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HBV直接感染肾脏或感染导致自身免疫致病可能为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并发肾脏损害的原因;
2、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可致病。
3、乙肝病毒(HBV)直接或间接诱发肾小球肾炎。
二、发病机制
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并发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解释:
1、HBV抗原与抗体复合物致病
HBV相关肾炎的肾损害与沉积于肾小球的HBV免疫复合物造成的免疫损伤有关。有人在肾小球肾炎病人的肾小球内证实存在HBsAg,同时在血液中也测到高浓度的HBsAg,说明这种肾小球肾炎具有特异性免疫发病机制。
HBsAg参与MN发病的途径,推测有以下两种可能:
(1)HBsAg的沉积来源于血循环,沉积于肾组织内的HBsAg不是完整的病毒外壳,而是HBsAg的片断。
(2)HBsAg来源于肾组织内病毒蛋白的局部表达,与来源于血循环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2、HBV感染导致自身免疫致病
HBV在肝细胞内繁殖,可能改变自身抗原成分,并随肝细胞破坏而释放入血;HBV可直接侵犯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从而引起免疫功能紊乱。HBV感染耙细胞后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对耙细胞免疫杀伤,改变耙细胞膜的抗原决定簇,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损伤的发生可能与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3、 HBV直接感染肾组织而致病
无论动物实验还是人体严重,均在肾组织中找到了HBVDNA,提示HBV有直接感染肾脏的作用。HBVAg除沉积于肾小球外,肾小管常有阳性表达,尤其是HBcAg。并发现HBcAg阳性组的肾炎病变明显重于阴性组,认为HBVAg的存在可能导致T细胞的攻击造成组织损伤。
三、HBV病理结构
1、HBV结构
HBV是直径为42~45nm的球形颗粒(dane颗粒),为DNA病毒,由双层外壳及内核组成,内含双股DNA及DNA多聚酶,其中一条负链为长链,约3.2kb,另一条正链是短链,约2.8kb,长链DNA上有4个阅读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cAg、HBeAg、DNA多聚酶和X蛋白。
2、病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主要是HBsAg和HbeAg。免疫电镜显示上述HBV抗原与免疫球蛋白是沉积在肾小球同一位点上的,这些结果均支持HBV-GN是由HBV抗原成分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目前对HBV相关肾炎无特殊有效疗法。治疗原则与一般肾炎相同,合理的生活制度,恰当的营养,定期的医疗随诊很重要。
1、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
可用优质蛋白,低盐饮食,予以利尿剂或静脉补充白蛋白等非特异治疗,另可试用短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轻或消除蛋白尿,但不宜单独使用。
严重水肿时可静脉应用呋塞米1~2mg/(kg·次);有高血压时应予硝苯地平0.25~0.5mg/(kg·次),3~4次/d次,或ACEI类药物口服治疗,如卡托普利1~2mag/(kg·d),2~3次/d。
2、抗病毒治疗
(1) 干扰素α:
剂量为20万U/(kg·次),隔天肌注或皮下注射1次,疗程不少于半年,几乎均能收到较好疗效。往往在用药4月左右能促使HBeAg阴转,少数患儿在治疗10个月左右还能使HBsAg阴转,蛋白尿均能明显阴转或明显减轻。该药注射初期可出现发热、流感样症状等副作用,一般几天后即消失。
(2)阿糖胞苷(Ara-A):
剂量为15mg/(kg·d),缓慢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联合应用α—IFN可取得较好效果。阿糖胞苷(Ara-A)不良反应大,疗效不及干扰素α,因此现已被干扰素α(α-INF)取代。
(3) 胸腺肽α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与α—IFN合用时HBV转阴率较单用α—IFN明显提高。
(4)拉米呋定(lamivudine):
年长儿童100mg/d口服,疗程半年以上,对乙肝疗效与干扰素α(α-INF)接近,用于治疗HBV-GN较少,疗效有待更多资料确定。
3、肝炎的治疗
选用保肝降酶药物,如水飞蓟宾(益肝灵,利肝素)、奥拉米特(阿卡明)、门冬氨酸钾镁、能量合剂和多种维生素等。
4、肾炎的治疗
(1)对轻~中度蛋白尿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以免加重病毒复制。
(2)如无明显禁忌而肾病综合征较重时,可在密切监测下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如肝功能正常可同时给予细胞毒药物。出现进行性肾衰,部分患者需要血透或肾移植。
5、抗血小板聚集药
双嘧达莫(潘生丁)5~8mg/(kg·d),分3次口服。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可选用卡托普利0.5~1mg/(kg·次),2~3次/d;依那普利2.5~5mg/次,2~3次/d;西拉普利5~10mg/d,1次/d;福辛普利5~10mg/d,1次/d;贝那普利5mg/d,1次/d等。对降低蛋白尿、保护肾脏有一定效果。
7、中医中药
中药在护肝治疗及抑制HBV增殖上有一定效果。用三普乙肝健,A、B片各2~3片/次,3次/d,治疗3~6月,收效尚满意。
二、预后
新生儿及儿童肾损预后较好,仅10%有进行性氮质血症和肾衰。儿童患者肾损可自发消退,伴随着肝病活动终止及肾损消退,蛋白尿消失,患者无乙型肝炎活动标志物,血HBsAg阴性,血清HBsAb可检测到。这种情况在成人罕见。
乙型肝炎患者,肾损害可伴随乙型肝炎病毒血症持续数年。部分患者肾损可在数月或数年内加重,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血液透析、肾移植治疗。部分患者可有持续性蛋白尿而无进行性肾损害,蛋白尿严重时可致肾病综合征。肠道感染乙型肝炎者,1/3以上患者有进行性氮质血症,最终导致肾衰,需要透析维持。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预防
1、 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乙型肝炎,特别是母婴垂直感染。
2、 注射乙肝疫苗,为乙肝防治创造良了好条件。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一般护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护理
近年对乙型肝炎疫苗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注射乙肝疫苗已被列为计划免疫程序丙广泛应用。
为防止母婴垂直感染,对乙肝疫苗接种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53例中47例(89%)5岁以后HBs抗体阳性,未发现HBs抗原阳性者,收到较好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乙型肝炎的控制,本病发病率必将下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饮食原则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饮食
1、忌烟、酒、咖啡、可可。
2、忌辛辣、燥热动血的食物。
3、忌霉变、油煎、肥腻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