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ABO血型不合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占96%,也是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占28.6%。国外统计ABO血型不合约占出生数15%,有临床症状者3%。我国统计ABO血型不合妊娠占总出生数的27.7%,其中20%发病,有临床症状者5%。1995年6月召开的全国新生儿黄疸学术会议上,有关高胆红素血症的论文23个省市共68篇,共计总结约11610病人,从病因来看溶血或作为第2位(17篇)或第3位(18篇),所以看来溶血是常见原因,而溶血中又以ABO血型不合占第1位。国内自1994年至今文献中有较多对新生儿溶血病做了血清分析的文章。这些多是输血杂志等发表的,数量较大。其中主要为孕产妇的主要有4家,共5971人,在这当中O~A不合的2277人,O~B不合的1858人,前者为后者的1.22倍。他们还做了抗A抗B的抗体效价,效价高于1∶128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就较高。因此做抗体效价对疾病发生与否及临床对策都有关系。
本症第1胎发病占40%~50%,因为O型妇女在孕前常已受其他原因的刺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注射伤寒菌苗、破伤风或白喉类霉素,它们具有A及(或)B血型物质,某些植物亦具有A、B血型物质]使机体产生IgG抗A、抗B抗体,怀孕后这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溶血,虽然母婴ABO血型不合很常见,但真正发生AB0血型不合溶血病要少得多,这是因为:①IgG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后,经血型物质中和、组织细胞的吸附部分抗体被处理掉;②胎儿红细胞A或B抗原位点少,仅为成人的1/4,抗原性较成人弱,反应能力差,故发病较少。
二、发病机制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像人体的许多其他性状一样受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目前已经发现的人类血型抗原有400多种,每个血型系统按孟德尔定律独立遗传。
胎儿从父方遗传的红细胞血型抗原,若为其母所缺乏,这一抗原在妊娠、分娩期间可通过破损的绒毛或通过绒毛上皮裂隙进入母体,激发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可使之凝集破坏而发生溶血。Rh血型不合时,带有Rh( )抗原的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Rh(-)母亲的血液,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作用于红细胞而导致溶血。Rh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出血进入母体循环中,被母体脾脏的巨噬细胞所吞噬,需要经相当时间才能释放出足够量的Rh抗原,该抗原抵达脾脏淋巴细胞的相应抗原受体而产生Rh抗体,这种初发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常历时2个月以上甚至长达6个月,且所产生的抗体较弱并系不通过胎盘的IgM。由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较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胎儿分娩时仅处于原发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即使经胎盘出血发生得较早,但因前述原因,一般第1胎的发病率很低。当发生原发免疫后再次怀孕,即使经胎盘出血的血量很少,亦能很快地发生次发免疫,IgG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约有1%的Rh溶血病发生在第1胎,这是由于部分孕妇曾接受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或另有少数Rh阴性孕妇当她尚为胎儿时,由于她的母亲是Rh阳性,因此存在血型不合,若此时母亲(孕妇)的血有少量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使之发生了初发免疫反应,这样当孕妇在第一次妊娠其胎儿是阳性时,只要有少量胎儿血进入孕妇体内即可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足够量的IgG抗体引起发病,这就是所谓的“外祖母学说”。
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为O型,具有免疫性抗A及抗B抗体,胎儿多数是A型,特别多见于A1型,其次为A2型及B型。理论上倘若母亲为A型或B型,与胎儿血型不合,也会使胎儿发病,但实际上极少发生。多见于O型母亲的原因是其抗A、抗B免疫抗体比B型的抗A效价,及A型的抗B效价为高;并且O型的抗A、抗B抗体主要是IgG,而A型的抗B及B型的抗A抗体主要是IgM,IgG抗体为不完全抗体,分子量较小,能通过胎盘,而IgM抗体是完全抗体,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ABO血型不合可于第1胎发病。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d然抗体与免疫抗体。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是:①母体与胎儿ABO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出血进入母体,使母体免疫所致。②在自然界中存在A或B型抗原物质(如食物、细菌等)。它可以引起人体发生免疫,而产生此种抗体。③非特异性刺激如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伤寒、副伤寒疫苗等可刺激人体产生此种抗体。由于母亲在妊娠之前可有此种抗体存在,因此,ABO溶血病常于第1胎即发病。正常人血清中的血型抗体为d然抗体,这种抗体不是由于A或B血型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它是IgM。d然抗体与免疫抗体的性质不同:①前者是一种完全抗体,而后者是一种不完全抗体。②人体分泌的A或B血型物质只能中和自然抗体,而不能中和免疫抗体。③只有免疫抗体能通过胎盘并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抗体进入胎儿循环后,与相应的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位点结合,覆盖抗体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内被破坏和清除,因而造成溶血。体内这一溶血过程不需要补体参与。由于新生儿的红细胞膜具有A或B抗原位点较少的特点,因而与其红细胞结合的免疫抗体数量亦较少,故ABO溶血病的病情大多较Rh溶血病为轻。
母儿ABO血型不合一般治疗
一、治疗
由于检验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新生儿溶血病不但在出生后能确诊,而且在出生前也大都可以诊断。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不但可防止胎儿宫内死亡;并可避免出生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妊娠期处理
预防死胎为血型不合防治中的关键,有以下措施:
(1)以往分娩史、输血史:
凡上一胎有病理性黄疸、贫血、或明确诊断为Rh溶血病者,或为水肿胎儿、死胎者,均应警惕本胎有发生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可能。
(2)实验室检查:
先检查孕妇血型,若为Rh阴性或O型,应检查丈夫血型。若夫妇血型不合则测孕妇抗体,此在Rh溶血病尤为重要。第1次测定一般可在妊娠第16周进行,作为抗体基础水平。然后于28~30周做第2次测定,以后隔2~4周重复1次以监测抗体上升速度。
(3)预防性治疗:
夫妇血型不合时,应对孕妇加强监护,设法提高胎儿抵抗力及孕妇免疫力。
综合治疗:为提高胎儿抵抗力,于孕早、中、晚期各进行10天的综合治疗。包括25%葡萄糖液40ml及维生素C 500mg每天静注1次,维生素E 100mg,1次/d,氧吸入1次/d,每次20min。预产期前2周开始口服苯巴比妥10~30mg 3次/d,以加强胎儿肝细胞葡萄糖醛酸酶与胆红素结合的能力,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胎儿宫内监护:
定期B超检查,观察胎儿发育情况及有无水肿。如疑为溶血病或水肿胎儿,更须密切行B超检查,并在B超监护下行羊膜腔穿刺,进行诊断与治疗。
(5)胎儿宫内输血:
宫内输血可以挽救一部分严重溶血且胎龄过小的胎儿,藉以延长胎龄,直至胎肺成熟,再进行终止妊娠。
①胎儿腹腔内输血:在孕22~34周间,取与胎儿同型且无抗体的血液50~100ml,在B超引导下,用长针刺入胎儿腹腔内注入。酌情1~4周进行1次。
②脐静脉输血:在B超引导下,行脐静脉穿刺,不仅可取血液检查胎儿血型,且可通过脐静脉直接注入血液。
(6)血浆置换术:
Rh血型不合孕妇,在孕中期(24~26孕周),胎儿水肿未出现前,可进行血浆置换术。300ml血浆可降低一个比数的滴定度。此法比直接胎儿宫内输血,或新生儿换血安全,但需血量较多。
(7)终止妊娠的指征:
妊娠越近预产期,抗体产生越多,对胎婴儿的危害也越大。原则为既防止死胎、又防止因过早终止妊娠而致早产儿死亡。根据过去分娩史、抗体效价滴定度、胎儿胎盘功能,以及参照羊水中胆红素含量(正常值为0.513~1.026μmol/L,如增加至3.42μmol/L,则提示胎儿有严重溶血)及L/S比值等加以综合考虑,以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日期及方法。
ABO血型不合者,病情较轻时,一般不需提前终止妊娠。如抗体效价达1∶512,提示溶血较严重,如胎儿已成熟可考虑提前终止妊娠。妊娠足月或近足月,预测胎儿已成熟,应适时引产,脱离母体的不良环境。
2.分娩期处理
孕妇于预产期前2周提前入院。一般以自然分娩为原则,Rh血型不合需提前终止妊娠者可做剖宫产。临产后缩短第二产程。分娩后立即断脐以减少抗体进入新生儿体内。保留脐带6cm,以1∶1000呋喃西林纱布包裹,外套消毒塑料袋,以备插管换血用。胎盘端脐静脉采血,做血型、血常规、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计数;另取不凝血5ml做直接Coomb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Rh血型不合者,于产后72h内给产妇肌注抗D人血丙种球蛋白300μg,以防下一胎发生胎婴儿溶血病。
3.新生儿处理
多数患儿可不经特殊治疗而自愈。黄疸明显者,根据血胆红素情况予以:①蓝光疗法每天12h,分2次照射;②口服苯巴比妥5~8mg/(kg·d);血胆红素高者给予25%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1g/(kg·d),使与游离胆红素结合,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③25%葡萄糖静脉注射;④贫血严重者及时输血。
二、预后
有的资料报道由本病所致死胎占0.3%,发生重度高胆红素占27.2%,在新生儿期死亡占1.4%,发生胆红素脑病占5.9%,提示应对本病的预后重新评价,本病发生于母为O型,子为A或B型者占95%。黄德珉(1995)的资料O型母亲异型妊娠占27%,在异型妊娠中发病率高达72%,其中出现高胆者为75.9%,远较过去报道的临床型仅占25%为高。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26.6h,在48h内出现者占87.6%。伴贫血者占34.1%,阳性者75.1%,游离抗体阳性者84.8%,释放试验阳性者91.5%,以后者最敏感。本组病例均以光疗为主,无换血者,部分病例加用诱导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高胆发生率及程度有显著差异,光疗组和加用其他治疗组疗效无差异,提示本病的防治应从产前开始。
母儿ABO血型不合辨证论治
三、辨证选方
1.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养血安胎。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20g,炒山栀、菟丝于、川断各15g。当归、白芍、党参、大黄各10g,生甘草6g。脾虚者加炒白术10g;阴道出血者加苎麻根、阿胶各15g;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20g。
2.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养血安胎。
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12g,茯苓12g,白术12g,白芍15g,菟丝子30g,丹皮15g,党参10g,黄芩12g,香附6g,砂仁5g。
四、专方验方
1.茵陈汤
茵陈15g,黄芩9g,制大黄3g,甘草1.5g,制成冲剂,每日2~3次,每次1 袋,从确诊即用,直至分娩为止。对出生后发生高胆红质血症的新生儿,每日糖水冲服1包,共3~6天,有较好治疗作用。
2.益母活血化瘀方
益母草500g,当归、川芎 250g,白芍240g,广木香12g,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孕17周始服用直至分娩,每日1~3次,每次1丸。
五、其它疗法
1. 吴茱萸研末,酒调敷脚心,胎安即洗去,用胎动不安。
2.灶心土(伏龙肝)16g。研末,水湿润,涂脐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胎动不安。
四、中药治疗:用茵陈蒿汤(茵陈30g,制大黄6g,黄芩15g,甘草3g)结合辨证加减,自抗体效价升高时起,每天1剂煎服,直至分娩。此方剂有抑制抗A、抗B和抗D抗体的作用。
母儿ABO血型不合预防
溶血病的发病,需要母体先后两次接触抗原,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使胎儿受累发病。首先了解孕妇是怎样致敏的,当母亲是Rh阴性时,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盘的损伤孕期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渗漏进入母体,不过机会少,数量小,进入母体的Rh阳性红细胞逐渐聚集在脾脏中,被该处的吞噬细胞所吞噬,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释放足够的Rh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开始产生的抗体是IgM,不能通过胎盘,但不久即产生IgG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至胎儿。第一次产生抗体的速度慢,数量少,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停止增长。但在产生抗体的同时出现免疫记忆细胞,且永久存在,整个过程至少需要8~9周或6个月,此时该妇女已致敏。一旦致敏,就不能再恢复到未致敏状态,至该妇女第2次再怀孕Rh阳性胎儿时,抗原再次进入母体后则引起强烈反应,此时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第2次怀孕分娩过程中,即母亲需二次接触抗原才会使新生儿发生溶血病。因此,预防Rh阴性妇女发生致敏,必须在第1次分娩Rh阳性新生儿后立即进行。故在第1次接触Rh阳性时即应注射抗D球蛋白。于第1次分娩Rh阳性新生儿后72h内肌内注射抗Rh(D)IgG 300μg,输血时抗Rh(D)IgG剂量可按20μg/ml血计算。产前预防剂量一般主张300μg,若为流产,孕龄不满12周注射50μg,>12周注100μg,28周200μg,然后按照每毫升胎儿血液完全被中和需注射抗D抗体10~25μg计算,以求合适的剂量。对未致敏的Rh阴性妇女,在孕28周时可加注Rhogam300μg,分娩Rh阳性新生儿后72h再加注300μg。对有ABO溶血病史的孕妇,用活血化瘀中药可取得一些预防效果。
母儿ABO血型不合一般护理
母儿ABO血型不合护理
新生儿分娩时子宫收缩,大量抗体通过胎盘进入新生儿体内,大量红细胞遭破坏,产生严重贫血。新生儿肝脏,特别是早产儿肝脏不能处理大量胆红素,故黄疸逐渐发展。当胆红素过高时,损害中枢神经,最后可发生核黄疸抽搐死亡,故需积极治疗。
1、强的松2.5毫克,每日3次,以促使肝葡萄糖醛酸酶成熟,促进葡萄糖醛酸与间接胆红素结合成为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直接胆红素,以减少核黄疸发生;
2、每日静脉输入25%白蛋白10毫克/千克体重,或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滴;
3、口服葡萄糖水有利于间接胆红素转变为直接胆红素;
4、苯巴比妥,每日5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共5~7天,亦有肝酶诱导作用;
5、中药三黄汤加茵陈促使胆红素排泄也有效果;
6、光照疗法,用蓝色荧光照射新生儿全身,能促进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成水溶性,并从胆汁排出,简便有效,现临床应用较多;
7、换血输血,近年来由于治疗上的进展需换血的患儿已较少见。
母儿ABO血型不合饮食原则
母儿ABO血型不合饮食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