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脊髓小脑变性症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上是以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特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脑外科,神经内科
    疾病别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萎缩症,脊椎小脑运动失调症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一般起病于30到50岁之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复健治疗、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2-4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30000元)
    疾病症状: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吞咽困难
    相关检查:反跳试验,持水杯试验,神经系统检查
    并发症:褥疮
    治疗药品: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长春西汀葡萄糖注射液,盐酸乙哌立松片
  •   一、病因:

      1.遗传因素(20%):

      20岁以前起病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20岁以后起病者则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外众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将Friedreich共济失调缺陷基因定位于9q13~q21,将OPCA遗传基因定位于6p24~p23之间。

      2.其他因素(10%):

      还有研究表明脊髓小脑变性症的发病与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复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临床取证。

      3.病毒感染(10%):

      病毒感染导致炎性反应诱发脊髓小脑变性症。

      二、发病机制:

      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神经细胞的萎缩,变性,髓鞘的脱失,胶质细胞轻度增生,从而出现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中下脚广泛变性,浦肯野细胞消失;脊髓后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继发胶质细胞增生,后根与脊神经节变性,髓鞘脱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为明显,亦可见到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基底核等脑干部分核团的变性。

      随著医学进步,近年来对于此症患者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有几型的SCA在基因中一段三核甘酸重覆(trinucleotide repeats)的数目有异常的增加,如SCA3基因中这一段CAG重覆的数目为12-40,而患者其数目会增加到56-86, CAG所对应的氨基酸是麸胺酸,所以其制造出来的蛋白质便带著一条较长的麸胺酸尾巴,这条长尾巴会造成蛋白质异常的功能及代谢,进而造成细胞的死亡,对於其致病的机制,科学家们正积极投入研究,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脊髓小脑变性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这是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重点是复健治疗,使患者尽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患者在治疗之后可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

  •   一、预防:

      1.尽量保持与社会接触,争取生活平衡。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尽 可能与别人多交往,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

      3.培养运动习惯。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状态的运动,以维持心肺耐力、肌力,使身体的柔软度处于最佳状态。

      4.注意生活起居。不要固定在相同的姿势太久 , 常常活动手脚。

      5.接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或言语治疗,用以舒缓病情。

      6.在患者亲人的爱心照顾下,可增强患者的生命力。

  • 脊髓小脑变性症一般护理

       一、护理:

      1、注意生活起居。不要固定在相同的姿势太久 , 常常活动手脚。

      2、接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或言语治疗,用以舒缓病情。

      3、在患者亲人的爱心照顾下,可增强患者的生命力。

  • 脊髓小脑变性症饮食原则

      一、宜:

      多吃增强免疫作用的食物:甲鱼、乌龟、海龟、沙虫、青鱼、鲨鱼、水蛇、虾、白花蛇、鲫鱼、桑椹、无花果、荔枝、胡桃、瓜蒌、马齿苋、豆豉、橄榄、杏仁、丝瓜。多吃富含维生素A、B族及维生素C的食物,如橘子、苹果、西红柿等水果蔬菜。

      二、忌:

      烟、酒、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禁忌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萎缩症,脊椎小脑运动失调症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上是以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