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血栓形成的3个基本因素为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及血管内膜损伤,也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静脉和动脉管腔内均能发生血栓形成,而前者以血液凝固性增高为主要因素,后者以内膜损伤为必要条件。
1.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
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和静脉瘤、妊娠时腹腔及盆腔内压力升高、下肢肌肉收缩无力等,都可以引起血流缓慢,促进血栓形成。其原因是缓慢的血流,使轴流变宽,有利于血小板的靠边和凝集,增加了与内膜接触和黏集机会;同时黏集的血小板以及在局部已经存在的少量凝血活性物质,因血流缓慢而不能被稀释和清除,聚集于局部,达到凝血的必要浓度;再加血流缓慢时,血管内皮细胞易受损伤,发生胶原暴露,也易形成血栓。另外,静脉曲张和静脉瘤形成后,局部血流状态发生改变,产生漩涡,使血小板自血流中析出、沉淀和黏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2.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纤溶活性降低,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和失血,以致血液浓缩;血小板数量和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晚期癌肿如胰腺癌和肺部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坏死释放出凝血致活酶样物质,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和红细胞毒素,使凝血酶原激活等,均有利于血栓形成。
3.血管内膜损伤
各种原因如创伤(静脉注入硬化剂、高渗溶液、抗癌药物、造影剂、静脉插管),缺氧、化学物质(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感染(细菌毒素)肿瘤细胞侵犯等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粗糙不平的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黏集。已黏集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释放出ADP和血栓素A2,又进一步促使血小板黏集;同时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血中第Ⅻ因子,进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内膜释放的组织凝血因子又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因而引起血液凝固,促使血栓形成。
身体各部位静脉均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是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少见的有腘静脉、锁骨下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以及胸、腹壁静脉。下肢或上肢的浅静脉血栓形成后,因有广泛吻合支,不易发生循环障碍而产生组织水肿;相反,较大的深静脉,如髂股静脉、腋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等血栓形成后,因管腔狭窄或闭塞,妨碍血液回流,并因血栓向外端发展,引起静脉压升高,以致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充血,组织缺氧,进而毛细血管渗透压升高,产生组织水肿。当淋巴管受压时,水肿更加显著。以后若新血管形成或再通以及侧支循环建立,则患处血液循环得以维持,若是这些新形成结构健全,静脉回流亦得以改善(而静脉瓣受损时则较难恢复);反之,则导致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出现静脉炎后综合征或是一部分血栓脱落成为栓子。
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区别是前者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起主要作用,静脉壁的变化可不明显;后者是在静脉壁已有炎症的基础上发生血栓。在病理解剖时发现静脉腔内存在血栓,而生前并无明显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相反,在血栓形成后的几小时内即可见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因此临床上很难明确地将两者加以区分,于是可统称为血栓性静脉炎。
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一个典型的血栓分为3部分:头部、体部和尾部。在病变静脉内膜上由黏集的血小板和混入的白细胞形成灰白色的白血栓作为头部;再于白血栓的基础上附以更多的白细胞和纤维蛋白以及大量的红细胞,形成混合性血栓作为体部;当已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充塞管腔时,局部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形成暗红色的红血栓作为尾部。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有效的血管分支处就中止。血栓形成后由于纤溶酶和中性粒细胞的蛋白分解酶的作用而溶解。在血栓形成后的5天内即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而机化以及新的血管形成和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不同原因所致的血栓性静脉炎的组织病理并不完全相同,如化脓性静脉炎,其管壁炎症显著,并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化学性静脉炎则内膜增生比较显著;肿瘤和心力衰竭所引起的静脉炎,其管壁炎症反应比较轻微;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其管壁及周围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反应较严重。
血栓性静脉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并可使血栓与血管内膜黏紧以免脱落,但要注意足及趾部活动;抬高患肢以利下肢静脉回流,其位置宜高于心脏水平,并使膝关节处于放松之屈曲位;局部热敷,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使用弹性绷带压迫静脉,增加血液回流以减轻水肿。
2.溶栓疗法
适用于病程不超过3天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用尿激酶和链激酶两种,前者不良反应较少,静脉滴注1.5~4万U,每12小时1次,共7~10天,然后应用抗凝疗法。
3.抗凝疗法
适用于病期超过3天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或是作为手术后及溶栓疗法后的应用,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常用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前者每天2~2.5万U;后者可选用华法林,首日量20mg,次日减半,第3天再减半作维持量,约2个月,以使凝血酶原值能维持25%为标准。
4.祛聚疗法
作用是防止血小板聚合和减低血液黏稠度。适用于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也可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治疗和预防性应用。常用静脉滴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和阿司匹林0.3g,3次/d。
5.手术疗法
适用于原发于髂股静脉的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h的患者,进行Fogarty导管的取栓术,术后再用抗凝疗法2个月,以防再发。
二、预后
病情反复有并发症者预后不佳。无并发症,治疗及时者预后良好。
血栓性静脉炎预防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血栓性静脉炎一般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需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膝下垫枕或调节病床单纯抬高局部,以免阻碍静脉血液回流。
2.使用弹力袜
告诉患者弹力绷带或弹力袜的治疗作用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穿合适的弹力袜并保持各部压力均匀,嘱勿擅自停用。对着弹力袜及绷带者应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压痛。
3.积极鼓励患者戒烟
保持低脂饮食因为尼古丁使静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高脂饮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性静脉炎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二、不适宜食物
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忌食生冷之物,如冰棍、汽水、凉莱等。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