%的病人用D-青霉胺后神经系统体征仍会加重,重要的是不能中断用药。曾报道一例WD病人治疗后数周突然死亡,可能与铜在心脏传导系统沉积有关。少数病人在治疗开始时易出现痫性发作。
(2)锌剂:
竞争抑制铜在肠道吸收,增加粪铜和尿铜排泄。常用锌剂如醋酸锌(zinc acetate)100~150mg/d,3次/日,餐前1小时服用;硫酸锌、葡萄糖酸锌及甘草锌等也可选用。偶有恶心、呕吐等轻度副作用。
(3)硫化钾:
使铜在肠道形成不溶性硫化铜排出体外,抑制铜吸收。20~40mg口服,3次/日。
(4)三乙基四胺(triethylene teramine):
成人1.2g/d,副作用小,用于青霉胺严重毒副反应患者,但药源困难,价格昂贵。
(5)其他络合剂:
①二巯基丙醇(BAL):成人2.5~5mg/(kg·d),分1~2次深部肌内注射。20世纪50~60年代曾治疗WD,副作用较多,目前很少应用;②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是含双巯基低毒高效重金属络合剂,能结合血游离铜、组织中与酶系统结合铜离子,形成硫醇化合物经尿排出,用量1g,溶于1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1~2次/日,5~7日为一疗程,间断用几个疗程,排铜效果优于BAL,副作用较轻,包括牙龈出血及鼻衄,口臭、头痛、恶心、乏力及四肢酸痛等;③二巯丙磺酸(DMPS):解毒作用与BAL相似,排铜效果较BAL强,毒性较低;④四巯钼酸胺(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TM):在肠粘膜中形成含铜及白蛋白复合物,后者不能被肠粘膜吸收,随粪便排出,TM还能限制肠粘膜对铜吸收,剂量20mg,6次/日,三次在就餐时服用,另三次在两餐间服用,最大量可增至每次60mg;过量钼可能滞留在肝、脾及骨髓内,不能用TM维持治疗;副作用较少,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等。多数患者用驱铜剂(decopperingagent)后神经系统症状可获改善。为防止贫血应同时服用维生素B6(pyridoxine)20mg,3次/日。
3.对症治疗
肌强直和震颤可用安坦或金刚烷胺,症状明显可用复方L-dopa;精神症状明显可用抗精神病药,抑郁症状明显可用抗抑郁药,智力减退可用促智药。无论有无肝损害,均需护肝治疗,可用肝泰乐、肌苷及维生素C等。
4.手术治疗
①WD合并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及血小板长期显著减少,易发生出血和感染,脾切除是重要辅助治疗措施,青霉胺也有降低白细胞及血小板副作用,这类患者宜小剂量或不用青霉胺;②治疗无效严重病例可肝移植治疗,文献报告2例WD患者肝移植后,症状改善,K-F环消失,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术后分别存活6年和4年。目前国内WD患者肝移植最长存活时间为500天。
5.基因治疗
目前仍处于实验性研究阶段。
二、预后
本病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病情多数持续进行,至晚期则因严重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并发感染而死亡,病程长短与起病年龄有密切关系,进展多数缓慢,病程可延续数年甚至三四十年,平均病程为4~5年,但持续十多年者并非少见,在1948年以前,本病因无有效疗法,病程多不超过3~4年,自从应用化学疗法以来,预后颇有改观,经化学疗法后,神经症状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亦可复发,有些症状可完全缓解一段时间,治疗以前神经症状存在越久者,恢复的程度就越差,有些神经症状,在治疗连续进行2年以上仍可继续好转,但肝脏损害恢复较差,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治疗的早晚,发现本病时肝脏的情况以及肝脏疾病进展的快慢,有些患者可早期死于急性肝坏死,亦有人认为神经症状出现越早者病情进展越快,另有人提出少年型的药物疗效比成年人差,曾报告一组10例少年型病例,平均病程为5~7年,本病如能及早治疗,症状(特别是神经症状)可能停止发展或获得缓解,因此对于患者的同胞兄弟在出现症状之前,应从早进行检查,治疗越早,预后将越佳,今后对于代谢障碍各个环节如能更进一步了解,则疗效必将进一步提高。
肝豆状核变性辨证论治
三、肝豆状核变性中医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属于“颤症”、“癫狂”、“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
(1)肝经热盛治法: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为主。
(2)肝肾不足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3)气血两虚治法: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4)瘀血内阻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为主。
(5)痰浊留滞治法: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为主。
肝豆状核变性预防
饮食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利用食物因素大大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出,保护肝功能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发展,维持和巩固已获得的疗效饮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而饮食护理是重要的一环。
肝豆状核变性一般护理
肝豆状核变性护理
1 生命体征的护理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的生命体征的监护,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对并发脑病的患者密切观察呼吸及神经、精神症状。
2 观察用药后反应
在驱铜治疗时,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这要求我们对患者因电解质紊乱所出现的症状非常熟悉,如在连续大剂量驱铜时,患者极易出现低钙引起的抽搐症状,轻度低钾出现的疲倦、神情淡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对称性肌无力,甚至呼吸困难、昏迷、心脏收缩期停搏而死亡,我们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确定患者是否低钙、低钾。一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患者补钙、补钾,同时严密观察病情,记录24 h出入量、心电图改变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检测血钾浓度,防止发生高血钾。
肝豆状核变性饮食原则
肝豆状核变性饮食
不适宜食物: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动物血、猪肉,蛤蜊、牡蛎、田螺等贝壳类,坚果类,黄豆、黑豆、小豆、扁豆、绿豆等干豆类,芝麻、可可、巧克力、明胶、樱桃等,蘑菇、荠菜、菠菜、油菜、芥菜、茴香、芋头、龙须菜等;对铜制餐具、食具也应慎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浓茶、咖啡、肉汤、鸡汤等食物,适宜食物:低铜食物:如精白米、面、瘦猪肉、瘦鸡鸭肉、马铃薯、小白菜、萝卜、藕、茎蓝、桔子、苹果、桃子及砂糖、牛奶(不仅低铜,而且长期服有排铜效果)。去油骨头汤、蛋黄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食疗方
1、玉米30g,加水适量煮服,玉米汤代茶饮用。
2、高粱米30g,羊肉30g,葱盐适量。加水同煮成羊肉高粱米粥饮用。
3、鳗鲡鱼,切段。加葱,盐炖服。
4、红烧鳝鱼。切段,加酱油及适量白糖,煮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