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嗜酸细胞性胃炎的病因不甚明确,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痢特灵和消炎痛等诱发;某些病人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血中IgE水平增高,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二、发病机制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以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认为本病受某些物质刺激引起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是继发于某种原因不明抗原和过敏反应的一种综合征。一般认为是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各种酶类,造成组织损伤导致发病。根据本病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病人血液IgE增高,有过敏史或家族史,提出Ⅰ型变态反应假说。认为由于某种因素破坏了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食物等抗原进入组织,使肥大细胞致敏并脱颗粒,释放组胺嗜酸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脱颗粒,造成组织损伤,所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酶又进一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形成恶性循环。除外Ⅰ型过敏反应外,免疫功能异常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中占重要位置,但尚未发现一致的免疫功能异常。有提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消化道的特异性炎症,这种嗜酸性炎症是某些不明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可作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乳蛋白结肠炎反应的一部分。
有报告指出嗜酸细胞性肠炎有遗传倾向,因无家族性调查,还不能有定论。
累及部位可以从食管到直肠各段,以小肠和胃受累最为常见。组织学特点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聚集成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以累及胃肠壁全层,也可以某一层受累为主。最常见为黏膜和黏膜下层,其次为肌层,浆膜层少见。其他病理改变有水肿、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及腺上皮细胞坏死和再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于任何炎症过程,同时有其他炎性细胞明显增加时,应注意与之鉴别。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
(一)内科治疗
1.饮食的控制
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许多病人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粘膜病变为主的病人,效果更明显。虽然饮食控制不一定能治愈本病,但一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总应把饮食控制作为基本措施,而首先应用。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也甚好。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用良好疗效(每日50~100mg)。
一般应用强的松20~40mg/d,口服,连用7~14天作为一疗程。也可应用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
3.色甘酸二钠的应用
色甘酸二钠(色甘酸钠)系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1988年Moots报告一例强的松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色甘酸二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100mg,每日4次口服。10天后症状渐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由71%降至4%,10周后完全康复,体重增加10kg。Di-Gioacchino报告2例每日服1200mg色甘酸二钠,治疗4~5月后症状消失,炎症消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恢复正常。
色甘酸二钠的用法为40~60mg,每日3次。也有用至800~1200mg/d。疗程从6周至5月不等。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者可改用色甘酸二钠治疗,作为前者的替代药物。
(二)手术治疗
病变局限以肌层浸润为主的患者,常有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可考虑行胃次全切除或肠段切除或胃肠吻合术。术后如仍有症状或嗜酸粒细胞升高者,尚可应用小剂量强的松,5mg或2.5mg/d口服,维持治疗一段时间。
二、预后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辨证论治
三、中医疗法
给予口服克拉霉素0.5 g/次,
2次/d(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抑制幽门螺杆菌,服用2周;联合服用中药葛根芩连汤、苏叶黄连汤加减化裁,方药:葛根15 g,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8 g,干姜6 g,蒲公英50 g,北沙参30 g,紫苏叶15 g,马齿苋50 g,砂仁8 g,莱菔子30 g,竹茹10 g,水煎,每日1剂。
服药3 d后恶心、呕吐缓解,腹痛、腹泻逐渐减轻。
给予口服克拉霉素0.5 g/次,
2次/d(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抑制幽门螺杆菌,服用2周;联合服用中药葛根芩连汤、苏叶黄连汤加减化裁,方药:葛根15 g,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8 g,干姜6 g,蒲公英50 g,北沙参30 g,紫苏叶15 g,马齿苋50 g,砂仁8 g,莱菔子30 g,竹茹10 g,水煎,每日1剂。
服药3 d后恶心、呕吐缓解,腹痛、腹泻逐渐减轻。
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为热毒湿浊、阻滞中焦。病位在胃肠,病性属实。治疗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法,取葛根芩连汤及白苏叶黄连汤化裁加减。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现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胃肠型感冒等。苏叶黄连汤出自清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呕吐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可止。”方中黄连解毒、清热、燥湿为君,主治胃肠热毒内蕴,呕吐泻痢之症。苏叶、黄芩、竹茹、马齿苋、蒲公英为臣,辅主药黄连加强清热解毒、和胃降逆、止呕止泻之功。砂仁、莱菔子、法半夏、干姜、葛根、酶活性、减弱攻击因子对胃黏膜的损伤[2]。两药相伍常用于慢性胃炎见充血糜烂较重,或胆汁反流性胃炎,或胃食管反流病等,每每见效。
益气养胃喜用太子参伍白术
慢性胃炎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中医学认为“久病属虚”,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胃强则荣,胃弱则衰,胃气强盛乃水谷受纳、运化之根本。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胃气不和,每见神疲乏力、胃脘隐痛、嘈杂、进食则减、便形不实、舌胖或舌边有齿印、脉细等临床表现。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胃为主。张师喜用太子参配伍白术。太子参甘苦、微寒,善补气养胃,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白术甘苦而温,专入脾胃,功能健脾燥湿,《本草汇言》云:“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两药相配清补而无壅滞胃气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物能增强胃黏膜抗氧化能力,调节胃黏膜血流,促进黏膜再生与修复,保护胃黏膜[3];同时,健脾益气方可使脾虚大鼠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含量升高,能增加胃肠运动,促进胃肠道分泌,使胃酸、胃蛋白酶、胰液、胆汁的分泌增加,从而使脾虚大鼠胃肠运动、吸收功能的障碍得到改善[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预防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关键。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般护理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护理
1.食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2.保持新鲜、清淡:各种食物均应新鲜,不宜存放过久食用。
3.吃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如冬瓜、黄瓜、番茄、土豆、菠菜叶、小白菜、苹果、梨、香蕉、橘子等。吃清淡少油的膳食。清淡膳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康复。
4.忌不洁饮食:胃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放在冰箱内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饮食原则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饮食
将30克山楂切成片状后炒焦,与生姜3片、红糖15克一起放入水中煎煮,然后取汁。每天分2次口服此汁,可收到收敛止泻,健脾和胃、散寒止呕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